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受田故居,,是杜受田的父輩們和眾多的叔兄弟們的房產(chǎn)。杜家大院的奠基人杜詩,,位居二品,,按照明朝的禮制,他家的大門可以開三門,,五架大梁,,然而,杜家宅僅一門,;他居住的房屋可五間正房九架大梁,,然而,這里僅三間正房五架梁,。杜受田位居一品,,為官一生地未置一畝,房未增一間,。濱州杜家雖有眾多朝廷重臣,、府州主官,但是杜家的住宅卻極為普通,,房屋裝飾也異常簡潔,。家產(chǎn)的弱勢與杜家人做人的謙虛低調(diào)相映成趣,而他們對功名的低調(diào)與為人為官的積極敬業(yè)卻又相輔相成,。這種為人處世的低調(diào)使得曾經(jīng)聲名顯赫的濱州杜家一度鮮為人知,,甚至在眾人的記憶中銷聲匿跡。開放通暢是杜受田故居的典型特點,,杜家大院東南西北各個方向不僅有大門,,而且有過道,,四通八達(dá)。大院內(nèi),,各個小套院之間不僅開后門,、開側(cè)門,而且有門道相接,,有廊廈相連,。大院內(nèi)沒有一處封閉,空間上相對獨立,,氛圍上戶戶相通,,整個大院透露著一種天倫之樂、一種親密無間,、一種兄弟妯娌和睦共處的溫馨和諧,。走進故居,您就會悟出杜受田做人做官做事的真諦:做人要謙虛正直,,做官要愛國恤民,、廉潔勤政,做事要“端正,、明白,、和平、謹(jǐn)慎”,。
清朝嘉慶,、道光年間,杜氏家族不僅人丁興旺,,而且子孫個個成才,,于是準(zhǔn)備擴大舊居規(guī)模。欲將故居鄰宅買下,。在京做高官的杜堮告誡家人,,切不可仗勢欺人,一定要買賣公道,,要多付銀兩,同時他還拿出資金寄給家中,。由于價錢公道,,各遷移戶都順利地遷出,唯有西南角一戶剛姓人家,,無論杜家出多少錢也不愿遷,。杜家人急忙寫信給杜堮。杜堮回復(fù)道:自家修房屋,,不要難為鄉(xiāng)親,,剛姓人家不想遷就留下吧,。這就是在當(dāng)?shù)胤浅S忻亩偶掖笤骸颁撝印钡墓适隆?/p>
繡樓是故居中保持最為完整的院落,也是故居的標(biāo)志性建筑,。建于明朝萬歷年間,,也是杜詩所建,為二層磚木建筑,,是杜家女兒居住生活的場所,。繡樓旁邊的耳房內(nèi)有一口井叫做女兒井,建于明朝萬歷年間,。
忠孝堂,,面闊五間,又名百事房,,建于清朝乾隆年間,,是杜家商議族中大事的地場所,修家譜,,修石橋,、修城墻、挖護城河,、培風(fēng)書院以及杜受田出殯等重大事情都在這里商談,,這里是杜家正義、民主,、和諧,、熱衷公益事業(yè)的見證。
太康第有正房五間,、東西廂房各三間,,南房五間,由杜受田的祖父杜彤光和叔祖杜彤輝共同建造,,建于乾隆年間,,三傳至杜翃。
由杜詩建于明朝萬歷年間,,距今400多年的歷史,,占地1.04畝,是故居中最核心的院落,,這個院落中走出了杜家八位進士,、五位翰林和一代帝師,是整個故居的風(fēng)水寶地,。
榮德堂又稱為亞元府和軍機大臣院,,建于清嘉慶年間,毀于清末,是杜受田之父長兄杜坊之住宅,。正房面闊五間,,進深一間,東西廂房各三間,,是標(biāo)準(zhǔn)的魯北民間建筑,。
祠堂是八世祖杜詩所先建,主要供奉自始祖至三宗二支祖先,。供奉祭祀祖先,,紀(jì)念傳揚祖宗功德,啟迪激發(fā)后世子孫之廳堂,。祠堂上懸掛的這幅書有“報國承家無非是栗栗小心成就個端人正士,,敦耕勸學(xué)也只為綿綿奕業(yè)作養(yǎng)些孝子賢孫”的楹聯(lián)。
凈明山房是杜家私塾,,是杜家子弟們學(xué)習(xí)之地,。杜堮父子幼時均在此學(xué)習(xí),U型碑廊篆刻杜家《述訓(xùn)》精華警句,。
原建于清乾隆年間,,有正房上下2層樓各十間,左右?guī)?開間,,前后兩院,,客房、飯館,、廚房等建筑,,是杜家人經(jīng)營的客棧。當(dāng)?shù)厝擞芯漤樋诹铮骸斑h(yuǎn)處看去,,大同客棧,,房子不少,住人有限”,,而客棧以怪聲,、怪影、怪事“三怪”而聞名,。
翰林堂是故居規(guī)格最高的建筑,,建于明萬歷年間,磚木結(jié)構(gòu),,墀頭磚雕為“三羊開泰”吉祥圖案,。該房是杜受田家的會客廳,杜家在此接見朝廷官員,,也是文人墨客吟詩作對之處。
乘坐24路公交車到杜受田故居站下車,下車后即到,。
從濱州市區(qū)到渤海五路沿205國道一直往北,,到濱北鎮(zhèn),右手邊見景區(qū)大廣告牌左轉(zhuǎn),,即可到達(dá)景區(qū),。
杜受田(1787-1852),字芝農(nóng),,山東濱州(今濱州市濱城區(qū))人,。為咸豐皇帝之師。其父杜堮為清嘉慶時期翰林院編修,,禮部左侍郎,。其家世顯赫,久有“書香官宦門第,,進士多人之家”,,因杜家“一門七進士”、“父子五翰林”,,并有加授“太師太?!钡母吖伲吨袊膶W(xué)大詞典》,、《書畫大詞典》,、《中國名人大詞典》對其家均有記載。
大門→二門→忠孝堂→翰林堂→主院→太康第→聚德堂→雜院→繡樓→膳房→榮德堂→凈明山房→大同客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