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蛙(Dyscophus spp.)是狹口蛙科,、暴蛙屬三種暴蛙的俗稱,三個種分別是安通吉爾暴蛙(Dyscophus antongilii),、古氏暴蛙(Dyscophus guineti),、島暴蛙(Dyscophus insularis)。番茄蛙身體渾圓,,這讓它們看起來就像個“小胖墩”,。這樣的外表確實非常惹人喜愛,而且番茄蛙的體色非常艷麗,,多為鮮紅色,這種顏色與番茄的顏色相近,,這也是番茄蛙得名的原因,。安通吉爾暴蛙和古氏暴蛙的雄性體型大小一樣,,安通吉爾暴蛙雌性長8.5-10.5厘米,古氏暴蛙雌性體長9.0-9.5厘米,。島暴蛙相比另外兩只體型較小,,平均體長4.0-5.0厘米。
番茄蛙多棲息在水域面積較小的水塘附近,,因為這一區(qū)域是生物物種最豐富的地區(qū),,這里能夠為番茄蛙提供充足的食物供給。番茄蛙遇到敵害時會將身體脹大來威嚇敵人,,如果這招不管用的話,,那它就會動真格的,猩紅的皮膚上會分泌出一層白色粘液,,任何碰到它的生物都會皮膚過敏,,雖然不致命,但會引發(fā)長時間如同燒灼般的疼痛,。原產(chǎn)于馬達加斯加島,。
中文名 學(xué)名 命名者及年代
安通吉爾暴蛙 Dyscophus antongilii Grandidier,,1877
古氏暴蛙 Dyscophus guineti Grandidier,1875
島暴蛙 Dyscophusinsularis Grandidier,1872
原產(chǎn)于馬達加斯加島,。
番茄蛙身體渾圓,這讓它們看起來就像個“小胖墩”,。這樣的外表確實非常惹人喜愛,,而且番茄蛙的體色非常艷麗,多為鮮紅色,,這種顏色與番茄的顏色相近,,這也是番茄蛙得名的原因。
安通吉爾暴蛙
成蛙的外貌因性別而異,。已知雌性長8.5-10.5厘米,,而雄性在6-6.5厘米稍小。雄性的顏色比雌性少,,幾乎看起來棕色比紅色多,。其腹部顏色由紅變白。從眼睛后面到腹部通常會出現(xiàn)黑色條紋,。蝌蚪和幼蛙從黑到棕褐色不等,,成蛙的顏色通常在孵化幾個月后形成。
古氏暴蛙
雄性體長6-6.5厘米,,雌性體長9.0-9.5厘米,。雄性的背淡黃色,雌性紅橙色,通常有許多小的網(wǎng)狀結(jié)構(gòu),。在兩性中常有菱形深色標記,。腹部均勻發(fā)白。皮膚光滑,,有兩個背外側(cè)褶皺,。鼓膜不明顯,約為眼直徑的1/3,。脛跗關(guān)節(jié)到達鼓室,。指尖未放大。跖骨內(nèi)的大結(jié)節(jié),。手上沒有蹼,,腳上有弱蹼。
島暴蛙
平均體長4.0-5.0厘米,,雄性比雌性小,。一般形態(tài)與其他暴蛙屬(Dyscophus)相似。顏色為棕灰色,,通常帶有對稱的深色斑點,。腹部均勻發(fā)白。雄性具有深色聲囊,。
番茄蛙多棲息在水域面積較小的水塘附近,,因為這一區(qū)域是生物物種最豐富的地區(qū),這里能夠為番茄蛙提供充足的食物供給,。當然,,這里也是對番茄蛙生存構(gòu)成威脅的動物經(jīng)常出沒的地方。主要棲息于范圍小卻富含養(yǎng)分的水塘,。番茄蛙遇到敵害時會將身體脹大來威嚇敵人,,如果這招不管用的話,那它就會動真格的,,猩紅的皮膚上會分泌出一層白色粘液,,任何碰到它的生物都會皮膚過敏,雖然不致命,,但會引發(fā)長時間如同燒灼般的疼痛,。
飼養(yǎng)番茄蛙的空間要盡可能寬闊一些,使用90厘米×45厘米×50厘米的飼養(yǎng)箱可以飼養(yǎng)2只,,其間2/3是陸地,,1/3是水池,因為其不善于跳躍,,故不需要加蓋,。實際上空間還可以再大一點,,鋪設(shè)干凈的的底材,不潔的底材會導(dǎo)致挖坑的時候感染細菌,??梢允褂脽o菌土和無菌樹皮的混合物,也可以使用鮮水苔,。花店里經(jīng)過壓縮包裝的水苔最好不要用,,因為含有過多的防腐劑,。造景植物上簡單地使用幾棵鳥巢蕨,直接連花盆一起埋到墊材里面,,既有情調(diào),,也方便管理。用幾塊小沉木和大卵石塔建幾處躲避所,。水池里可以種植些粗生的水草,,放一些小魚測試水質(zhì)。并且安裝生物過濾系統(tǒng),,以減少換水的壓力,。光照使用一根40瓦的水草鹵素燈管,適合植物緩慢生長,,而又不過于明亮,。
番茄蛙喜歡23-30℃的環(huán)境里,所以冬天必須加熱,,而夏天也要少許降溫,。因為是赤道附近的品種,又生活在沼澤地區(qū),,有的時候溫度在一兩天內(nèi)偏高1-2℃是無大礙的,。但冬天絕受不得冷,低于20℃就不進食了,,時間長了便會死亡,。至于濕度當然不能低于80%。和草原上的角蛙不同,,它們有的時候還是喜歡泡個澡的,。因此,水池是必要的,,這樣也減輕了對濕度控制不好所帶來的負擔,。一但濕度驟然下降,番茄蛙至少可以躲入水池避難,。別看它們四肢短小,,游泳,、潛水都不遜色。
番茄蛙是一個守株待兔的狩獵者,,從來不到處尋覓食物,。只是坐下來耐心地等,等昆蟲路過它的面前就一口吞下,。經(jīng)過訓(xùn)練可以用鑷子加著餌物喂養(yǎng),,但絕不吃昆蟲、蠐螬,、蠕蟲以外的東西,。一般提供的餌料就是蟋蟀。若夏天去野采,,也可為其帶回蚱蜢,、蝶蛾等,就算是過年,。蟋蟀在投喂前要裹上鈣粉和維生素,,但不必每餐都有。一般成年的番茄蛙可隔一天喂一次,,若不是用鑷子夾著喂,,則必須看著蟋蟀被吃完,方可離去,。不能讓蟋蟀和番茄蛙一起過夜,。蟋蟀有尖利的板牙,有時會嗑咬蛙的皮膚造成感染,,沒有吃完的蟋蟀必須取出,。再沒有蟋蟀的時候也可以投喂大麥蟲,在國內(nèi)的水族市場上大麥蟲較蟋蟀更容易買到,,不過不能長時間喂給,,大麥蟲的表皮太不容易消化了。幼年的番茄蛙不能吃下成體或亞成體的蟋蟀,,而國內(nèi)又無法購買到殘翅果蠅,,因此,只能用黃粉蟲喂養(yǎng),。但黃粉蟲和大麥蟲一樣具有難以消化的殼,,但它們每會經(jīng)常脫皮生長。剛脫了皮的蟲子,,嫩白得很,,也好消化,含鈣,、磷也高,。最適合給小嘴巴的幼蛙食用,,不過需要多飼養(yǎng)一些黃粉蟲,每天尋找脫皮的個體,。不過黃粉蟲在多次脫皮后就會化蛹不能再使用,,這個時候就要購買新的了。
成熟后雄蛙體形較瘦小,,而雌性頗肥大,。雄性一般偏橘紅色,眼光也更銳利些,,雌性比雄性更紅,。雌蛙出生后1年就可以產(chǎn)卵,而雄蛙需2-3歲才可以性成熟,。在自然界它們在大暴雨后產(chǎn)卵于雨水流經(jīng)的地方,故稱暴蛙,。一次可產(chǎn)上千枚卵,,卵順著雨徑被沖入池塘,三天后孵化為蝌蚪,,45天以上才能轉(zhuǎn)化為幼蛙,。因此,研究繁殖也要像繁殖角蟾那樣制造干濕季節(jié)變化,,但大暴雨頗難模仿,,所以進口的人工培育個體都是在與原產(chǎn)地類似的熱帶國家地區(qū)半野生繁殖的。壽命15-20年,。
番茄蛙均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番茄蛙均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mào)易公約》(CITES)——附錄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