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春滿佛寺坐落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罕鎮(zhèn)傣族園內(nèi),始建于公元583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是當?shù)赜忻姆鹚轮?,傳說是佛教傳入西雙版納后修建的第一座佛寺。但原先的佛寺在上世紀60年代被毀,,現(xiàn)在人們看到的佛寺是70年代末修建的,。
曼春滿是傣語,意為花園寨,。傳說景洪宣慰使曾經(jīng)派人到此栽花,,后來發(fā)展成為村寨,故名曼春滿——花園寨,。以曼將,、曼春滿、曼乍,、曼聽,、曼嘎5個傣族村寨組成的傣族園,以曼春滿佛寺為核心,,充分展示了千年南傳上座部佛教的神秘奇異,。曼春滿佛寺在東南亞享有盛名,每年的重大佛事活動期間,,斯里蘭卡,、泰國、緬甸,、老撾,、西雙版納等地的僧侶和信教群眾都要云集曼春滿佛寺舉行朝拜和誦經(jīng)活動。因此,,這里的香火旺盛,,這里的佛寺、佛塔,、飄渺的香火和小和尚的誦經(jīng)聲,,增添了幽靜和神秘。屹立于中央的大殿是建筑群的主體,,占地490平方米,大殿長23.5米,,寬21米,,呈長方形。屋脊端有吉祥鳥臥立,,中間是若干陶飾品,,室內(nèi)佛殿高大寬闊,44棵直徑分別為0.4米和0.6米的圓形水泥柱分排在殿宇兩旁,。圓柱高的12米,,矮的也有四五米,,所有圓柱都以紅色為基色,用金粉繪制圖案作飾品,,顯得金碧輝煌,。
屹立于中央的大殿是建筑群的主體,占地490平方米,,大殿長23.5米,,寬21米,呈長方形,。屋脊端有吉祥鳥臥立,,中間是若干陶飾品,室內(nèi)佛殿高大寬闊,,44棵直徑分別為0.4米和0.6米的圓形水泥柱分排在殿宇兩旁,。圓柱高的12米,矮的也有4,、5米,,所有圓柱都以紅色為基色,用金粉繪制圖案作飾品,,顯得金碧輝煌,。
大殿正前方是一座多棱角佛壇,正中央供奉著一尊高4米多的釋迦牟尼金身塑像,,釋迦牟尼金身塑像前并排供有5尊小佛,。供奉佛像的佛壇四周,陳列著竹制的長矛,、長鞭,、刀劍等古代兵器,懸掛著無數(shù)長幡,。殿內(nèi)還設(shè)有幾個坐壇,,供拜佛的僧侶坐在上面誦經(jīng)。
大殿兩側(cè)的經(jīng)房和僧舍比大殿要低矮些,,經(jīng)房內(nèi)收藏著貝葉經(jīng)和其他手抄的佛教經(jīng)典及傣族文化古籍,。僧舍設(shè)有客廳和佛爺臥室、和尚臥室,,內(nèi)部結(jié)構(gòu)比傳統(tǒng)的僧舍有所變化,。
佛寺西北側(cè)屹立著一座金身佛塔,稱為曼春滿金塔,。5座佛塔共立于一個正方形基座上,,塔尖有風鈴桿,系有銅鈴,,風吹銅鈴動,,經(jīng)常有悅耳的叮當聲傳出,。5座佛塔全部涂有金粉,在陽光的照耀下,,金光閃爍,,令人眩目。漫步于佛塔,、佛堂,、佛舍的渾然一體間,一幅幅壁畫奔來眼底:《召米爹轉(zhuǎn)世》,、《釋迦牟尼的故事》佛教壁畫,,一個個優(yōu)美動聽的傳說故事,令人百聽不厭,,回味無窮,。
佛寺四周的菩提樹、貝葉棕,、緬桂花等奇花異草簇擁著佛寺古塔,。鐵刀木、椰子樹,、檳榔樹,、酸角樹、芭蕉樹,、芒果樹,、荔枝樹、三丫果等各種熱帶果樹環(huán)抱著竹樓,。
傣族園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為一體,,展示原汁原味的民風民俗。主要活動內(nèi)容有佛寺和傣族民居參觀,、旅游購物,、趕擺、賧佛,、天天歡度潑水,、大型民族歌舞表演、傣民族生活勞動和民俗活動展示,、篝火晚會以及吃傣家飯,,穿傣家衣,做傣家人的“傣家樂”等,。
隨著瀾滄江—湄公河次區(qū)域經(jīng)濟合作的不斷加強,昆曼大通道的建成與完善,,曼春滿佛寺的布施御制袈裟活動,,將進一步加深中泰兩國人民的深情厚誼,。
西雙版納傣族園是云南省精品旅游目的地,是傣家伊甸園,,是你一生不得不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