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殘雪凝輝冷畫屏》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創(chuàng)作的一首詞。上闋通過“殘雪”“畫屏”“落梅”“橫笛”“月朧明”等寥寥幾筆,,勾勒出了一種既清且冷,,既孤且單的意境,表達了“世人皆醉我獨醒”的孤獨感,。下闋緊接著拋出“我是人間惆悵客,,知君何事淚縱橫”的感喟,卻是因笛起意,,自傷身世的嘆息,。全詞采用上闋寫景下闋抒情的傳統(tǒng)手法,但景清情切,,讀來頗令人動容,。
浣溪沙①
殘雪②凝輝冷畫屏③,落梅④橫笛已三更,,更無人處月朧明⑤,。
我是人間惆悵⑥客⑦,知君何事淚縱橫,,斷腸聲里憶平生。
①浣溪沙:本是唐玄宗時教坊曲名,,后用為詞調,。又名《減字浣溪沙》《浣沙溪》《玩溪紗》《小庭花》《試香羅》《廣寒枝》《怨啼鵑》等。雙調,,四十二字,,上片三句全用韻,下片末二句用韻,,有平仄兩體,。
②殘雪:尚未化盡的雪,。
③畫屏:繪有彩畫的屏風。
④落梅:古代羌族樂曲名,,又名《梅花落》,,以橫笛吹奏。
⑤月朧(lóng)明:指月色朦朧,,不甚分明,。
⑥惆悵:傷感,愁悶,,失意,。
⑦客:過客。
殘雪凝聚的余暉照射在繪有山水畫的屏風上,,透著陣陣寒意,。已到三更時分,遠處卻傳來《梅花落》的笛聲,。在那無人處,,月色微明。
我是人間失意而感傷之人,,知道你為何事而兩淚縱橫,。怕是在斷腸的笛聲里,你回憶起了平生的點點滴滴,。
納蘭性德懷經濟之才,,有“堂構之志”,渴望得到朝廷重用,,奮志騁才,,有所建樹,但卻只作了侍衛(wèi)扈從,,因此有志不騁的苦悶時有流露,。該詞就是他的這種身世之感的詞作之一,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不詳,。
納蘭性德(1655-1685),,清代詞人,與朱彝尊,、陳維崧并稱“清詞三大家”,。字容若,號楞伽山人,,大學士明珠長子,。原名成德,因避皇太子胤礽(小名保成)之諱,,改名性德,。自幼天資聰穎,,18歲考中舉人。授乾清門三等侍衛(wèi),,后循遷至一等,。隨扈出巡南北,并曾出使梭龍(黑龍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擾東北情況,。詩文均很出色,,尤以詞作杰出,著稱于世,。曾把自己的詞作編選成集,,名為《側帽集》,后更名為《飲水詞》,,后人將兩部詞集增遺補缺,,共342首,編為《納蘭詞》,。
這是一首抒發(fā)人生主題的詞,。上片整體比較平實,主要下力在于營造氛圍上,。第一句說雪后數日,,殘雪未銷,月色照耀下,,皎潔的白光呈現出帶著寒意的光輝,,五彩的花屏也因這種氛圍而冷卻了。這點出了環(huán)境,,包括地點是在房中,,時間則是在稍有月色的殘雪之夜。接著視角轉換,,由視覺轉移到聽覺上,。前句的場景“殘雪凝輝冷畫屏”可以說是看見的,而“落梅橫笛已三更”則是聽覺感知到的,。這句時間上在前一句的基礎上精確了,,說“已三更”。這句營造了一種孤寂的氛圍,。試想一位三更難眠的人,,在殘雪未銷的寒冷中獨自徘徊,忽然聽見橫笛,,不可謂不令人益發(fā)愁腸百結,不能自已,。所以說,,上片就整體上看,,在營造氛圍上傳承了前人慣用的方法。
下片在寫法上顯然在上片的情感氛圍籠罩下,,突然情感爆發(fā)開來,。下片前兩句“我是人間惆悵客,知君何事淚縱橫”,,可謂突起得妙絕,。納蘭性德將整個世界都客體化,并同自己分離開來,,大有屈原“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情懷,有一種被世界拋棄的感覺,。這兩句中有似乎相對的兩個主體,,一個是“我是人間惆悵客”的“我”,另一個是“知君何事淚縱橫”中的“君”,。前一個很顯然,,就是詞人自己。后一個“君”則大有可說的地方,?;蛟S有讀者會以為這個“君”是納蘭性德所思念的那個人,或者他的妻子盧氏,、戀人,,甚至是他的朋友,等等,,但總之,,都是真正和“我”相區(qū)別的其他人。然而或許并非如此,,這個“君”又何嘗不能是納蘭性德自己,。正因為自己本來知道自己孤獨凄苦,飽嘗人間離愁別苦,,是所謂的“人間客”,,因此情不自禁,潸然淚下,,又馬上回頭看見自己竟然在流淚,,也更是無人知曉,來給予慰藉,,便回頭自對自地冷嘲,。這種情感又矛盾而又最為合情理。反觀后,,竟發(fā)現自己是如此可憐,,竟然連哭泣似乎也毫無價值,。最后一句“斷腸聲里憶平生”猶如妙絕的音樂一樣,雖然停止,,而余音繞梁,,不絕如縷。這一句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聯(lián)系了上片下片,,將夜半笛聲同憶平生結合起來;另一方面,,用一個結尾來營造了一個新的開始,,也就是“憶平生”三個字,這三個字能引導讀者聯(lián)想到詞人生活,,去思考更多的東西,,可以說是個很好的留白。
全詞殘雪冷,,花屏冷,,月光冷,心更冷,。
首都師范大學教授張秉戍:性德詞中言語不啻與之(《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鳴》)相似,,即其此刻的心際也是與之相仿的,其壯志難酬,,又無知音,,英雄寂寞,實在是令人痛苦難耐,,故于詞中自稱“我是人間惆悵客”,,不免傷感之至。此篇是為前景后情的常見之法,。雖是直抒胸臆,,但其情真意深,故能生動感人,,頗有感發(fā)的力量,。(《納蘭性德詞新釋輯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