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吳,、越,、楚國沿海地區(qū)的海鹽生產已初具規(guī)模,。此后,以鹽城為中心的江淮沿海地區(qū),,逐漸成為中國最重要的海鹽生產基地,。尤其是元中葉,兩淮29個鹽場產鹽380萬石,,達到全國總產量三分之一強,,鹽城境內13個鹽場產鹽290萬石,占淮鹽總產的76%,。有“兩淮鹽稅甲天下”的說法,。鹽城海鹽有顆粒均勻、透光度高,、不溶物少等特點,。
2014年12月01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鹽城海鹽”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鹽城海鹽古稱淮鹽,,質量上乘,潔白晶瑩,,在文學作品中稱為吳鹽,。李白在《梁園吟》中有“玉盤楊梅為君設,吳鹽如花皎白雪”的盛贊,。
射陽縣位于蘇北沿海中部,,東臨黃海,南抵新洋港與鹽城市亭湖區(qū)接壤,,西與建湖縣,、阜寧縣毗鄰,北至蘇北灌溉總渠與濱??h相望,。介于北緯33°31′12″—34°07′15″,東經119°55′48″—120°34′47″之間,,總面積2605.72平方千米,,其中陸地面積1826.35平方千米、水域面積779.37平方千米,。全縣境內地勢略呈東高西低,,南北高、中間低的狀態(tài),。
射陽縣海域(海岸線向海一側至領?;€外部界限的區(qū)域)在海洋地理上屬黃海,北起“濱射線”,南至與鹽城市大豐區(qū)的海域分界線,,根據《鹽城市人民政府關于界定鹽城市海岸線的通知》(鹽政發(fā)〔2006〕260號)文件精神,,射陽縣海岸線全長103千米,海域總面積20.9萬公頃,,其中潮上帶12553公頃,,潮間帶7667公頃,潮下帶18.878萬公頃,。射陽河口以北為侵蝕性粉砂淤泥質海岸,堤外灘面較窄,,一般0.5—2千米,;射陽河口以南為淤長型的粉砂淤泥質海岸,灘闊坡緩,,潮灘寬2—3.5千米,。遼闊的海域,充足的日照和風力資源,,對海鹽制造極為有利,。
2001年,射陽鹽場累計長鹽報產15萬多噸,,加工精制碘鹽,、低鈉鹽5萬噸。完成年目標計劃110.02%,,池鹽氯化鈉平均含純94.81%,;全場擁有三級鹵量50多萬立方米,其中高級鹵30多萬立方米,,灌池面積9278公畝,。
2012年,射陽鹽場產鹽2800噸,。
2017年,,鹽城擁有國家所屬的灌東、新灘,、射陽三大鹽場,,年產海鹽65萬噸左右,占江蘇年產量的三分之二,。
中國海鹽業(yè)的歷史相當悠久,。據古籍《世本》、《呂氏春秋》記載,,中國最早發(fā)現(xiàn)“煮海為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5000年左右的炎帝時期,,它與中華文明幾乎同時起步。當時鹽城的海岸線逐步穩(wěn)定在今范公堤一線時,遼闊的海濱灘涂,,豐茂的蘆葦草蕩,,為海鹽生產提供了充足的資源。
考古發(fā)現(xiàn),,距今5000多年前,,鹽城地區(qū)就有先民來此開發(fā),初為淮夷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先后屬吳,、越、楚,?!妒返亍へ浿沉袀鳌贩Q鹽城沿海一帶“東楚有海鹽之饒”。
漢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在今鹽城境內置鹽瀆縣,。“鹽城,,本漢鹽瀆縣,,洲長百六十里,在海中”,。從鹽城東門,、北門及南郊三洋墩等地發(fā)掘的古漢墓出土的大量文物可以推斷,漢時的鹽城鹽業(yè)興旺,,已設置鹽鐵官署專司管理,。
東晉義熙七年(411年),因境內已發(fā)展成人煙稠密,、農業(yè)發(fā)達,、漁業(yè)興旺、鹽鐵手工業(yè)繁榮的小城鎮(zhèn),,遂改鹽瀆縣為鹽城縣,。
唐代,經歷了“貞觀之治”后,,國家物資豐富,,社會秩序良好,,鹽業(yè)生產也有了很大發(fā)展,。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第五琦變鹽法。在淮南鹽區(qū)的海陵,、鹽城置監(jiān)院,,以免除徭役為優(yōu)惠條件,招募無業(yè)游民到兩淮地區(qū)煮鹽。唐寶應元年(762年),,劉晏兼任鹽鐵使和兩淮轉鹽運使,,在全國產鹽區(qū)設置四場十監(jiān),負責食鹽的生產和收購,。鹽城境內當時設有淮南道海陵監(jiān)和鹽城監(jiān),,海陵監(jiān)署在東臺場(后移至泰州),鹽城監(jiān)署在鹽城,。海陵監(jiān)歲煮鹽60萬石,,鹽城監(jiān)歲煮鹽45萬石,兩監(jiān)年產淮鹽100余萬石,?!疤煜轮}利居半”,,兩淮鹽利可抵百余州縣的稅賦。為何兩淮鹽產多于全國其他鹽區(qū),,“蓋以斥鹵彌望,,可以供煎煮,蘆葦阜繁,,可以備燔燎”,。淮南是當時全國最大的食鹽產銷中心,,而鹽城的海鹽生產規(guī)模又逾淮南鹽區(qū)鹽產大半,。
宋初,在東南鹽區(qū)設提舉鹽事司管理鹽業(yè)產銷,。兩淮鹽區(qū)設有利豐,、海陵、鹽城3個鹽監(jiān)和29個鹽場,,鹽城境內就有11個鹽場,。宋代范公堤的修筑,“有束內水不致傷鹽,,隔外湖不致傷稼之功用”,,鹽業(yè)生產進一步發(fā)展,境內二監(jiān)年產鹽107萬石以上,,仍為淮南產鹽之冠,。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黃河奪淮經蘇北境內入海,大量泥沙入海,,海涂日擴,,海岸線迅速東移,范公堤西亭場,鹵水漸遠,,更有西隅湖淮潰決,,淡水沖灌,場灶產量大減,,煎灶紛紛東移,,還有許多鹽場廢置。兩監(jiān)僅轄境內8個鹽場,。元時,,兩淮設置25個鹽場,鹽城境內鹽場恢復至13個,。元始祖時有“兩稅鹽稅甲天下”之說,。鹽城其時因鹽業(yè)興旺發(fā)達,被《元史·地理志》列為上等大縣,。
明初,,飽受元末戰(zhàn)亂及社會動蕩的兩淮鹽區(qū),勞動力匱乏,,經濟蕭條,。洪武年間,朝廷遣蘇,、松,、嘉富庶之民數萬,充實淮揚二郡,,入藉燒鹽(史稱“洪武趕散”),,一度使鹽區(qū)恢復生機。兩淮設鹽運司,,下設通州,、泰州、淮安三鹽運分司,,鹽城境內仍有13個鹽場,。
清承明制,朝廷注重新增灶丁,,恢復鹽場設備,,筑堤防潮等措施,鹽業(yè)生產得到恢復,。全國和兩淮鹽課歲入都在不斷增長,。兩淮鹽課在乾隆八年(1743年)達到頂峰256.8萬兩。清中葉后,,淮南鹽區(qū)因海勢東移,,鹵淡產薄,,鹽產規(guī)模驟降。嘉慶七年(1802年),,兩淮28場鹽產計200.11萬引,,折40.03萬噸;到宣統(tǒng)三年(1911年),,兩淮21場產鹽245.14萬擔,,折12.26萬噸。鹽城境內11個鹽場嘉慶七年(1802年)產鹽量為118.9萬引,,折23.8萬噸,,占兩淮鹽總量的59.4%;到宣統(tǒng)三年(1911年),,鹽城境內10個鹽場產量僅為146.8萬擔,,折7.34萬噸,占兩淮鹽產總量的59.9%,。
民國初年,,兩淮鹽區(qū)傳統(tǒng)的制鹽業(yè)逐步衰竭,而墾植業(yè)日益興盛,。以張謇為首的民族實業(yè)家在短短的幾年中,,掀起了廢灶興墾熱潮。南起長江口的呂四場,,北到灌河口的陳家港,,先后成立了77家鹽墾(墾植)公司,,鹽城境內就有63家之多,。由于帝國主義的入侵,生產關系落后,,加之頻繁的自然災害,,管理混亂和高利貸盤剝,到20世紀40年代末,,鹽城境內的鹽墾公司紛紛解體,。
1958年,射陽鹽場建立,。1958年和1978年經歷兩次建筑灘曬鹽場辦鹽高潮,,幾次反復歸省和下放管轄。
1996年,,江蘇省鹽務局成立鹽業(yè)集團,,專門管理三個省屬鹽場生產發(fā)展。
2008年5月,,經江蘇省政府批準,,鹽業(yè)集團及下轄的三大省屬鹽場再度下放鹽城市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