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文學家孟子的散文作品,。文章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的比較,層層遞進地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全文不僅氣勢充沛,而且章法嚴密,,邏輯性很強,,確實是一篇傳誦千古的政治短論。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⑴天時:一般指時令,、氣候,但這里偏指時日干支,、陰陽五行,、孤虛旺相之類是否對作戰(zhàn)有利。如:比得上,。地利:指城高池深,、山川險要等對攻守有利的地理形勢。
⑵人和:指內(nèi)部團結一心及人心所向等,。
⑶三里之城:方圓三里的內(nèi)城,。
⑷七里之郭:方圓七里的外城。郭,,外城,。
⑸環(huán):圍。
⑹池:護城河,。
⑺兵革:泛指武器裝備,。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類,。
⑻委而去之:棄城而逃。委,,放棄,。去,,離開。
⑼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邊界,。
⑽固國不以山溪之險: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固,,使......鞏固,。
⑾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銳利。
⑿得道:指能夠施行治國的正道,,即行仁政,。
⒀至:極點,。
⒁親戚:內(nèi)外親屬,,包括父系親屬和母系親屬。畔:通“叛”,,背叛,。
⒂君子:指推行仁政的明君。有不戰(zhàn):意指不應或不必用戰(zhàn)爭的手段解決問題時就不用戰(zhàn)爭,。
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nèi)部團結。
比如一座方圓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圓七里的外城,,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卻不能取勝。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了,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zhàn)的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啊,。
城墻并不是不高,護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裝備也并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內(nèi)部團結啊,。
所以說:使百姓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劃定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能施行“仁政”的君王,,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內(nèi)外親屬也會背叛他,;支持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屬都反對背叛的君主,,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zhàn)則已,如果戰(zhàn)斗就一定會取得勝利,。
這篇文章選自《孟子·公孫丑下》,,孟子出身于魯國貴族,他的祖先即是魯國晚期煊赫一時的孟孫,。但當孟子出生時,,他的家族已趨沒落。春秋晚期的大混亂,,使他們的家族漸趨門庭式微,,被迫從魯遷往鄒。再以后歷事維艱,,到孟子幼年時只得“賃屋而居”了,。孟子父母的狀況,今已不可考,。流傳下來的只知孟子幼年喪父,,與母親過活。為了孟子的讀書,,孟母曾三次擇鄰而居,,一怒斷機。孟子從40歲開始,,除了收徒講學之外,,開始接觸各國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諸侯國之間,,宣傳自己的思想學說和政治主張,。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仁學”思想,提倡“以民為本”,,“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泵献臃磳娌?zhàn)爭,,他認為戰(zhàn)爭太殘酷,主張以“仁政”統(tǒng)一天下,。孟子“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是“性善論”,。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彼J為善性是人類所獨有的一種本性,也是區(qū)別人和動物的一個根本標志,。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戰(zhàn)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軻,,字子輿,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并稱“孔孟”,。孟子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思想,被韓愈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tǒng)”的人物,,元朝追封為“亞圣”,。其言論著作收錄于《孟子》一書。
這是一篇議論文,,其中心論點即篇首兩句,。孟子提出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概念,,并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推進,。第一段,,作者提出中心論點用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較組成,。中間兩個“不如”相連,,表示了遞進關系,一個比一個重要,。這樣提出論點,,更顯得觀點鮮明。第二段,,論證“天時不如地利”,。以設置占天時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為例,比較“天時”與“地利”的輕重,?!叭镏牵呃镏闭f明城小而難攻,;“環(huán)而攻之”說明攻城者攻勢強大,,占有戰(zhàn)斗的主動權;“而不勝”說明攻方失敗,。戰(zhàn)斗會以弱者勝,、強者敗告終,作者認為攻防之所以敢大軍壓境,,是因為在“天時”上占了優(yōu)勢,,但守方可憑借“地利”進行抵抗;攻方久攻不下,,軍心渙散,,必然失敗。這樣令人信服地證明了“天時不如地利”這一論斷的正確性,。第三段,,論證“地利不如人和”。以擁有良好的地理條件而終不能守為例,,比較“地利”與“人和”的輕重,。“城高”“池深”“兵革堅利”“米粟多”指明了守方具有優(yōu)越的“地利”條件,,本可以取得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但結果卻“委而去之”,原因就在于內(nèi)部不“和”,,有好條件也發(fā)揮不了作用,,反被雖無“地利”而有“人和”的攻者戰(zhàn)勝,這就有力地說明了“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第四段,,作者用“故曰”二字,將上文提出的觀點承接下來,展開論說,。先用三個形式相同的否定定句說明“域民”“固國”“威天下”不能僅靠“天時”與“地利”的條件,,從反面進一步強調(diào)了“人和”的重要性。作者正面意思就包含在下面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個論斷里,。這里所說的“道”,就是“仁政”,。這個論斷指出了“人和”的實質,。接著又進一步推論,指出“寡助之至”會眾叛親離,,而“多助之至”則天下歸順,。一反一正,對比鮮明,。最后以“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作結,將“人和”的重要意義論說得十分透徹,,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文章脈絡清晰,結構嚴謹,,氣勢通暢,。且運用大量排比,增強語勢,,使論證更有說服力,。文章善于運用設喻的方法,。從文章末端看,,孟子雖反對戰(zhàn)爭,卻多次提到戰(zhàn)爭,。這是為了迎合諸侯們的心理打個比方,,以便有機會向諸侯們宣傳自己的“仁政”主張。文章析理精微,,議論恢宏,,氣勢奔放,闡明引申層層深入,,邏輯性很強,;還采用了排比的修辭方法,使文章語氣強烈,,具有說服力,。
上海市首批特級教師、教授盧元:這篇短文選自《孟子·公孫丑下》,觀點正確鮮明,,論證嚴密有力,,無論思想內(nèi)容或說理方法,都值得肯定和借鑒,。文章的主旨十分明確,,即高度強調(diào)“人和”的重要性,具體來說,,就是闡明了戰(zhàn)爭的勝敗,,主要取決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決于統(tǒng)治者是否“得道”(即能不能推行仁政),。孟子的這個結論,和他一貫宣傳的“民為貴,,得乎丘民而為天子”(《盡心下》),,“得其民斯得天下,得其心斯得民”(《離婁上》)“與百姓同樂則王(《梁惠王下》)的主張是一致的,,也是被無數(shù)的歷史事實證明是正確的,。孟子的這個認識,正是總結了人們的認識經(jīng)驗和歷史教訓而獲得的,,因而是符合客觀事物的規(guī)律的不過,,孟子處在列強紛爭、崇尚武力,、蔑視仁政的動亂時代,,他的主張是無法實現(xiàn)的。(《古文鑒賞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