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尾斗笠從原料的選擇、加工到出產(chǎn)品的10多個工序,,全由手工完成,,而且須具祖?zhèn)鞲叱妓嚪侥軇偃巍P螤畹皿w,、大方美觀,,粗細結(jié)合,內(nèi)外一體,,上下細膩,,手感溫柔,酷暑遮日,,四季辟邪,,笠面平整,芳氣撲鼻,,堂皇華麗,,英姿富貴,細觀久品,,文化正味,。給人以“見到馬尾斗笠,一身舒適安逸”之美感,。原料加工中的各個工序,,大都從苗族文化、生活習俗等方面出發(fā),,賦予一定的文化內(nèi)容,。
1、精選竹料
到水竹林中挑選飽滿厚實,、竹葉茂盛,、枝椏完好、竹節(jié)最長,、無蟲咬,,、無傷疤的健康竹子,,以求吉利,,求得祖宗保佑,求夜郎竹王的護佑。
2,、破竹料
先削去突出的竹關(guān)節(jié)及兩頭的尖端,用鐵刀破竹成條,,竹條又分破三層,,用長指甲當?shù)叮瑢⒌谝?、二層劃成若干細條,,最后用刀具劃出均勻而細長如發(fā)的竹篾為原料。
3,、編斗笠骨架
根據(jù)先祖遺留的斗笠模式,,用原料的第三層竹篾180根(雙邊計360根)編織成馬尾斗笠骨架層。
4,、編織
用已破好的第一,、二層竹篾原料,編織斗笠為圓形,,分為金,、木、水,、火,、土五方,共用竹絲4500根,。
5,、編織斗笠環(huán)邊
用最精細的竹篾進行收邊,編成三條辮子似的環(huán)圈,,代表黃河,、長江、清水江,,意在讓子孫后代記住苗族先由黃河流域南遷長江流域,,再由東向西沿清水江到貴州的歷史,收邊時均留出收刀,,代表“萬物不可太滿,,滿則溢”的古訓哲理。
6,、加色
馬尾斗笠編織成形后,,用蛋青鍍成金色,使之金色耀眼,,富麗堂皇,。
7、鋪就馬尾
在金色的上層斗笠架上,平均每個竹條空隙中間鋪上5根白馬尾,,共計1800根白馬尾(雙邊計為3600根),。
8、包裝斗笠工序
在馬尾斗笠的五星之頭環(huán)繞金亮細小銅絲固緊,,使之精美耐用(又稱磨心,、磨軸,記載遠古因洪水滔天,,只存苗家兄妹,,只好兩山滾磨,合成而結(jié)婚的《兄妹結(jié)婚》傳說),。
9,、鍍桐油
將桐子樹的桐籽榨成優(yōu)質(zhì)桐油,以文火燒制桐油,,精心鍍在馬尾斗笠上,,使之光澤鮮亮,經(jīng)久耐用,,不易變色,。
10、總裝
將骨架層和細柔的馬尾斗笠(上層)又叫外層,,綜合并存,,形成上磨盤與下磨盤合一形,用精致的細竹篾扎緊結(jié)實,。
11,、曬干固色
曬干過程中,以太陽越大越好,,并以日照曬七天為宜,,曬少了色不夠,多了則失色澤,。
12,、上斗笠頭圈
用竹篾精編而成的與人頭大小相適的斗笠圈,以細竹篾系緊于馬尾斗笠下層的中間部位,,以便戴于頭上,。
苗族馬尾斗笠,是苗族先民由箬葉,、棕片鋪就而逐漸創(chuàng)新,,以馬尾鋪就的獨特精品斗笠;斗笠的頂尖也由最早的竹篾轉(zhuǎn)為銅絲包綰的極品斗笠,。元末明初從江西入黔的吳氏苗族,,在米薅,、格種定居后,不但繼承了先輩編制箬葉斗笠的工藝,,而且結(jié)合當?shù)氐乩硖卣骱兔褡迳钏?,遵循祖?/span>“編制馬尾斗笠戴,天神地神保平安,;傳承祖先的遺志,,發(fā)家發(fā)戶更發(fā)財”口頭遺訓。在編制箬葉傳統(tǒng)斗笠的基礎(chǔ)上,,利用當?shù)厥a(chǎn)的水竹和馬尾編制馬尾斗笠,質(zhì)地優(yōu)良,、美觀和實用,,受到苗族廣大群眾的青睞。
馬尾斗笠編織生產(chǎn)到明,、清時期得到長足發(fā)展,。格種、火星,、米薅,、小翁凼,幾乎“寨寨有能工巧匠,、戶戶有編織能手”,,生產(chǎn)頗具規(guī)模,極大地推動了周圍苗胞學編和使用馬尾斗笠的熱情,。尤其是苗族姑娘出嫁或劃龍船,,馬尾斗笠是必不可少的嫁妝品和必備之物,“花衣花裙顯手藝,,金子銀飾顯富貴,,天神地神保平安,馬尾斗笠賽寶玉”,!“劃龍舟,、賽龍船,沒有馬尾斗笠不上船”,。上千年來,,苗族人民把馬尾斗笠當著神圣的無價之寶看待。
灣水苗族馬尾斗笠生產(chǎn)可追溯到唐朝,,凱里市灣水鎮(zhèn)吳氏對馬尾斗笠編制的傳承關(guān)系至少可追溯到元末明初,,僅火星寨吳氏勾包傳承下來的繼承人至今已有13代,主要是:(第一代)→吳勾包→吳二包→吳沙二→吳往沙→吳高往→吳勇高→吳亮勇→吳魯亮→吳師魯→吳言師→吳包言→吳臘包→(第十三代)吳成臘,。
新中國成立后,,格種等地逐步恢復生產(chǎn)。很多各村寨辦起編織業(yè),家家戶戶編制紙斗笠,。馬尾斗笠銷售已由當?shù)刈呦螯S平,、施秉、鎮(zhèn)遠,、臺江,、雷山、麻江,、丹寨等州內(nèi)外乃至全國各地,。“文革”期間,由于“割資本主義尾巴”和“破四舊”,,幾乎沒人再生產(chǎn),。80年代后,格種,、火星,、米薅、小翁凼等寨各家各戶又開始生產(chǎn),,產(chǎn)品遠銷全州乃至省外及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