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緒千金猴王硯是以名貴的端溪老坑大西洞石雕成,,硯為扁長方體,收藏于廣東省博物館,。
硯為扁長方體,,以名貴的端溪老坑大西洞石雕成,石色紫藍稍帶青蒼,,石質(zhì)致密,、堅實、細膩,,嫩如小兒肌膚,,有魚腦凍、火捺,、青花與金線等石品,。硯堂有天然魚腦凍形似獼猴,,并有胭脂火捺環(huán)繞四周,,在火捺的烘托下,獼猴形象生動逼真,,栩栩如生,。硯額、硯唇,、硯背,、硯側(cè)均以薄意、淺雕手法,,因材施藝,、精雕出崇山峻嶺、流泉飛瀑,,桃樹碩實等紋飾,。硯兩側(cè)刻隸書銘,右側(cè)銘:“千金猴王硯,,光緒壬辰,,禺山何氏閑叟珍藏”,左側(cè)銘:“郭蘭祥作硯,,項信南刊字”,。
這位火眼金睛識出這方硯臺的人,是中國著名的古文字學(xué)家,、書法家和古文物研究專家商承祚,,他是位受人尊敬的學(xué)者,,抗戰(zhàn)時期,他曾冒著戰(zhàn)火在長沙搶救文物,,其中包括一面珍貴的戰(zhàn)國古銅鏡。商承祚拿著硯臺反復(fù)觀看,,他興致勃勃地告訴店主,,這硯臺名叫千金猴王硯,它可大有來頭,,還與中國歷史名人張之洞有關(guān),。
張之洞是中國晚清時期的朝廷重臣,做官向來以敢諫聞名,,號稱“牛角”。相傳,,1880年,,清朝宮里出了一件事,,惹得朝野嘩然,,事情雖不大,但卻關(guān)乎慈禧太后的臉面,。
話說一日,慈禧太后讓太監(jiān)給她妹妹送幾盒食物,??墒撬蜄|西的太監(jiān)沒按規(guī)矩攜帶出宮的腰牌,宮里也沒有事先跟守門的護軍打招呼,,結(jié)果護軍不肯放行,。于是太監(jiān)就跟護軍吵了起來,一怒之下還摔掉了食盒,。太監(jiān)回去報告老佛爺說是護軍無禮,不僅不讓他出去,,還砸了東西,。慈禧太后聞言大怒,立即下令罷免護軍都統(tǒng),,并將當(dāng)值護軍并刑部處以重罰,。當(dāng)時,,太監(jiān)在宮中的地位已經(jīng)變得越來越跋扈,所以朝廷大臣們反應(yīng)強烈,,一致認為慈禧處置不當(dāng),。可是老佛爺就是誰的話也聽不進 去,。
最后還是張之洞出面,,他不像眾人諫官那樣一上來就把茅頭指向太監(jiān)的跋扈,暗示慈禧太后寵信宦官,,而是從老佛爺?shù)淖陨戆踩嵌瘸霭l(fā),,說明宮門護衛(wèi)制度嚴格的必要性。話說得入情入理,,不得不讓老佛爺動心,,最后護軍得以保全性命,涉事的太監(jiān)也受到了懲罰,。由此看出張之洞是一個聰明絕頂?shù)娜?,雖然直言敢諫,但也一直官運亨通,。
清朝光緒年間,,張之洞出任兩廣總督,主持在廣東的肇慶開發(fā)硯臺,。在肇慶斧柯山以及北嶺一帶,,方圓近百平方公里內(nèi),,分布著數(shù)十處硯坑,,著名的端石就產(chǎn)自這些坑洞,其中“老坑”出產(chǎn)的硯石最為名貴,,細膩嬌嫩,、致密堅實,發(fā)墨效果好,,磨出的墨細膩油潤,,不易干涸,深得歷代文人和帝王將相的喜愛,。傳說用端硯磨出來的墨汁“隆冬不冰”,,寫在紙上的字“蟲蟻不蛀”。有這樣一個傳說,,古時有一位廣東秀才進京考,,天寒地凍,水滴在硯臺上,,即刻結(jié)冰,,只有跡位秀才攜帶的端硯,,對著硯臺呵氣,研出的墨汁不會結(jié)冰,。
古時在老坑采石十分艱辛,,坑洞在水下,長約八十多米,,在冬天枯水季節(jié),,幾十人下到洞里,隔一米坐一人,,排成一列,,用陶罐把洞內(nèi)的積水一罐一罐淘出去,即使晝夜不停,,也要耗時一兩個月,,等到洞內(nèi)沒有積水后才能采石。老坑洞內(nèi)最高只有1米左右,,硯工要冒著塌方的危險,,彎著身子進入,拿坑內(nèi)的西洞來說,,只能容納四個人,,兩個人開鑿,必須彎著腰或者仰著,,另兩個拿著燈火的人必須躺下,,即使坐著的高度也沒有。由于老坑石彌足珍貴,,一度成為貢品進獻朝廷,,所以古時老坑一直是由官府管轄,有專人把守,,石工們進洞采石,,必須裸體,一是因為洞內(nèi)潮濕,,二是避免石工偷藏端石,。為了保護硯石資源,歷史上曾多次封坑禁采,,封坑時間并不固定,,重新開采也不定時。
張之洞特別鐘愛廣東的端硯,,他命手下的幕僚何蓬洲負責(zé)組織開坑挖石造硯臺,。當(dāng)時的挖掘工作非常艱苦,在江邊的懸 崖峭壁下挖洞開采,每采到好端石,,何蓬洲便令工匠制成好硯送給張之洞,。這一日,何蓬洲來坑地視察,,這時有人來報,,說挖到了三塊上好的硯石。何蓬洲聞迅二話沒說,,就直奔老坑,,只見端石上面花紋絢麗,這樣天然的硯石可遇不可求,,而且還一下子就是三塊,,就更是難得。
何蓬洲聘請當(dāng)時肇慶黃崗著名的制硯世家郭家的傳人郭蘭祥大師依據(jù)這三塊端石的特點,,專門打造了三方硯臺,。每一方都有一只酷似動物的花紋形象,一方似猴,,為猴王硯,;一方為鶴;還有一方像臥牛,。三方硯臺乃自然的造化,,何蓬洲得到之后,喜得手舞足蹈,。出于對這三方硯臺的鐘愛,,何蓬洲沒有象往常將它們交給張之洞,而是自己偷偷地藏了起來,。由于這三方硯臺被秘密地私藏了起來,,所以世人根本無緣得見。
商承祚先生幸運地買到了這方千金猴王硯,,那么另外兩方硯臺的下落又如何呢,?
1961年10月的一天,,在廣州市郊區(qū),,一位西裝革履的中年男子行色匆匆。突然,,他停在了一戶人家的門前,,在仔細核對了門牌號碼后,中年男子欣慰地笑了,,隨后抬起手輕輕地敲了敲門,。此人正是商承祚先生,他慧眼識寶買下了千金猴王硯,當(dāng)時就想另外這兩方硯臺說不定也在那位婦人的手中,,于是在那位婦人離開時他特地向婦人詢問了家庭地址,,并依據(jù)地址找到了中年婦女的家。
中年婦女聽明商承祚的來意,,轉(zhuǎn)身走進里屋,,過了不一會兒,她拿出了一個小盒子,。商承祚迫不及待地打開一看,,不禁驚呆了,眼前又是一方硯臺,,它石色青灰偏藍,,石質(zhì)嬌嫩細膩,硯為長方形,。硯額左上角刻有這方硯的名字“巖華四象硯”,。制硯的匠師根據(jù)硯額上天然的“黃龍紋”,巧妙地雕琢成松樹,,枝干橫斜,、松針豐厚。旁邊淺雕而成的鶴首與硯堂中的天然魚腦凍巧妙地結(jié)合成一只生動的白鶴,,白鶴撲動雙翅,,正翹首啄食松葉,形態(tài)逼真,。
翻過來一看,,這竟是一方雙面硯,兩面都有硯堂,,工匠在背面淺挖圓形硯堂,,硯額、硯唇淺雕枝蔓纏繞的瓜迭紋,,寓意“瓜迭綿綿,,子孫萬代”;硯側(cè)用隸書刻有十六字銘文“白鶴啄松,,青牛眠草,;瓜迭垂實,獼猴捧桃”,。這十六字銘文正好與歷史記載相輔相成,。獼猴捧桃指的是千金猴王硯,白鶴啄松和瓜迭垂實指的是這巖華四象硯,,“青牛眠草”則指的應(yīng)該是另一方硯的景象,,也就是說這三方硯卻有四種不同的景觀,,實在是令人稱奇。
商承祚又花了160塊買下了這方巖華四象硯,。然后,,他問起另一方魚腦凍碎石硯的下落,中年婦女表示自己也不清楚,。至于這位婦人的身份,,有人說她可能是當(dāng)年負責(zé)督造端硯的何蓬洲之后人;也有的人說可能是這兩方硯臺后來流落民間,,才無意中被這位中年婦人得到。就這樣,,商承祚先生可謂獨具慧眼,,從中年婦女手中買下了千金猴王硯和巖華四象硯,并于1961年將這兩方硯臺捐給了廣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最終落戶廣東省博物館,,成為廣東省博物館的珍收藏,至于另一方魚腦凍碎石硯至今下落不明,。
運氣來了真是擋都擋不住,,自己本來是買畫用來作添頭的東西,沒想到摟草打兔子居然撞上了一件端硯珍品,,季凡不由暗自慶幸道,。不過這堆畫該如何處理呢?吳冠中那幅《池塘人家》山水畫意境深遠交給馬超群拍賣自然是再合適不過了,,至于剩下的那幾十幅就交給沈光偉好了,上次他不是急著要買畫嗎,?不過和他交易可得講究點策略和技巧,,不能一次性全部出貨,,五十多幅這么大的數(shù)量他必定要使勁往下壓價,,自己陷入被動,,在價格上肯定是要吃虧的。這些畫可以分成幾批出手,,先拋出比較粗糙畫工一般的吊吊他的胃口試探他的反應(yīng)不失是個好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