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門太守行》是唐代詩人李賀運用樂府古題創(chuàng)作的詩歌。此詩用濃艷斑駁的色彩描繪悲壯慘烈的戰(zhàn)斗場面,,通過奇異的畫面準確地表現(xiàn)了特定時地的邊塞風光和瞬息萬變的戰(zhàn)爭風云,。首句寫景又寫事,渲染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并借日光顯示守軍威武雄壯,;第二句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渲染戰(zhàn)場的悲壯氣氛和戰(zhàn)斗的殘酷;第三句寫部隊夜襲和浴血奮戰(zhàn)的場面,;最后一句引用典故寫出將士誓死報效國家的決心,。全詩意境蒼涼,格調(diào)悲壯,,具有強烈的震撼力和藝術(shù)魅力,。
雁門太守行⑴
黑云壓城城欲摧⑵,甲光向日金鱗開⑶,。
角聲滿天秋色里⑷,,塞上燕脂凝夜紫⑸。
半卷紅旗臨易水⑹,,霜重鼓寒聲不起⑺,。
報君黃金臺上意⑻,提攜玉龍為君死⑼,!
⑴雁門太守行:古樂府曲調(diào)名,。雁門,郡名,。古雁門郡大約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與北方突厥部族的邊境地帶。行,,歌行,,一種詩歌體裁,。
⑵黑云:此形容戰(zhàn)爭煙塵鋪天蓋地,彌漫在邊城附近,,氣氛十分緊張,。城欲摧:城墻仿佛就要坍塌。摧,,毀。
⑶甲光:鎧甲迎著太陽閃出的光,。甲,,指鎧甲,戰(zhàn)衣,。向日:一作“向月”,。金鱗:形容鎧甲閃光如金色魚鱗。這句形容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
⑷角:古代軍中一種吹奏樂器,,多用獸角制成,也是古代軍中的號角,。
⑸“塞上”句:長城附近多紫色泥土,,所以叫做“紫塞”。燕脂,,即胭脂,,深紅色。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現(xiàn)出暗紫色,。凝,凝聚,。這里寫夕陽掩映下,,塞土有如胭脂凝成,紫色更顯得濃艷,。一說“燕脂”“夜紫”皆形容戰(zhàn)場血跡,,此句意為邊塞上將士的血跡在寒夜中凝為紫色。
⑹臨:逼近,,到,,臨近。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縣,向東南流入大清河,。易水距塞上尚遠,,此借荊軻故事以言悲壯之意,。戰(zhàn)國時荊軻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眾人送至易水邊,,荊軻慷慨而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⑺“霜重”句:一作“霜重鼓聲寒不起”,。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戰(zhàn)鼓聲沉悶而不響亮,。聲不起,,形容鼓聲低沉。
⑻報:報答,。黃金臺:故址在今河北省易縣東南,,相傳戰(zhàn)國燕昭王所筑?!稇?zhàn)國策·燕策》載燕昭王求士,,筑高臺,置黃金于其上,,廣招天下人才,。意:信任,重用,。
⑼玉龍:寶劍的代稱,。傳說晉代雷煥曾得玉匣,內(nèi)藏二劍,,后入水化為龍,。君:君王。
敵軍如黑云壓城,,城墻像要塌陷,;盔甲映著日光,像金鱗一般閃亮,。
號角的聲音在秋色里響徹天空,,塞上將士的血跡在寒夜中凝為紫色。
寒風半卷紅旗,,輕騎馳向易水邊,;天寒霜氣凝重,戰(zhàn)鼓聲低沉不起,。
為報答國君招納重用賢才的誠意,,揮舞著利劍甘愿為君王血戰(zhàn)到死!
關(guān)于此詩系年,,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認為此詩作于唐憲宗元和九年(814),。當年唐憲宗以張煦為節(jié)度使,領(lǐng)兵前往征討雁門郡之亂(振武軍之亂),,李賀即興賦詩鼓舞士氣,,作成了這首《雁門太守行》。第二種說法,,據(jù)唐張固《幽閑鼓吹》載:李賀把詩卷送給韓愈看,,此詩放在卷首,韓愈看后也很欣賞,。時在元和二年(807),。
中國古代散文學會原常務(wù)理事朱世英則從有關(guān)《雁門太守行》這首詩的一些傳說和材料記載推測,認為此詩可能是寫朝廷與藩鎮(zhèn)之間的戰(zhàn)爭,。李賀生活的時代藩鎮(zhèn)叛亂此伏彼起,發(fā)生過重大的戰(zhàn)爭,。如史載,,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軍攻打易州和定州,,愛國將領(lǐng)李光顏曾率兵馳援平叛,。元和九年(814),李光顏身先士卒,,突出,、沖擊吳元濟叛軍的包圍,殺得敵人人仰馬翻,,狼狽逃竄,。
李賀(790—816),唐代詩人,。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西)人。唐皇室遠支,,家世早已沒落,,生活困頓,仕途偃蹇,。曾官奉禮郎,。因避家諱,被迫不得應(yīng)進士科考試,。早歲即工詩,,見知于韓愈、皇甫湜,,并和沈亞之友善,,死時僅二十六歲,。其詩長于樂府,多表現(xiàn)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憤,。善于熔鑄詞采,,馳騁想像,運用神話傳說,,創(chuàng)造出新奇瑰麗的詩境,,在詩史上獨樹一幟,嚴羽《滄浪詩話》稱為“李長吉體”,。有些作品情調(diào)陰郁低沉,,語言過于雕琢。有《昌谷集》,。
“雁門太守行”系樂府舊題,,六朝以來多歌詠邊塞戰(zhàn)爭。李賀此詩是一篇擬作,,也是一幅震撼人心的戰(zhàn)爭畫卷,。全詩共八句。
前四句寫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寫景,,也是寫事,成功地渲染了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昂谠茐撼浅怯荨保粋€“壓”字,,把敵軍人馬眾多,,來勢兇猛,以及交戰(zhàn)雙方力量懸殊,、守軍將士處境艱難等等,,淋漓盡致地揭示出來。次句寫城內(nèi)的守軍,,以與城外的敵軍相對比,,忽然,風云變幻,,一縷日光從云縫里透射下來,,映照在守城將士的甲衣上,只見金光閃閃,,耀人眼目,。此刻他們正披堅執(zhí)銳,嚴陣以待,。這里借日光來顯示守軍的陣營和士氣,,情景相生,,奇妙無比。據(jù)說王安石曾批評這句說:“方黑云壓城,,豈有向日之甲光,?”楊慎聲稱自己確乎見到此類景象,指責王安石說:“宋老頭巾不知詩,?!保ā渡衷娫挕罚┢鋵嵥囆g(shù)的真實和生活的真實不能等同起來,敵軍圍城,,未必有黑云出現(xiàn),;守軍列陣,也未必就有日光前來映照助威,,詩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詩人用來造境造意的手段。三,、四句分別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鋪寫陰寒慘切的戰(zhàn)地氣氛,。時值深秋,萬木搖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聲嗚嗚咽咽地鳴響起來,。顯然,,一場驚心動魄的戰(zhàn)斗正在進行?!敖锹暆M天”,,勾畫出戰(zhàn)爭的規(guī)模。敵軍依仗人多勢眾,,鼓噪而前,,步步緊逼。守軍并不因勢孤力弱而怯陣,,在號角聲的鼓舞下,,他們士氣高昂,奮力反擊,。戰(zhàn)斗從白晝持續(xù)到黃昏,。詩人沒有直接描寫車轂交錯、短兵相接的激烈場面,,只對雙方收兵后戰(zhàn)場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極富表現(xiàn)力的點染:鏖戰(zhàn)從白天進行到夜晚,,晚霞映照著戰(zhàn)場,那大塊大塊的胭脂般鮮紅的血跡,,透過夜霧凝結(jié)在大地上呈現(xiàn)出一片紫色,。這種黯然凝重的氛圍,,襯托出戰(zhàn)地的悲壯場面,暗示攻守雙方都有大量傷亡,,守城將士依然處于不利的地位,,為下面寫友軍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鋪墊。
后四句寫馳援部隊的活動,?!鞍刖砑t旗臨易水”,“半卷”二字含義極為豐富,。黑夜行軍,,偃旗息鼓,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臨易水”既表明交戰(zhàn)的地點,,又暗示將士們具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還”那樣一種壯懷激烈的豪情。接著描寫苦戰(zhàn)的場面:馳援部隊一迫近敵軍的營壘,,便擊鼓助威,,投入戰(zhàn)斗。無奈夜寒霜重,,連戰(zhàn)鼓也擂不響,。面對重重困難,將士們毫不氣餒,?!皥缶S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秉S金臺是戰(zhàn)國時燕昭王在易水東南修筑的,傳說他曾把大量黃金放在臺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攬?zhí)煜率?。詩人引用這個故事,寫出將士們報效朝廷的決心,。
一般說來,,寫悲壯慘烈的戰(zhàn)斗場面不宜使用表現(xiàn)秾艷色彩的詞語,而李賀這首詩幾乎句句都有鮮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紅色,非但鮮明,而且秾艷,,它們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織在一起,,構(gòu)成色彩斑斕的畫面,。詩人就像一個高明的畫家,特別善于著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輪廓而已,。他寫詩,,絕少運用白描手法,總是借助想象給事物涂上各種各樣新奇濃重的色彩,,有效地顯示了它們的多層次性,。有時為了使畫面變得更加鮮明,他還把一些性質(zhì)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讓它們并行錯出,,形成強烈的對比。例如用壓城的黑云暗喻敵軍氣焰囂張,,借向日之甲光顯示守城將士雄姿英發(fā),,兩相比照,色彩鮮明,,愛憎分明,。
李賀的詩篇不只奇詭,亦且妥帖,。奇詭而又妥帖,是他詩歌創(chuàng)作的基本特色,。這首詩,,用秾艷斑駁的色彩描繪悲壯慘烈的戰(zhàn)斗場面,可算是奇詭的了,;而這種色彩斑斕的奇異畫面卻準確地表現(xiàn)了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的邊塞風光和瞬息變幻的戰(zhàn)爭風云,又顯得很妥帖,。惟其奇詭,,愈覺新穎;惟其妥貼,,則倍感真切,;奇詭而又妥帖,從而構(gòu)成渾融蘊藉富有情思的意境。這是李賀創(chuàng)作詩歌的絕招,,他的可貴之處,,也是他的難學之處,。
宋·王讜《唐語林》:李賀以歌詩謁韓愈,,愈時為國子博士分司,送客歸,,極困。門人呈卷,,解帶旋讀之,,有篇《雁門太守》云:“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眳s緩帶,命迎之,。
宋·王得臣《麈史》:長吉才力奔放,不驚眾絕俗不下筆,,有《雁門太守》詩曰:“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射日金鱗開,。”王安石曰:“是兒言不相副也,。方黑云如此,安待向日之甲光乎,?”
宋·曾季貍《艇齋詩話》:李賀《雁門太守行》語奇。
明·高棅《唐詩品匯》:劉云:有此一語方暢(“角聲滿天”句下),。此等景不可無(“塞上燕脂”二句下)。起語起,。賦雁門著紫土本嫩,。后三語無甚生氣,,設(shè)為死敵之意偏欲如此,頗似敗后之作,。
明·楊慎《升庵詩話》卷十:或問:“此詩韓、王二公去取不同,,誰為是?”予曰:“宋老頭巾不知詩,,凡兵圍城,必有怪云變氣,,昔人賦鴻門有‘東龍白日西龍雨’之句,解此意矣,。予在滇,值安鳳之變,,居圍城中,見日暈兩重,,黑云如蚊在其側(cè),始信賀之詩善狀物也,。”
明·胡應(yīng)麟《詩藪·內(nèi)編》卷一:《雁門太守行》通篇皆贊詞,《折楊柳》通篇皆戒詞,,名雖樂府,,實寡風韻。
明末清初·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劉辰翁曰:語少而勁,,轉(zhuǎn)出死敵意,憤咽。范梈曰:作詩要有驚人句,。語險,,詩便驚人。如李賀“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照日金鱗開”,此等語,,任是人道不出。周敬曰:萃精求異,,刻畫點綴,真好氣骨,,好才思。顧璘曰:詞奇而俊,,前輩所稱,。陸時雍曰:“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二字難下,;“霜重鼓寒聲不起”,,語甚有色,。周珽曰:今觀其全首,,似為中唐另樹旗鼓者。至末二句,,雄渾尤不減初、盛風格,?!L吉詩大抵創(chuàng)意奧而生想深,萃精求異,,有不自知為古古怪怪者。他如《劍子》《銅仙》等歌什,,輒多嘔心語,,宜為昌黎公所知重也,。
明末清初·黃淳耀、黎簡《李長吉集》:黎簡:“聲滿天地”似昌黎“天狗墮地”之作篇中活句,,賀其不愧作者?!八亍本浼蠢盍辍氨鴼獠粨P”意。寫敗軍如見(“半卷紅旗”二句下),。以死作結(jié)勢,結(jié)得決絕險勁(末二句下),。
明末清初·姚文燮《昌谷集注》卷一:元和九年冬,,振武軍亂,。詔以張煦為節(jié)度使,,將夏州兵二千趣鎮(zhèn)討之,。振武即雁門郡,。賀當擬此以送之,,言宜兼程進,故詩皆言師旅曉征也,。宿云須,想目初上,,甲光赫,角聲肅系,,望塞外,,猶然夜氣未開,。紅旗半卷,,疾馳奪水上軍,。而謂鼓聲不揚,乃展起霜重耳,。所以激勵將士之意,當感金臺隆遇,,此宣以駿骨報君思矣,。
清·杜詔、杜庭珠《中晚唐詩叩彈集》:杜詔:此詩言城危勢亟,,擐甲不休,,至于哀角橫秋,夕陽塞紫,,滿目悲涼,,猶卷旆前征,有進無退,。雖士氣已竭,,鼓聲不揚,而一劍尚存,,死不負國,。皆極寫忠誠慷慨。
清·史承豫《唐賢小三昧集》:閃爍紙上(“黑云壓城”句下),。結(jié)更陡健,。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陰云蔽天,忽露赤日,,實有此景(“黑云壓城”二句下),。字字錘煉而成,昌谷集中定推老成之作,。
清·薛雪《一瓢詩話》:李奉禮“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是陣前實事,千古妙語,。王荊公訾之,,豈疑其黑云、甲光不相屬耶,?儒者不知兵,,乃一大患。
清·宋宗元《網(wǎng)師園唐詩箋》:沉雄乃爾(“黑云壓城”二句下),。警絕(“霜重鼓寒”三句下),。
清·陳沆《詩比興箋》卷四:樂府《雁門大守行》,古詞美洛陽令王渙德政,,不詠雁門大守也,。長吉乃借古題以寓今事,故“易水”“黃金臺”語,,其為詠幽薊事無疑矣,。憲宗元和四年,成德軍節(jié)度使王承宗自立,,吐突承璀為招討使討之,,逾年無功,故詩刺諸將不力戰(zhàn),,無報國死緩之志也,。唐中葉,以天下不能取河北,,由諸將觀望無成,,故長吉憤之。王氏之有恒,、冀,正易水,、雁門之地,。若以為擬古空詠,何味之有?
清·王琦《李長吉歌詩匯解》卷一:此篇蓋詠中夜出兵,,乘間搗敵之事,。“黑云壓城城欲摧”,,甚言寒云濃密,至云開處逗露月光與甲光相射,,有似金鱗。此言初出兵時,,語氣甚雄壯,。“角聲滿天”,,寫軍中之所聞,;“塞上胭脂”,寫軍中之所見,?!鞍刖砑t旗”,見輕兵夜進之捷,;“霜重鼓咽”,冒寒將戰(zhàn)之景,。末復設(shè)為誓死之詞,以答君上恩禮之隆,,所以明封疆臣子之志也?!?/p>
近代·王闿運《王闿運手批唐詩選》:長吉詩皆僅成章(“半卷紅旗”二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