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橋位于丹寨縣北部,,南皋鄉(xiāng)西部。苗族聚居的石橋村,,面積9.85平方公里?,F(xiàn)有250戶1100多人。石橋海拔700米,,屬低山地貌,。清水江上游的一條支流—南皋河呈S型繞寨腳流過。這里山青水秀,,氣候宜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1月均溫5.4℃,,7月均溫23.9℃,年均溫15.5℃,。無霜期266天,,年降雨量1021.8毫米。
石橋因一座天然石拱橋連接河兩岸山崖而得名,。造紙作坊即在天然石橋50米對面大巖腳石壁下,。石壁寬約百米,高約八十米,。石壁前傾,,能遮避風雨,是一座極好的天然廠房,;內(nèi)有一清澈的泉水,,是造紙最好的水力資源。解放前有紙槽40多架。今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白皮紙選用的構(gòu)皮麻是喀斯特山地所產(chǎn),,具有纖維均勻細密,成漿率高等特點,,其柔韌性,、光澤度好,吸水性強,,是白皮紙潤墨性能優(yōu)良的主要原因,。
石橋古法造紙利用豐富的構(gòu)皮麻和水源條件,在岸邊山崖下或天然巖洞里設(shè)槽造紙,。這里除了紙焙房外,,沒有廠房,幾道工序都是徒手而就,,因而作坊簡易,,投資小,易于操作,,無污染,。
首先是白皮紙從原料加工到成紙張需要七十多道工序手工完成,其生產(chǎn)技藝僅憑師傅的言傳身教世代相傳,,一般要3—10年才能熟練掌握,。其次是原料加工采用日曬、雨淋,、露練等方法,,全憑手工制作,天然自成,,沒有添加工業(yè)原料,,紙質(zhì)潔白,有柔韌性,,耐拉力,,紙面平整,吸水性強,,是書畫作品最佳紙品,。
2006年1月,“石橋白皮紙制作工藝”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
2009年,,國家圖書館、國家博物館將石橋古紙選定為古籍文物修繕用紙,。
據(jù)專家考證,,石橋白皮紙制作工藝具有唐代造紙藝術(shù)風格,石橋苗族先民借鑒漢民族的造紙技術(shù),,它利用當?shù)刎S富構(gòu)皮,、杉根制作白皮紙。石橋村造紙人家,,每年擇吉日舉行盛大活動,,祭祀蔡倫。
石橋古法造紙工藝流程,,與明代宋應(yīng)星著《天工開物》記載的圖解基本一致,。《后漢書·蔡倫傳》載:“用樹膚,、麻頭,、敝布、魚網(wǎng)以為紙”,。明代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載:“蜀人以麻,、閩人以嫩竹、海人以苔,、吳人以繭,、楚人以楮為紙”。苗族歷史上曾長期居住在楚地,。楮樹當?shù)亟袠?gòu)皮麻,。至今仍是石橋造紙的主要原料?!皹?gòu)皮麻”通過水漚,、漿灰、煮料,、河漚,、地灰蒸、漂洗,、選料,、碓料、袋洗,、打槽,、抄紙、壓紙,、曬紙,、揭紙、包裝等十多道工序,,生產(chǎn)出白皮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