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九日》是唐代詩人王勃創(chuàng)作的一首絕句詩,。這首詩前二句以“望鄉(xiāng)臺”,、“送客杯”作對仗,用他鄉(xiāng)送客來襯托詩中人思鄉(xiāng)的情懷,;后二句用呼告語作詠嘆,,從北雁南飛著想,反襯北人久居南方思念故鄉(xiāng)的苦悶,。
這首詩僅以四句來寫鄉(xiāng)思,,卻將鄉(xiāng)愁抒發(fā)得淋漓盡致,突破了唐初宮廷絕句多借詠物寓干進之意的小格局,。
蜀中九日
九月九日1望鄉(xiāng)臺2,,他席3他鄉(xiāng)4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5苦,,鴻雁那6從北地7來,。
1.九月九日:指重陽節(jié)。
2.望鄉(xiāng)臺:古代出征或流落在外鄉(xiāng)的人,,往往登高或登土臺,,眺望家鄉(xiāng),,這種臺稱為望鄉(xiāng)臺。
3.他席:別人的酒席,。這里指為友人送行的酒席,。
4.他鄉(xiāng):異鄉(xiāng)。
5.南中:南方,,這里指四川一帶,。
6.那:為何。
7.北地:北方,。
在重陽節(jié)這天登高回望故鄉(xiāng),,身處他鄉(xiāng),設席送朋友離開,,舉杯之際,,分外愁。
心中已經厭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種愁苦,,我想北歸不得,,鴻雁為何還要從北方來。
咸亨元年(670年)重陽節(jié),,客居西蜀的王勃與友人一起登玄武山遙望故鄉(xiāng),。時逢重陽佳節(jié),又是客中送客,,勾起了詩人濃郁的鄉(xiāng)愁,,于是作了這首詩。
王勃(650年-676年,?),,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自幼聰慧絕眾,,被司禮太常伯劉祥道贊為神童,劉向朝廷表薦,,于麟德三年(666年)對策高第而授朝散郎,,后為沛王李賢征為王府侍讀。當時諸王斗雞之風特盛,,王勃因戲作《檄英王雞》一文而為高宗所惡,,逐出府。后漫游巴蜀,。
咸亨三年(672年)補虢州參軍,,恃才傲物,不為同僚所容,。兩年后,,匿殺官奴當誅,因遇赦免死而被除名,,其父亦受累貶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年)王勃南下探親,途經南昌,,作有《滕王閣序》,。自交趾返,渡海溺水而卒,。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詩文齊名,,并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杰”。
詩歌開頭就承題,,“九月九日望鄉(xiāng)臺”,,點明了時間是重陽節(jié),地點是玄武山,,此處將玄武山比作望鄉(xiāng)臺,,以此來表達鄉(xiāng)愁,思鄉(xiāng)之情倍增,?!八l(xiāng)送客杯”,點明了詩人當時是在異鄉(xiāng)的別宴上喝著送客的酒,,倍感凄涼,。詩歌的前兩句就勾勒出了一個易讓人傷感的環(huán)境,正逢重陽佳節(jié),,又是客中送客,,自然容易勾起濃郁的鄉(xiāng)愁,于是就很自然地引起了下兩句對鴻雁看似無理之問:“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北雁南飛本是自然現(xiàn)象,而王勃偏將自己的思鄉(xiāng)之情加在它身上,,怪罪鴻雁,,我想北歸不得,你卻奈何非要從北方飛來,,平添我北歸不能的愁思,。這一問雖然毫無道理,卻在強烈的對比中烘托了真摯的感情,,將思鄉(xiāng)的愁緒推向了高峰,。這兩句是這首詩中的名句,,前人在評價這兩句詩時說:“讀之,初似常語,,久而自知其妙,。”的確,,這一問雖貌似不假思索脫口而出,,實際上卻是詩人用心良苦、匠心獨具之處,。詩人將其懷鄉(xiāng)之情融入對自然景物的描繪之中,,借無情之景來抒發(fā)自己內心深沉的情感,開啟了唐人絕句寓情于景的先河,。
這首詩的抒情手法亦變化多端,,第一句用“望鄉(xiāng)臺”一詞突出了詩人鄉(xiāng)心之切;第二句以客中送客更突出了在異鄉(xiāng)的孤獨感,;第三句直抒胸中之苦,,感情強烈;第四句卻委婉別致,,借景抒情,,以鴻雁的不知南中之苦來反襯自己的思鄉(xiāng)之情,這樣反復地抒發(fā)更是突出了鄉(xiāng)愁之濃烈,。語言簡潔亦是這首詩較大的特色,,用了近似日常的口語,如“他席他鄉(xiāng)”,,“那從北地來”,,顯得淺近親切,這也是這首詩流傳廣泛的原因之一,。
王勃的這首詩僅以四句來寫鄉(xiāng)思,,卻將鄉(xiāng)愁抒發(fā)得淋漓盡致,突破了唐初宮廷絕句多借詠物寓干進之意的小格局,;詩人在詩中還有意吸收了歌行的句調,,以虛詞遞進的句式做結語,對絕句的發(fā)展起著重大作用,。
明唐汝詢《唐詩解》:唐人絕句類于無情處生情,,此聯(lián)(下二句)是其鼻祖。
明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寫登高旅況,,情中想情,,境中構境,不求刻畫,自覺深微,,當與杜審言《渡湘江》詩并美,。彼以南竄,欲返無期,,覺北流之可羨,;此以南留,日久懷舊,,驚北飛之攪思。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似對非對,,初唐標格,,不得認作律詩之半。
明王世貞《唐詩廣選》:首二句與李于鱗“黃鳥一聲酒一杯”一法,,而各自有風致,。崔敏童“一年又過一年春”二句,亦此法也,,調稍卑,,情稍濃。
清乾隆《唐詩直解》:兩“他”字好對,,不板,。
明袁宏道《唐詩訓解》:首二句辟起,自有風致,。
清管世銘《讀雪山房唐詩序例》:初唐七絕,,味在酸成之外?!叭饲橐褏捘现锌?,鴻雁那從北地來”、“即今河畔冰開日,,正是長安花落時”,,讀之初似常語,久而自知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