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村圖》為元代畫家趙孟頫為隱居在江南的友人錢德鈞(即錢仲鼎,通州人,,號水村居士)所創(chuàng)作的一幅紙本墨筆山水畫,,現(xiàn)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畫面為水村汀渚,、小橋漁舟,,一片江南平遠山水景色,筆法疏松秀逸,,墨色清潤,,意境曠遠,已具元代山水畫規(guī)模,。
《水村圖》是一幅長長的手卷,,畫的是水墨山水,描繪的是趙孟頫朋友隱居之地的風(fēng)光,。
本幅自題:“大德六年十一月望日為錢德鈞作,,子昂?!毕骡j“趙氏子昂”朱文印記,。另紙于卷后又自題:“后一月德鈞持此圖見示,則已裝成軸矣,。一時信手涂抹,,乃過辱珍重如此,極令人慚愧,。子昂題,。”鈐有“松雪齋”朱文長方印記,。
明代李永昌于崇禎七年(1634)的題跋:“趙吳興畫格,,初年猶帶宋法,至五十后始率意涂抹,,天真爛漫,,《青卞圖》,、《鵲華秋色》皆是物也。此卷遠汀斷渚,,蒼秀更勝,。乃知王叔明畫從此發(fā)源。世以叔明畫不似其舅者,,皆未見此卷者也……”
作《水村圖》時趙孟頫已經(jīng)48歲了,,繪畫風(fēng)格日臻成熟,他逐漸擺脫了早期學(xué)習(xí)唐宋各家的模仿痕跡,,將各種繪畫技法融會貫通,,慢慢幻化出了自己的風(fēng)格。
《水村圖》是趙孟頫為隱居在江南的友人錢德鈞(即錢仲鼎,,號水村居士)所畫,,錢德鈞隱居在一個幽靜的小水鄉(xiāng),趙孟頫前去拜訪,,不覺被這片有水有樹的小村莊恬淡的風(fēng)景所打動,,于是提筆作了這幅畫送給朋友。
由于《水村圖》是趙孟頫為友人所畫,,所以畫時,,心情很放松,不具體強求客觀景物的表象,,而是著力于寫意抒情,。圖中農(nóng)舍三五處,竹林六七叢,,天高水闊,,空氣澄明;山不高而有勢,,水不深而浩渺,,一派安靜閑逸的桃源情調(diào),寄托了畫家渴望擺脫宦海煩惱,、追求淡泊寧靜的自由生活情趣,。
該畫構(gòu)圖采用平遠小全景,畫面可分為遠景,、中景,、近景三部分。遠景寫一帶遠山橫臥在淡淡的水霧之中,,十分寧靜幽遠,。這山與北方山色大不相同,沒有峻峭的山形、沒有高聳的極頂,,更不見岐螬的山石,有的只是睡美人般的形體,,長長的橫亙在遠方,,大部分是近乎平地的山坡,幾座小峰起伏也很平緩,。作者在山間加入了幾道自然的橫紋,,指代山背上的小坡與平地,墨筆輕點其間就成了片片樹叢,,山腳下一片參差不齊的樹木陪伴著靜靜的山巒,。中景右側(cè)一片浩淼煙波占據(jù)了很大畫面,平靜的水面間有星波細浪,,遠處山水連接相融,,難以區(qū)分,岸勢平滑曲折迥轉(zhuǎn),。左側(cè)一葉小舟正由水灣中駛向湖光深處,。中景右半部寫的是水洼間的幾塊平地,幾棵柳樹垂于寬廣的水面邊,。較遠處幾所水鄉(xiāng)村居掩映在叢林之中,,雖然也為畫面充入了一些生活氣息,但仍顯孤寂空曠,。近景寫的是澤園中的垂柳與白楊,。白楊高大挺拔,枝葉繁茂,,垂柳姿態(tài)婀娜,,柳絲飄逸低垂。腳下蘆葦叢生,,水洼星羅棋布,,十分清冷幽靜。
該畫用筆多采披麻皴,,并多于筆少水墨,。枯筆淡墨橫拖縱掃,,其韻味含蓄而豐富,,意境清曠蒼秀。
明代董其昌:“獨此卷為子昂得意筆,,在《鵲華圖》之上,,以其蕭散荒率,脫盡董巨窠臼,,直接右丞故為難耳”,,以合其“南北宗”的理論,。
清代吳升《大觀錄》:“坡角小柳三株,羌菁映帶,,一坡欲斷,,一堤復(fù)接。溪湖蕩漾,,山峰平遠,,勢甚飄逸?!?/p>
《水村圖》既標(biāo)志著趙孟頫本人山水畫風(fēng)新變的成熟,,也意味著為日后如黃公望、倪瓚等元代文人畫家的水墨山水畫創(chuàng)作開了先河,。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但末代皇帝溥儀仍住在紫禁城中。他經(jīng)常以賞賜弟弟溥杰為由,,盜運了故宮里大量的書畫珍寶,。后來,馮玉祥將軍率部,,把溥儀趕出了故宮,。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溥儀在日本人的扶持下,,去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而一批稀世珍品也一起被運到了東北,?!端鍒D》是其中之一。
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日本投降,溥儀帶著家眷和許多文物逃到了中朝邊境上的一個小地方通化縣大栗子溝,。大栗子溝地域偏僻,,交通閉塞,皇親國戚們在這連吃飯都成了問題,。無奈之下,,溥儀就悄悄變賣了皇宮中的書畫珍品,以換取食物,,《水村圖》就這樣流落到了一位老者的手里,。一位古玩店老板看到一位老者帶來了《水村圖》,古玩店老板隨即上報給了鄭振鐸,鄭振鐸于是委托其他人收購這幅畫,。但收購的過程卻是一波三折,,由于第一次去的人是個書畫鑒定的門外漢,花了200元錢,,只從老人那里購得了一帖印有趙孟頫署名的假卷冊,。無奈之下,徐邦達又找了一位熟識的文物商,,委托他去東北收購《水村圖》。這位文物商到了大栗子溝后,,與老人消磨了許多時日,,終于取得了他的信任。然后他憑借私商的身份,,以8000元買下《水村圖》,,帶回北京。徐邦達經(jīng)過仔細鑒別后,,認(rèn)定此畫為趙孟頫的真跡,,于是由國家將此畫加價購回,交由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保管,。
趙孟頫(1254—1322年),,元代畫家、書法家,,字子昂,,號松雪、水精宮道人,,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宋宗室,14歲時以父蔭補真州司戶參軍,,入元出仕,,曾任翰林侍讀學(xué)士、榮祿大夫等職,,卒贈魏國公,,謚文敏。他對詩文音律無所不通,,書畫造詣精深,,乃元代的畫壇領(lǐng)袖。其繪畫取材廣泛,,技法全面,,山水、人物、花鳥無不擅長,。他倡導(dǎo)復(fù)古,,強調(diào)“書畫同源”,主張師法自然,。書法鐘繇,、二王、李邕,、宋高宗趙構(gòu)以及歷代諸家,,篆、隸,、真,、草各臻神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