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中措·送劉仲原甫出守維揚》是宋代文學(xué)家歐陽修的詞作,。這首詞是作者送別友人劉敞到揚州任職時所作,。此詞借酬贈友人之機(jī),,追憶起詞人幾年前在揚州所建的平山堂并抒發(fā)人生的感慨。全詞通篇文字鮮明生動,,情感豁達(dá)溫愉,塑造了一個風(fēng)流儒雅,、豪放達(dá)觀的“文章太守”形象,。其格調(diào)疏宕豪邁,在歐詞中極為少見,,對后來蘇軾的豪放詞產(chǎn)生過一定的影響,。
朝中措⑴·送劉仲原甫出守維揚⑵
平山闌檻倚晴空⑶,山色有無中⑷,。手種堂前垂柳⑸,別來幾度春風(fēng)⑹,。
文章太守⑺,,揮毫萬字⑻,,一飲千鐘⑼。行樂直須年少⑽,,尊前看取衰翁⑾,。
⑴朝中措:詞牌名,。宋以前舊曲,又名“照江梅”“芙蓉曲”,。雙調(diào)四十八字,,前片三平韻,后片兩平韻,。
⑵劉仲原甫:當(dāng)指劉敞。慶歷進(jìn)士,,曾官知制誥,、集賢院學(xué)士等,是歐陽修的年輩稍晚的朋友,。維揚:揚州的別稱,。
⑶平山:即平山堂,為歐陽修任揚州知州時所修建,,后成為揚州名勝,。
⑷“山色”句:此處借用王維《江漢臨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句意,。
⑸手種堂前垂柳:平山堂前,,歐陽修曾親手種下楊柳樹。
⑹別來:分別以來,。當(dāng)時作者離開揚州大約八年,。
⑺文章太守:作者當(dāng)年知揚州府時,以文章名冠天下,,故自稱“文章太守”,。一說“文章太守”是作者用以指劉敞。太守,,漢代官名,,即宋代的知州。
⑻揮毫萬字:揮筆賦詩作文多達(dá)萬字,。
⑼千鐘:飲酒千杯,。鐘:古代酒器。
⑽直須:就該,,正應(yīng)當(dāng),。
⑾尊:通“樽”,,酒杯。衰翁:詞人自稱,。當(dāng)時作者五十歲,。
平山堂的欄桿外是晴朗的天空,遠(yuǎn)山似有似無,,一片煙雨茫茫,。我在堂前親手栽種的那棵柳樹啊,離別后又過了幾個春光,。
這位愛好寫文章的太守,,下筆就是萬言,一飲千杯很豪爽,。趁現(xiàn)在年輕趕快行樂吧,,您看那坐在酒樽前的老頭已白發(fā)蒼蒼。
此詞作于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慶歷八年(1048),,歐陽修任揚州(今江蘇揚州)知州,在揚州城西北五里的大明寺西側(cè)蜀崗中峰上,,修建了一座“平山堂”,,據(jù)說壯麗為淮南第一。堂建在高崗上,,背堂遠(yuǎn)眺,,可以看見江南數(shù)百里的土地,真州(今江蘇儀征),、潤州(今江蘇鎮(zhèn)江)和金陵(今江蘇南京)隱隱在目,。由于堂的地勢高,坐在堂中,,南望江南遠(yuǎn)山,正與堂的欄桿相平,,故名“平山堂”,。每當(dāng)盛夏,歐陽修常和客人一起清晨就到堂中游玩,,飲酒賞景作詩,。至和元年(1054),與歐陽修過從甚密的劉敞(字原甫)任知制誥,,嘉祐元年(1056)因避親被任命為揚州太守,,歐陽修給他餞行,在告別的宴會上,,寫了這首《朝中措》相送,。
歐陽修(1007~1072),,北宋文學(xué)家、史學(xué)家,。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天圣八年(1030年)進(jìn)士。累擢知制誥,、翰林學(xué)士,,歷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宋神宗朝,,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卒謚文忠,。政治上曾支持過范仲淹等的革新主張,文學(xué)上主張明道,、致用,,對宋初以來靡麗、險怪的文風(fēng)表示不滿,,并積極培養(yǎng)后進(jìn),,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lǐng)袖。散文說理暢達(dá),,抒情委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風(fēng)與其散文近似,,語言流暢自然,。其詞婉麗,承襲南唐余風(fēng),。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并獨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對宋代金石學(xué)頗有影響。有《歐陽文忠集》,。
這首詞一發(fā)端即帶來一股突兀的氣勢,,籠罩全篇?!捌缴綑跈懸星缈铡?,頓然使人感到平山堂凌空矗立,,其高無比。這一句寫得氣勢磅礴,,便為以下的抒情定下了疏宕豪邁的基調(diào),。接下去一句是寫憑闌遠(yuǎn)眺的情景。據(jù)宋王象之《輿地紀(jì)勝》記載,,登上平山堂,,“負(fù)堂而望,江南諸山,,拱列檐下”,,則山之體貌,應(yīng)該是清晰的,,但詞人卻偏偏說是“山色有無中”,。這是因為受到王維《江漢臨泛》原來詩句的限制,但從揚州而望江南,,青山隱隱,,自亦可作“山色有無中”之詠。
以下二句,,描寫更為具體,。此刻當(dāng)送劉原甫出守?fù)P州之際,詞人情不自禁地想起平山堂,,想起堂前的楊柳,。“手種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fēng)”,,深情又豪放。其中“手種”二字,,看似尋常,,卻是感情深化的基礎(chǔ)。詞人平山堂前種下楊柳,,不到一年,,便離開揚州,移任潁州,。這幾年中,楊柳之枝枝葉葉都牽動著詞人的感情,。楊柳本是無情物,,但中國傳統(tǒng)詩詞里,卻與人們的思緒緊密相連,,何況這垂柳又是詞人手種的,??少F的是,詞人雖然通過垂柳寫深婉之情,,但婉而不柔,,深而能暢。特別是“幾度春風(fēng)”四字,,更能給人以欣欣向榮,、格調(diào)軒昂的感覺。
過片三句寫所送之人劉原甫,,與詞題相應(yīng),。此詞云“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不僅表達(dá)了詞人“心服其博”的感情,,而且把劉敞的倚馬之才,作了精確的概括,。綴以“一飲千鐘”一句,,則添上一股豪氣,栩栩如生地刻畫了一個氣度豪邁,、才華橫溢的“文章太守”的形象,。
詞的結(jié)尾二句,先是勸人,,又回過筆來寫自己,。餞別筵前,面對知己,,一段人生感慨,,不禁沖口而出。無可否認(rèn),,這兩句是抒發(fā)了人生易老,、必須及時行樂的消極思想。但是由于豪邁之氣通篇流貫,,詞寫到這里,,并不令人感到低沉,無形之中卻有一股蒼涼郁勃的情緒奔瀉而出,,搏動人的心弦,,滌蕩人的心靈。這是跟他在一開頭時定下的基調(diào)分不開的,。
這首詞從平山堂寫到堂前垂柳,,從被送者寫到送者,層層轉(zhuǎn)折,,一氣呵成,,不落一般酬贈之作的窠臼,,歷來受到詞評家的贊賞。
宋代嚴(yán)有翼《藝苑雌黃》:平山堂望江左諸山甚近,?;蛞灾^永叔短視,故云“山色有無中”,。東坡笑之,,因賦《快哉亭》 道其事云:“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認(rèn)取醉翁語,山色有無中,?!鄙w山色有無(中),非煙雨不能然也,。
宋代魏慶之《魏慶之詞話》:“平山闌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逼缴教猛笾T山甚近,,或以為永叔短視,故云,。東坡笑之,。因賦快哉亭道其事云:“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認(rèn)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蓋山色有無,,非煙雨不能然也,。
明末清初曹爾堪《南溪詞》:讀歐公《朝中措》,,如見公之“須眉生動,,偕游于千載之上也”,。
清代劉熙載《藝概》:詞有尚風(fēng),,有尚骨,歐公《朝中措》云:“手種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fēng),?!睎|坡《雨中花慢》云:“高會聊追短景,清商不假余妍,?!笔腼L(fēng)孰骨可辨。
清代黃蘇《蓼園詞選》:(“行樂直須年少”句)按,,君子進(jìn)德修業(yè)欲及時也,,無事不須在少年努力者?,F(xiàn)身說法,,神采奕奕動人,。
清代沈祥龍《論詞隨筆》:用成語,貴渾成脫化,,如出諸已,。賀方回“舊游夢掛碧云邊,人歸落雁後,,思發(fā)在花前”,,用薛道衡句,,歐陽永叔“平山欄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用王摩詰句,,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