陽谷哨是聊城市陽谷縣大碾郭村農民李保正改良創(chuàng)制的,,距今已有60余年的歷史,。1952年,經原中國音協(xié)副主席,、中央音樂學院院長趙沨同志定名為“陽谷哨”,。它從最初的3個孔逐步增加到9個孔、10個孔,,能吹出包括5個半音的12個平均律的曲子,。品種由單一雛形,發(fā)展到現在的十二生肖,、魚,、鳥、龜,、獸等五十余個品種,。
“陽谷哨”與塤類似,陽谷哨形如雛鴨,,陽谷哨的創(chuàng)制人李保正,,1921年出生于陽谷縣大碾郭村,自幼喜愛笛,、管,、哨之類樂器,常用粘泥制成可吹的長短不等的哨管,。上個世紀40年代,,李保正在哨管的基礎上,,參照嗩吶、笛子的形制,,改為六孔,、并做一扁嘴,后又改為七孔和一風孔,,即成為陽谷哨的原始模樣,。由于這種既像“塤”又似“哨”的民間樂器的發(fā)明者是陽谷人,原中國音樂協(xié)會副主席,、中央音樂學院院長趙颯1953年為其定名為“陽谷哨”。1953年10月3日,, 《北京日報》對陽谷哨進行了報道,;1978年,陽谷哨曾在“全國民間工藝品,、少數民族用品展覽會”上展出,,銷到全國各地。 它分為泥制,、陶制兩種,,從3寸許至1尺大小不等,上有10孔,,音域在10度以上,,可運用單吐、雙吐,、花舌等技巧吹奏,,發(fā)音清脆嘹亮,委婉悅耳,,特別適于模仿各種鳥類的叫聲,,又可以吹奏多種民間小調及流行歌曲,也可為山東梆子、兩夾弦等地方戲曲伴奏,。陽谷哨從最初的3個孔逐步增加到9個孔,、10個孔,能吹出包括5個半音的12個平均律的曲子,。品種由單一雛形,,發(fā)展到現在的十二生肖、魚,、鳥,、龜、獸等五十余個品種,。
制作陽谷哨時,,用粘土(膠泥)燒制成形,,從其制作原料、外型以及發(fā)音原理看頗似陶塤,,是陽谷縣流傳的一種土制娛樂用品,。最早產生年代不詳,起初為紅泥捏制,、晾干,,比較粗糙。目前,,知道最早制作表演的是解放前40年代陽谷縣大碾郭村農民李保正,,當時稱“咕谷蟲”。要將挖出的膠泥弄碎,、晾干,,再泡成泥漿、控水,,晾到一定濕度,,摔熟、切成塊,,捏成各種形狀,,再放上哨眼,陰干,,放在小火窯燒2小時就制成了,。辛福春老人對泥哨的制作工序毫不隱瞞。辛福春說,,泥哨的主要特點是哨音清脆響亮,。因此,在制作時,,須將哨子內壁做圓潤,,哨孔搞圓滑,目的是傳送空氣時沒有阻礙,,形成很好的空氣對流,,從而使得音響清晰、音調高亢,。
陽哨來源于古老的樂器種類“塤”,。塤是一種用陶土燒制的樂器,同其它樂器一樣,,它是伴隨著勞動而產生發(fā)展的,。塤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期,那時,我們的祖先在用石榴星狩獵時發(fā)現,,若對準石榴星上用來系繩索的小孔吹氣,,可以發(fā)出嗚嗚的聲音,這種聲音很像野獸的鳴叫聲,,古人就用它來誘惑野獸,,這大概就是原始單孔塤的雛形了。目前我國發(fā)現的最古老的塤,,一個是7000年前我國浙江杭州灣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的一孔塤,,另外兩個是我國西安半坡村母系社會遺址出土的。其中一個只有吹孔,,另一個除吹孔外,,還有一個音孔,能吹兩個音,。這兩個塤大約也有6000多年的歷史了,。后來塤逐漸發(fā)展,由一個音孔發(fā)展到六個音孔,,可以吹出七聲音階,。塤的音色幽深,、悲凄,、哀婉、綿綿不絕,,具有一種獨特的音樂品質,。也許正是塤這種特殊音色,古人在長期的藝術感受與比較中,,就賦予了塤和塤的演奏一種神圣,、典雅、神秘,、高貴的精神氣質,。《樂書》說:“塤之為器,,立秋之音也,。平底六孔,水之數也,。中虛上銳,,火之形也。塤以水火相和而后成器,,亦以水火相和而后成聲,。故大者聲合黃鐘大呂,小者聲合太簇夾鐘,,要皆中聲之和而已”,。
辛福春的老師——陽谷泥哨的創(chuàng)始人李保正,,是陽谷四棚鄉(xiāng)大石碾郭村人,解放前,,初創(chuàng)了第一代陽谷泥哨,。當時的卵形泥哨有7個孔,其中一孔貼哨膜,,能發(fā)出7個音階,。演奏時用嘴控制氣流,聲音清脆響亮,、婉轉悠揚,,可吹奏多種民間小調及流行歌曲,也可為山東梆子,、兩夾弦等地方戲曲伴奏,。在模仿各種鳥類的叫聲時,陽谷泥哨更見功力,,啁啾的鳴叫聲悅耳動聽,,非常逼真,令人稱道,。
新中國剛成立時,,李保正將陽谷泥哨拿到了北京,在當時首都的音樂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動,。陽谷泥哨,,以它音韻柔美和簡便的吹奏方式,博得了北京人的喜愛,。當時眾多音樂內行認為,,人人能吹的陽谷泥哨,若經過創(chuàng)新與改良,,定會前途無量,。1953年,原中國音樂協(xié)會副主席,、中央音樂學院院長趙沨欣然將其定名為“陽谷哨”,。陽谷泥哨有了正式名稱后,李保正先后收了20多個徒弟,,但既懂制作又通音樂的徒弟寥寥無幾,,單靠制作小哨子的徒弟們很難維持生計,大都沒堅持下來,。擅長繪畫,、雕刻和音樂的辛福春,起初走村串巷給人畫像維持生活。1965年,,在一次趕集畫像時,,李保正和辛福春鄰攤而坐,李保正嘆服小伙子逼真的畫像,,而辛福春也對一個個圓溜溜的泥哨產生了濃厚興趣,。懂樂曲的辛福春拿起一個泥哨便吹,美妙的韻律頓時吸引了他,,也迷住了在場的所有人,,辛福春索性非要拜李保正為師不可??吹窖矍斑@個懂音樂的小伙子的執(zhí)著勁,,李保正爽快地答應了。鑒于當時音樂界對“陽谷哨”到底是“樂器”還是“音樂玩具”的爭論一直沒有定論,,后來又趕上文化大革命,,“陽谷哨”被當作民間一種“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小把戲”,從音樂界漸去漸遠,。
1983年,,近七旬的李保正感到他的泥哨不被世人所關注,非常失望,。遂將陪伴了他幾十年的壓箱底的泥哨制作工具一骨碌全給了辛福春,,從此再也不做泥哨了。接過老師的傳世工具,,辛福春心里很沉重,,他翻閱大量文獻資料,,并拜訪了音樂內行,。后來發(fā)現,陽谷哨以其洪亮低沉的韻律填補了樂器的空白,,這著實給他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擺弄陽谷哨40多年,辛福春不斷對哨子進行創(chuàng)新和改進,,他根據泥哨內腔空間的大小和吹孔的位置不同,,設計出了不同音質的泥哨,陽谷哨由最初的無嘴到有扁平嘴,,由7個孔改成了9孔,、10孔,能夠吹出包括5個半音的12平均律的曲子,。
辛福春還把泥哨捏成十二生肖,,做成龜、鳥、魚,、獸等各種造型,,或在泥哨上雕出栩栩如生的花鳥蟲魚以及龍鳳等吉祥物,或用油彩繪出秀美風景,。在他的精心打扮下,,陽谷哨不但音質美,而且還成了玲瓏剔透的工藝收藏品,。目前,,陽谷哨已發(fā)展出近50個品種。
2002年“江北水城(聊城)首屆文化旅游節(jié)”,,辛福春作為陽谷哨的惟一傳人,,為水城人和各地游客制作泥哨。他精心制作的300個陽谷哨剛剛擺上攤面,,就被紛至沓來的游人爭相購買,。很多河北、河南和省內的諸多經銷商也慕名而來,,找辛福春訂做陽谷哨,。
2005年5月7日,在“江北水城文化旅游節(jié)”的民間絕活大賽上,,辛福春老人現場制作并演奏的“陽谷哨”,,贏得了在場評委和觀眾的陣陣喝彩,被評為民間絕活“金獎”,。
辛福春,,是陽谷哨的唯一傳人。在制作和吹奏陽谷哨的40多年里,,他根據泥哨內腔的空間的大小和吹孔的位置不同,,設計出了不同音質的泥哨。目前,,由最初7個孔,,改成了9孔、10孔,,能夠吹出包括5個半音的12平均律的曲子,。
辛福春還把繪畫和雕刻藝術融進泥哨制作之中。把泥哨捏制成鳥,、魚,、龜、獸等形狀,,或在泥哨上雕刻出花草龍鳳,,或用油彩繪制出秀美的山水,。經過他的點綴,陽谷哨不僅是音色優(yōu)美的樂器,,而且成了漂亮的藝術收藏品,。目前,陽谷哨擁有近50個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