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位于中國中東部,,包括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和浙東大運河三部分,全長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個緯度,,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8個省,、直轄市,,縱貫在中國華北大平原上,通達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中國大運河的開鑿始于公元前5世紀,7世紀完成第一次全線貫通,13世紀完成第二次大溝通,,歷經(jīng)兩千余年的持續(xù)發(fā)展與演變,,直到今天仍發(fā)揮著重要的交通與水利功能。
中國大運河是一個為確保糧食運輸(“漕運”)安全,,以達到穩(wěn)定政權,、維持帝國統(tǒng)一的目的,由國家投資開鑿和管理的巨大工程體系,。它是解決中國南北社會和自然資源不平衡的重要措施,,以世所罕見的時間與空間尺度,展現(xiàn)了農(nóng)業(yè)文明時期人工運河發(fā)展的悠久歷史階段,,代表了工業(yè)革命前水利水運工程的杰出成就,。它實現(xiàn)了在廣大國土范圍內(nèi)南北資源和物產(chǎn)的大跨度調(diào)配,溝通了國家的政治中心與經(jīng)濟中心,,促進了不同地域間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在國家統(tǒng)一,、政權穩(wěn)定,、經(jīng)濟繁榮、文化交流和科技發(fā)展等方面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國大運河由于其廣闊的時空跨度、巨大的成就,、深遠的影響而成為文明的搖籃,,對中國乃至世界歷史都產(chǎn)生了巨大和深遠的影響。
依據(jù)歷史上的分段和命名習慣,,中國大運河共包括十大河段:通濟渠段,、衛(wèi)河(永濟渠)段、淮揚運河段,、江南運河段,、浙東運河段、通惠河段,、北運河段,、南運河段、會通河段,、中河段,。申報的系列遺產(chǎn)分別選取了各個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遺產(chǎn)點,共包括中國大運河河道遺產(chǎn)27段,,以及運河水工遺存,、運河附屬遺存、運河相關遺產(chǎn)共計58處遺產(chǎn)。這些遺產(chǎn)根據(jù)地理分布情況,,分別位于31個遺產(chǎn)區(qū)內(nèi),。
通濟渠
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已經(jīng)開鑿了鴻溝,,又名蒗宕渠(即浪蕩渠),,亦曰汴渠。漢魏時期又開鑿了陽渠,、疏浚整修了汴渠,。大業(yè)元年(605年),隋煬帝征發(fā)“河南,、淮北諸郡民前后百余萬”開通濟渠,。隋朝通濟渠是將汴渠、陽渠疏浚而成的,。汴渠(蒗宕渠)是通濟渠的主要渠身,。通濟渠自洛陽西苑引谷、洛二水繞道今洛陽城南及城東,,經(jīng)偃師縣和鞏縣之洛口而入于黃河,,此段河道是舊有的陽渠道。通濟渠的上段是疏浚東漢所開鑿的陽渠故道而通到黃河的,,然后再沿黃河的自然河道至板渚引黃河水入汴渠而達于淮,。
邗溝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下令開鑿了連通長江和淮河之間的運河,。因途經(jīng)邗城,,故得名“邗溝”。吳邗溝自今揚州市東南邊的古邗城之下起,,城下掘深溝,,引長江水北流,運河向北穿行于武廣湖(今武安湖)和陸陽湖(今洋湖)之間,,東北入博芝湖,,繼而入射陽湖,最后由射陽湖入今淮安東北五里的北神堰合淮水,。
邗溝溝通了長江,、淮河兩大河流,成為隋唐大運河最早修建的一段,。東漢順帝時期,,陳敏修理邗溝,另開新道,,由江都經(jīng)樊良湖改道津湖,,再由津湖直接由末口入淮,避免了射陽湖的風濤之險,給漕運帶來了很大的便利,。大業(yè)元年(605年)隋煬帝邗溝(山陽瀆),,正是利用之前王朝開鑿留下的邗溝疏浚而成的。
永濟渠
大業(yè)四年(608),,隋煬帝詔發(fā)河北諸郡男女百余萬修永濟渠,,引沁水,南達于河,,北通涿郡,。永濟渠也是利用之前王朝開鑿留下的運河河道與自然水道疏浚而成的。自今河南武涉至汲縣一段,,用沁水,、清水(即衛(wèi)河)疏浚而成;自汲縣至館陶一段,,基本上是利用曹操遏淇水入黃河古道白溝而成,;在館陶與滄州一段,是部分地利用了漢代屯氏河和西漢大河故瀆而成,;滄州至涿郡,,又部分地利用漳水,至獨流口則與漳水別而另辟新道,,與漯水相接,,經(jīng)漯水到達涿郡。
江南運河
江南運河的開鑿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時代,,吳國開通了從今江蘇到長江的運河,從蘇州的北門起,,向西北穿過漕湖,經(jīng)太伯瀆與江南運河而上,,再經(jīng)陽湖北行,,入古芙蓉湖,然后由利港入于長江,,以達于揚州,;秦朝開鑿丹徒曲阿,開鑿了從今鎮(zhèn)江至丹陽的運河,。也就是《南齊書》卷十四《州郡志》所說的“丹徒水道入通吳,、會”。丹徒水道正是江南運河所經(jīng)路線,。江南運河在秦始皇時已經(jīng)初具規(guī)模,。西漢武帝時,在吳江南北沼澤地帶開河,南接杭嘉運河,,基本上接通了蘇州至嘉興的運道,;六朝建都南京,又修整,、開鑿了運河和堰埭,。東晉初年,因鎮(zhèn)江附近運河水淺,,還修筑了丁卯埭平水堰,,以平衡水位。為避長江風濤之險,,孫吳開鑿了破崗瀆,。至蕭梁,破崗瀆廢,,另“開上容瀆,,在句容縣東南五里,頂上分流,,一源東南三十里十六埭入延陵界,;一源西南流二十五里五埭注句容界。上容瀆西流入江寧(今南京)秦淮,?!标悤r,又修破崗瀆,。隋代的江南運河,,只是在六朝以來所開鑿的江南運河的基礎上加以疏浚而成的。
大業(yè)六年(610年),,隋煬帝下令開江南江南運河(即江南河),,從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至余杭(今浙江杭州),全長八百余里,,廣十余丈,。隋煬帝所開的江南運河是將之前王朝開鑿留下的運河河道加以疏浚而成的。
京杭大運河全程可分為七段:
(1)通惠河:北京市通州區(qū)內(nèi),,連接溫榆河,、昆明湖、白河,,并加以疏通而成,;
(2)北運河:通州區(qū)至天津市,利用潮白河的下游挖成,;
(3)南運河:天津至臨清,,利用衛(wèi)河的下游挖成,;
(4)魯運河:臨清至臺兒莊,利用汶水,、泗水的水源,,沿途經(jīng)東平湖、南陽湖,、昭陽湖,、微山湖等天然湖泊;
(5)中運河:臺兒莊至清江,;
(6)里運河:清江至邗溝,,入長江;
(7)江南運河:揚州,、鎮(zhèn)江至杭州,。
中國大運河中的京杭運河部分,主要包括通惠河,、北運河,、南運河、會通河(魯運河),、中河,、淮揚運河、江南運河七部分河段,,途徑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六省,。
京杭大運河作為南北的交通大動脈,,對中國南北地區(qū)之間的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與交流有著巨大貢獻,,特別是對沿線地區(qū)工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的發(fā)展起了巨大作用,。在元代成為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縱貫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明,、清兩代維持元運河的基礎,,明時重新疏浚元末已淤廢的山東境內(nèi)河段,,從明中葉到清前期,在山東微山湖的夏鎮(zhèn)(今微山縣)至清江浦(今淮安)間,,進行了黃運分離的開泇口運河,、通濟新河、中河等運河工程,,并在江淮之間開挖月河,,進行了湖漕分離的工程。
京杭大運河北起北京通州區(qū),,南到杭州,。流經(jīng)通惠河(北京-河北廊坊)、北運河(河北廊坊-天津),、南運河(天津-山東臨清),、會通河(山東臨清-山東棗莊)、中河(山東棗莊-江蘇淮安),、淮揚運河(江蘇淮安-江蘇揚州),、真揚運河(今江蘇儀征-江蘇揚州)、江南運河(江蘇鎮(zhèn)江-浙江杭州),。全長1794公里,,比蘇伊士運河長十倍,比巴拿馬運河長二十倍,,是世界上最長的一條人工開鑿的運河,。通航里程為1442千米,其中全年通航里程為877千米,,主要分布在黃河以南的山東,、江蘇和浙江三省,蘇北運河為世界上最繁忙的內(nèi)河航道之一,。
通州古詩云:一支塔影認通州,。燃燈塔矗立在大運河的北端,是京門通州的標志性建筑,。天津北運河和南運河在天津會師,,又在這里被海河一齊送入渤海。據(jù)記載,,漕運發(fā)達時期,,從天津到通州的北運河上每年要承載2萬艘運糧的漕船,官兵12萬人次,,連同商船共3萬艘,。水道的開通使小小的直沽寨很快發(fā)展成了遠近聞名的“天津衛(wèi)”。鎮(zhèn)江,、揚州長江和京杭大運河的交匯處,。聊城湖,、河水面積占城區(qū)的三分之一,被稱為“中國北方威尼斯”,,在北方城市里非常少見,,這其中就有京杭大運河的功勞。蘇州“蘇湖熟,,天下足”,。運河的開通,使蘇州水多糧豐,。京杭大運河蘇杭段有客運航線往返,。江蘇淮安是大運河與淮河、黃河故道的交點,,運河東岸古鎮(zhèn)碼頭下便是《西游記》的作者吳承恩的故居,。
浙江省東部寧紹平原上的主干航道西段蕭紹運河(舊稱西興運河)系古代人工疏浚、開鑿而成,;東段利用余姚江天然水道,,余姚江在余姚縣丈亭以下,江寬可達150~250米,,水深約4~5米,,至寧波市匯入甬江。因運河穿越的錢塘江,、曹娥江,、甬江的水位高低不一,歷史上只能分段航運,。1966年興建15~30噸級升船機多座,,1979年又按40噸級標準浚治航道,1983年全線通航,。第二期運河改造工程航道標準提高為100噸級,,錢塘江溝通運河工程實施后可直達杭州,與京杭運河聯(lián)結,。
浙東運河據(jù)考證約在春秋晚期,,至今已有2400多年歷史。越國時稱為“山陰古水道”,,它從錢塘江開始,,經(jīng)曹娥江、姚江和甬江,,匯入東海,。此后,經(jīng)歷朝歷代的多次整治和疏浚,,形成了集灌溉,、防洪、運輸?shù)榷喾N功能于一體的水上大動脈,。在越國有了杭甬運河前身的基礎上,,晉人溝通了姚江與蕭紹平原河道的聯(lián)系,使它的功能得到進一步發(fā)揮,。秦統(tǒng)一中國后,,對溝通錢塘江和長江的對道作了整治,初步奠定了江南運河浙境段的基本走向,。隋煬帝對它也作了整治,。唐朝中葉,曾多次對杭甬運河進行疏通,、深挖和修筑,,并對兩岸平原河渠作了整治,便利了灌溉和航運,。南宋時,,歷時近一個世紀,對其全線進行了一系列大規(guī)模的疏浚,,通航狀況又有很大改善,。清康熙年間,在杭甬運河上大規(guī)模修筑了運道和河堤,,方便了運河沿線的水路交通,。
運河兩岸,山川秀麗,,人才輩出,,古跡薈萃。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是中華古文化的杰出代表,,以王陽明、朱舜水,、黃宗羲等為代表的大家蜚聲中外,。有以天一閣為代表的藏書文化,以它山堰為代表的水利文化,,以越窯為代表的青瓷文化,,以保國寺為代表的建筑文化,以天童寺,、阿育王寺為代表的佛教文化,,還有運河畔的愛情圣殿——梁祝文化公園。招寶山留下了戚繼光,、林則徐等眾多民族英雄的史跡,。
2014年06月22日,,第38屆世界遺產(chǎn)大會上,中國大運河獲準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申報的系列遺產(chǎn)分別選取了各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遺產(chǎn)點,,包括河道遺產(chǎn)27段,總長度1011公里,,相關遺產(chǎn)共計58處遺產(chǎn),。遺產(chǎn)類型包括閘、堤,、壩,、橋、水城門,、纖道,、碼頭、險工等運河水工遺存,,以及倉窖,、衙署、驛站,、行宮,、會館、鈔關等大運河的配套設施和管理設施,,和一部分與大運河文化意義密切相關的古建筑,、歷史文化街區(qū)等。這些遺產(chǎn)分布在2個直轄市,、6個省,、25個地級市,遺產(chǎn)區(qū)總面積為20819公頃,,緩沖區(qū)總面積為54263公頃,。
大運河江蘇段被納入首批申遺范圍的遺產(chǎn)點有,清口樞紐,、雙金閘,、清江大閘、洪澤湖大堤,、總督漕運公署遺址,、淮揚運河揚州段、劉堡減水閘,、盂城驛,、邵伯古堤、邵伯碼頭、瘦西湖,、天寧寺行宮,、個園、汪魯門宅,、鹽宗廟,、盧紹緒宅、江南運河常州城區(qū)段,、江南運河無錫城區(qū)段、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qū),、江南運河蘇州段,、盤門、寶帶橋,、山塘河歷史文化街區(qū),、平江歷史文化街區(qū)、吳江古纖道,、中河宿遷段,、龍王廟行宮。
大運河山東段被納入首批申遺范圍的遺產(chǎn)點共15處,,包括臨清運河鈔關,、陽谷古閘群(荊門上閘、荊門下閘,、阿城上閘,、阿城下閘)、戴村壩,、邢通斗門,、徐建口斗門、十里閘,、柳林閘,、寺前鋪閘、南旺樞紐,、南旺分水龍王廟遺址,、運河磚砌河堤和利建閘。
春秋末期,,吳國開鑿了胥溪,、邗溝、黃溝三條運河,。自胥溪開鑿完成后,,吳人可東自太湖,沿胥溪西上,直到今蕪湖附近后轉入長江,,再渡過長江往北沿柵水到巢湖一帶北入淮水,。
秦始皇在湘桂之間開鑿靈渠,以通漕運,。在四川有李冰開鑿離隊,,關中鄭國作鄭國渠,既可以灌溉農(nóng)田,,又可以供漕運,,“皆可行舟”。
漢朝開鑿了槽渠,,由長安引渭水入渠,,沿南山山腳,一直通到黃河,。
漢順帝永和五年(140年),,會稽郡太守馬臻納山會平原三十六源之水,興建了鑒湖,。西過西小江至錢塘江邊的西興渡口,,溝通錢塘江航道。
魏晉南北朝時期,,開鑿了一些地方性運河,,對后來隋唐大運河的開通起了積極作用。東漢末年,,曹操先后開鑿了白溝,、平虜渠、泉州渠,、新河和槽渠等,。
永康元年(300年)前后,在晉會稽內(nèi)史賀循的主持下,,又開鑿了著名的西興運河,。
從先秦時期到南北朝時期,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開鑿了大量運河,,其分布地區(qū)幾乎遍及大半個中國,。西到關中,南達廣東,,北到華北大平原,,都有人工運河,這些人工運河與天然河流連接起來可以由河道通達中國的大部分地區(qū),。這四通八達的水道為后世開隋唐大運河奠定了基礎,。
唐朝對隋唐大運河進行了艱苦不懈的疏浚,、修整和開鑿。主要工程是:四疏汴渠,,五浚山陽瀆(邗溝),,三治江南運河,二鑿丹灞水道,,三治褒斜道,,疏浚嘉陵江故水道,治理靈渠,,黃河汾水道,。唐王朝對漕運水道的開鑿、疏浚和征斂是盡了極大的努力,,通過長期的修鑿和治理,,是漕運的干流和支流都得以通行流暢,出現(xiàn)了興旺發(fā)達的漕運事業(yè),。
南宋時,通濟渠河道湮塞,,至2020年已經(jīng)無運河遺跡可尋,。
明清兩代,中央政府高度重視運河漕運,,設置漕運總督和河道總督,,分別掌管運河漕運管理和運河水利管理。運河沿線的城市也因漕運而繁榮,,北方的天津,、德州、滄州,、臨清等城市迅速發(fā)展起來,,東南地區(qū)的淮安、揚州,、蘇州,、杭州也成為繁華的都市,并稱運河沿線“四大都市”,、“東南四都”,。
明、清兩代均建都北京,,對元朝大運河進行了擴建,。
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在河南省銅瓦廂決口北徙,,在山東省奪大清河入海,,大運河全線南北斷航。清朝后期和中華民國時期,曾幾度倡議治理運河,,但因戰(zhàn)亂而未付諸實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于1953年和1957年興建江陰船閘和楊柳青,、宿遷千噸級船閘,,開始了對古老的大運河的部分恢復和擴建工作。
1959年以后,,結合南水北調(diào)工程,,重點擴建了徐州至長江段400余公里的運河河段,使運河單向年通過能力達到近2000萬噸,,并擴大了沿岸灌溉面積和排澇面積,,確保里下河地區(qū)1500萬畝農(nóng)田和800萬人民生命財產(chǎn)的安全,取得了多方面的效益,。
大運河充當中國漕運的重要通道歷時1200多年,。清代中葉后,山東北運河淤塞,。道光五年(1825年)江南糧米便改由海運至天津,,再轉北京。1911年津浦鐵路通車,,大運河就逐漸湮廢,。到1949年前山東境內(nèi)河段和中運河已不能通航。里運河水位不穩(wěn),,時常決堤成災,。1949年后對里運河進行了全面整治,興建船閘和節(jié)制閘,,并開辟新河道使河湖分開,。在里運河的南段開辟瓦鋪至六圩港間的入江新航道,縮短了與江南運河間的航程,。中運河也經(jīng)過拓浚和改建,。為便利徐州煤炭南運,沿微山湖西側辟了新航道,。江南運河原由鎮(zhèn)江市區(qū)入江,,由于河道狹窄淤淺,已改由諫壁口入江,,在諫壁建有大型船閘控制水位,。京杭大運河作為南北的交通大動脈,歷史上曾起過“半天下之財賦,,悉由此路而進”的巨大作用,。運河的通航,,促進了沿岸城市的迅速發(fā)展。
在大運河成為漕運的主體水道之后,,漕運借助大運河溝通南北的便捷條件,,將漕糧轉運到全國大部分地區(qū),成為王朝調(diào)劑物資,、制衡社會的有力手段,。尤其是在明清兩代,漕運的社會歷史作用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
漕運始終是維系歷代中央政權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物質(zhì)基礎。特別是古代社會經(jīng)濟重心南移后,,出現(xiàn)了政治,、軍事重心與經(jīng)濟重心分離的狀況,漕運對于各王朝的政治,、軍事意義更加突出,。朝廷年復一年地進行著南糧北運,漕糧幾乎供應京城所有居住人員的日常食糧,,并極大地支撐著整個中央政府機關的正常運轉,。與此同時,漕糧成為支撐王朝軍事體系的重要物質(zhì)力量,,歷代分布各地的龐大地方駐軍、漫長邊境線上的防御與進攻,、四方征討的各種戰(zhàn)事,,許多都是以漕運作為強大物質(zhì)后盾的。宋人張方平曾說:“今日之勢,,國依兵而立,,兵以食為命,食以漕運為本,?!保◤埛狡剑骸稑啡肪?3《論京師儲軍事》,四庫全書珍本初集,,商務印書館)
漕糧征派的重點地區(qū),,多為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發(fā)達之區(qū);而應漕運之需所進行的水利開發(fā),,在一些地區(qū)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nóng)業(yè)水利的發(fā)展,。漕運對于商業(yè)經(jīng)濟的促動作用尤其突出。漕運極大地促進了商品流通,,唐宋以降,,漕運中出現(xiàn)附載私貨的現(xiàn)象,,到了明清時期,朝廷開始認同這一現(xiàn)象,,并制定相關政策予以規(guī)范,。尤其是清代,對于漕運人員附載“土宜”的數(shù)量限制不斷放寬,,如康熙年間,,準許每只漕船附帶“土宜”60石,雍正年間,,在此基礎上加增40石,,一年之后,又進一步加增,,至每只漕船準許附帶“土宜”126石,。回空船只捎帶北方貨物的現(xiàn)象也十分普遍,。大運河上年復一年的大規(guī)模漕運活動,,有力地促進了南北的商品流通。
漕運對城鎮(zhèn)盛衰的影響最為明顯,,尤其是運河沿線的城鎮(zhèn),。一方面,隨著運河的開通和運輸條件的不斷改善,,一大批城鎮(zhèn)隨之興起;另一方面,,運河漕運的日趨頻繁,以及它所帶來的大量商品和貿(mào)易機會,,極大地吸引了各地商人小販及其他各類“趁食”者的匯集,,運河沿線城鎮(zhèn)的繁榮也成為自然的事情。明清時期,,運河沿線的臨清,、濟寧、淮安,、揚州等,,雖然不能說完全是因為漕運而興盛,但漕運的北上南下,,以及它所促成的貿(mào)易機會,,一定是這些城鎮(zhèn)繁盛的主要原因。漕運帶來的交通便利與商品流動,,城鎮(zhèn)的日趨興盛,,促成了運河沿岸市場網(wǎng)絡的形成。運河一線城鎮(zhèn)的興衰,,多與運河的流暢與否,、漕運的正常與否緊密關聯(lián),。漕運盛,則運河旺,,運河城鎮(zhèn)也隨之興旺發(fā)達,。近代以后,運河漕運逐漸衰敗,,運河運輸功能日弱,,運河沿岸城鎮(zhèn)隨之衰落。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漕運,、運河,、城鎮(zhèn)之間的依存關系。
隨著制度的完善和規(guī)模的擴大,,漕運逐漸突破其早期以政治功能為主體的窠臼,,發(fā)揮著越來越廣泛的社會功能,成為維護王朝穩(wěn)定和制衡社會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古代社會中后期,,統(tǒng)治者熟練而頻繁地利用漕運進行社會制衡與調(diào)控,消弭諸如重賦,、災禍以及物價波動等造成的社會不安定因素,。其突出的社會功能有二:一是糴與糶,一是賑濟災荒,。唐宋時期,,和糴已發(fā)展成為一種完善的制度,主要用以調(diào)節(jié)各地區(qū)由于豐歉等造成的收入,、上供及糧食市場價格的不平衡。其中,,宋代和糴完全是通過漕糧來實施的。明清兩代王朝,,著力于漕糧在平糶方面的運用,成效突出,。與唐宋不同的是,明清時期的平糶,,主要是為了緩解糧食生產(chǎn)、災害等因素對市場造成的沖擊,,完全是從調(diào)節(jié)市場,、平抑物價出發(fā)。運用漕糧賑濟災荒,,自秦漢始就已不乏成功案例。迄至明清,,已成為朝廷的一項慣常舉措。
大運河漕運畢竟是專制集權政治的產(chǎn)物,,具有這種體制中的諸多劣根性;更為重要的是,,漕運也是封建王朝攫取天下財富的手段之一,,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因此,,當中國步入近代社會后,漕運便在社會的巨變中走向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