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體呈東西走向,從北面遠眺,,像一匹頭西尾東的駿馬,,頭、耳,、鬃,、背、臀清晰可辨,,又因山多巖石,,故名馬石山。這里峰嶺巍峨,,山勢陡峭,,怪石嶙峋,森林茂密,,鳥類繁多,,保持著原始山林特有的秀美風(fēng)貌,。同時,這里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日軍制造駭人聽聞的“馬石山慘案”發(fā)生地,、馬石山反“掃蕩”突圍戰(zhàn)發(fā)生地,,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出名的紅色旅游好去處。
馬石山西麓井喬家村旁,,乳山河上游水潭龍灣岸邊,,聳立兩尊高三丈許的巨石,其形似一對婷婷玉立的少女,,儀態(tài)端莊,,相互偎依在一起,人們稱其“姊妹石”,。
傳說這兩尊巨石,,是很久以前因婚姻不如意抗婚而投河自盡的當?shù)剞r(nóng)家姐妹的化身。姊妹石下,,就是當?shù)爻雒暮又兴洱垶?,“姊妹石”倒影水中,更顯少女青春神韻,,奇妙的景觀加上美麗的傳說,,讓游人贊嘆不已。
馬石山主峰西南2.5公里處,,陡峭的石崖上,,有一天然而成的石窟,石窟分為上下兩層,,上層又有前后兩窟,,兩窟中間相通:前窟門窗俱全,明柱支撐,,飛梁走檐,,造工精巧;后窟為一石洞,,明亮寬敞,,可容納數(shù)十人。遠觀石窟,,酷似人工鑿建的石樓,,當?shù)厝朔Q其為五鳳樓。
相傳當年鐵拐李等八位仙人周游各地,,一日來到馬石山,,見此地山青水秀,、松翠柳綠、百鳥爭鳴,,便決定在此游玩,。正當他們?yōu)樽√幇l(fā)愁時,意外發(fā)現(xiàn)了這座石樓,,便飛身進樓住下,。為方便何仙姑起居,鐵拐李用拐杖在上層后面的石壁上捅開一洞,,就是現(xiàn)在的后窟,。八仙飲酒對歌,歡樂之間,,韓湘子吹起了笛子,,悠揚的笛聲,引來五只漂亮的鳳凰,,落在石窟之上,,紋絲不動地聽仙人吹笛,久不離去,。呂洞賓見狀高聲說道:“今我等棲身之處為落鳳樓也”,。曹國舅遂提筆在石壁上題寫下“五鳳樓”三個字。從此,,人們便稱此窟“五鳳樓”,。
馬石山主峰西坡有一巨大的方形巖石,周圍松林芳草環(huán)繞,。巨石紫黑色,,高約3米,頂端平坦如砥,,可容十余人圍坐,。令人稱奇的是,巨大的巖石上,,中間部分有縱橫交錯的巖石紋理,,形似棋盤,“格線”清晰,。這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傳說是當年南北兩極仙翁相約在此對弈時雕鑿而成的。如今,,游人登臨其上,,或賞景,或?qū)模殖蔀轳R石山上的一道靚麗“風(fēng)景”,。
馬石山主峰以西的懸崖峭壁間,,有一條斗折蛇行、層層相接的登山石階,,遠眺似一條通向陡峭山頂?shù)氖?,人們稱其為“通天梯”。傳說誰能登上石梯頂端,,就能得道成仙,。但因梯階陡峭異常,攀登者多望“梯”興嘆,,畏而止步,。
傳說“通天梯”是當年魯班的56代孫公輸珩周游各地,路過此山,,得知老百姓為登山犯難,而幫助百姓在此修建的,。公輸珩精通《周髀算經(jīng)》,,有高超的測量技術(shù),他測好路線圖后,,挨村逐戶發(fā)動百姓,,終于修成了這條通“天”之路。初修時他只有23歲,,修好后公輸珩已經(jīng)73歲了,。
在“五鳳樓”的西北處,有一狹窄的深谷,,谷深30余米,,深谷兩側(cè)巖壁陡峭險峻,是攀巖愛好者的絕妙佳地,。巖壁經(jīng)過風(fēng)化形成許多小石洞,,成為鴿子的棲息地,常年有大批野生鴿子在此繁衍生息,,故稱其為“鵓鴿塘”,。峽谷巖壁上奇松、古槐叢生巖縫間,,峽谷頂端較為平坦,,林木叢生,鴿飛燕鳴,,游人在此,,可感受原始山林的美麗風(fēng)貌。
942年11月,日本侵略軍及偽軍2萬多人,,對抗日根據(jù)地進行拉網(wǎng)合圍式“大掃蕩”,,24日在馬石山殘殺抗日軍民500多人,制造了震驚中外的“馬石山慘案”,。在反掃蕩斗爭中,,膠東抗日軍民同日本侵略軍進行了殊死搏斗。1970年10月,,乳山市為紀念在“馬石山慘案”中犧牲的抗日軍民,,決定在此修建馬石山烈士陵園。烈士陵園1971年開工建設(shè),,1972年10月竣工,,占地5.4公頃,分革命烈士紀念塔,、抗日烈士紀念堂,、廣場、烈士陵墓和接待室與管理人員生活區(qū)4部分,。
革命烈士紀念塔建于馬石山主峰,,塔高15米,塔身呈六棱形,,整個塔身由400余塊乳白色大理石砌成,,塔身正面鐫刻著“革命烈士紀念塔”7個鎦金大字,塔頂豎有紅色五角星,。從遠處眺望,,乳白色的紀念塔高聳入云,雄偉壯觀,。
抗日烈士紀念堂建于馬石山主峰陽坡,,建筑面積330平方米。紀念堂正中大門上額書有“浩氣長存”四個大字,。寬敞的大廳正中懸掛著夏云超,、張寰旭、林江,、于己午等烈士遺像,。東廳展有日軍殘殺中國軍民的照片和反映“馬石山慘案”的版畫。西廳展有以“壯麗的史詩,、英雄的業(yè)績”為主題的馬石山慘案文字簡介和烈士遺物,。
紀念堂后側(cè)是在馬石山慘案中犧牲的96名烈士的陵墓,每座陵墓前都立有漢白玉墓碑,。1943年1月25日,,膠東區(qū)行政主任公署在陵墓前側(cè)立“馬石山殉難軍民之墓”,,2月18日又立“馬石山殉難軍民紀念碑”。
陵園內(nèi)至今還保存著抗日軍民與日軍激戰(zhàn)時用石塊壘成的5處掩體和被困抗日軍民飲水用的一口水井,。
1985年,,許世友上將、林浩少將為革命烈士紀念堂題了詞,。1988年6月被威海市批準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6月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省級烈士紀念建筑物重點保護單位。2000年,,乳山市政府又立“馬石山反掃蕩突圍戰(zhàn)紀念碑”,。2005年12月,被批準為山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5年8月,,為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中央軍委在國家軍事博物館舉行的《民族先鋒——中國共產(chǎn)黨抗日戰(zhàn)爭英烈展》活動中,,“輪回拼殺護民眾,、舍生取義建奇功——馬石山十勇士”成為展示的四個英雄群體之一。馬石山突圍戰(zhàn)英雄事跡在中央電視臺《永遠的豐碑》欄目中專題報道,《馬石山十勇士》已被拍攝成電影,,搬上熒幕,,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