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德化九仙山風(fēng)景區(qū)是歷代閩南著名的旅游勝地和佛教活動重要場所之一,,是泉州市第一批重點(diǎn)風(fēng)景名勝區(qū),。景區(qū)面積約30平方公里。氣象景觀有云瀑,、佛光,;人文景觀唐代石雕彌勒佛是九仙山風(fēng)景區(qū)的特別佳景。九仙山年均霧日300天,、相對濕度87%,、平均風(fēng)速7.0米/秒分別次于四川峨嵋山、千佛山,、吉林天池,,列居全國第二,山頂有全國重點(diǎn),、福建省的高山氣象站——九仙山氣象站,。山上由于長年云遮霧繞,,風(fēng)云變幻,、經(jīng)常出現(xiàn)云海、云瀑,、佛光等氣象景觀,;冬天,瑞雪紛飛,,銀裝素裹,,是閩南觀雪景的絕佳去處;還有高山奇葩——午時蓮,,奇竹——四角竹,、奇樹——一木四樹以及珍稀的蠑螈(四腳魚)。
九仙山的奇石,,千姿百態(tài),,形態(tài)逼真。有仙桃石,、壽龜石,、夫妻蹺蹺石、旋轉(zhuǎn)石,,還有的如鼓,、如狗,、如獅、如象,、如法印等,。異洞有蛇岳洞、九十九洞,、摩云洞,、齊云洞、彌勒洞等,,“大者容數(shù)榻,,小者蹲數(shù)人”,有的洞里有洞,,有的洞洞相通,,而彌勒洞,彌勒佛端坐洞中,,光從石縫入,,水從洞底出,洞頂佛光陷現(xiàn),,入洞氣象幽深,、清凈,令人如臨仙境,,玄妙神奇,,堪稱一絕。
九仙山的美可以歸納為奇,、秀,、險、怪,、幽,、曠、奧七大特色,,最大的特點(diǎn)是“地中山,、地中潭、地中瀑”,,華北罕見,,令人叫絕。還有被譽(yù)為“江北一絕”漫山遍野的杜鵑花,,春夏之交,,競相開放,令人陶醉,。霜秋之季,,滿山紅葉與山光石景相輝映,,蔚為壯觀以其突兀的山峰,蒼翠的植被,,古老的文化,,形成以游覽觀光為主體的產(chǎn)品類型。
靈鷲巖位于九仙山巔東側(cè),,始建于唐朝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寺的墻、柱均為石筑,,釋迦牟尼等15尊佛像亦為石雕,。明萬歷年間柱礎(chǔ)重修,新建山門石坊,,德化知縣楊文正“一方凈土”題匾和永春知縣夏忠“勝跡維新”題匾于坊上,。大學(xué)士張瑞圖,太仆丁啟睿,,狀元學(xué)士莊際昌,,進(jìn)士戶部主事鄭沛,邑司訓(xùn)甘天訓(xùn)的題刻牌匾,,懸掛于主殿兩側(cè),。清初整新兩殿,增置巖田,。16-18世紀(jì),,這里曾是省地佛教活動中心之一。其僧徒分成九仙派18個支系,,發(fā)展至900多人,,分住或住持全省89處寺廟,。文化革命期間被毀,。
九仙山文物蘊(yùn)藏豐富,唐代開元丙辰年(716年)開山僧鄒比坐化前雕刻的彌勒石刻造像高2.7米,、寬3.1米,、周長8.90米,雕工精練,,神態(tài)逼真,,保存完好,是九仙山的鎮(zhèn)山之寶,。還有元代雕刻的戴冠觀音石刻造像,,還有集元、明,、清時期50余處摩崖字刻和詩刻,,為九仙山增輝,。
九仙山位于縣城西60公里,毗鄰仙山草場與建甌縣交界,,為鷲峰山脈的主峰所在地,,海拔1538米,風(fēng)景區(qū)面積近20平方公里,。九仙山為中生界火山巖覆蓋,,巖體大部裸露,氣勢壯觀,。山上生長大片黃山松,,姿態(tài)萬千,尤以螺旋松,、蓮臺松令人稱奇,。野生紅豆杉亦十分常見,生長茂盛壯美,。山梁彎間皆原始次生林,,遮天蔽日。1979年版《辭?!分杏涊d:“鷲峰山,,在福建省北部,東北—西南走向,,主峰九仙山在屏南縣西,,風(fēng)景秀麗,為閩北名山,?!?/p>
為供當(dāng)?shù)啬镣跛畯R,舊廟位于鷲峰山坳平洼處,,建毀時間不詳,,但考其石柱、石條,、石梁,、放生池等遺址,可知規(guī)模頗大,。1989年,,嶺頭村民募捐興建新廟,建筑面積900多平方米,,塑有九仙王水和八仙塑像,。
位于山東日照的。以其突兀的山峰,,蒼翠的植被,,古老的文化,,形成以游覽觀光為主體的產(chǎn)品。九仙山的美可以歸納為奇,、秀,、險、怪,、幽,、曠、奧七大特色,,最大的特點(diǎn)是“地中山,、地中潭,、地中瀑”,,華北罕見,,令人叫絕。還有被譽(yù)為“江北一絕”漫山遍野的杜鵑花,,春夏之交,,競相開放,令人陶醉,。霜秋之季,,滿山紅葉與山光石景相輝映,蔚為壯觀,。
孫臏書院亦稱九仙書院,、靴谷書院,坐落在九仙山游覽區(qū)內(nèi),,倉敖嶺西麓抱犢峰下,,始建年代無考,相傳此,。此處巒峰疊翠,,松濤陣陣,環(huán)境優(yōu)雅,,自然景觀與歷史文化相互交融,,形成意蘊(yùn)深遂的游覽境地,。
位于孫臏書院以南,,九仙山最大杜鵑花園,園內(nèi)生長著成片的杜鵑,、蘭錦,、粉團(tuán)、連翹等花木,,每天春夏之交,,鮮花競放,,爭奇斗艷,五彩繽紛,,如詩如畫,,且多海石景觀。杜鵑花開時花色各異,,景象壯觀,,花期4-—5月,花冠呈玫瑰紅,、鮮紅或粉紅,,因品系不同,開花的時間也各不相同,,自陰歷三月份,,粉紫色的"藍(lán)錦"品系,就爭相開放,。
又名毛家河瀑布,,位于積霖谷上游。瀑寬5米,,落差20米,,瀑下為圓潭,潭水澄清,,深不可測,。瀑布落水,一如銀河倒瀉,,聲如萬馬奔騰,。置身于此,不禁使人想起唐代詩仙李白“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之豪邁,。夏日雨沛,瀑布又如白練垂空,,水瀉潭中,,泛起浪花,似白練層疊,,故稱“雪練飛瀑”,。白龍?zhí)镀俨硷w流直下,溢滿白龍?zhí)吨笥滞绷鬟^僅三尺寬的云香池,,下瀉入黑龍?zhí)丁?/p>
又名龜靴石,。巨石高達(dá)三米,重達(dá)數(shù)萬斤,酷似古人穿的靴子,。傳說八仙過海路過此地,,和山神一起在次治理荒山,鐵拐李脫下一只靴子到嶗山裝來凈水,,山神用柳枝蘸了凈水灑遍山峰,,八仙辭別九仙山過海去后,靴子遺留在此,,故名靴石,。
九仙山內(nèi)的龍?zhí)洞髰{谷,是華北罕見的地中山,、谷中景,、奇峰秀水,貌似五陵源,。著名的景點(diǎn)有一谷,、一獅、連二巒,;六竇,、六洞、十六潭,;八門,、八巖、九奇峰,;十八瀑布貫龍?zhí)?。全谷達(dá)七十七景之多,被譽(yù)為“齊魯小三峽”,。龍?zhí)洞髰{谷:峽谷兩崖全是青翠如滴的綠色植物,,那綠色就像潑出去的綠彩,就像畫在天幕上的一幅巨大油畫,,陽光照在上面泛著或濃或淡的綠色光彩,。人走在山間小徑上,就像走在畫中,。
又名霜潭,。位于九仙山北麓,山泉匯集的毛家河,,潭狀如井,,壁高百米,直徑三十米,,東,、南,、西三面為懸崖峭壁,,北面為出口,。潭水澄清,深不可測,,狀如銀河倒瀉,,聲如萬馬奔騰在山峰間奔流而來,驟然從懸崖上跌落,,形成白澗瀑布,。再向前順河而過石門,有摩天峭壁迎面而起,,將河水截?cái)嘁胧轮?,形成深不可測的白龍?zhí)丁L渡锨捅谇ж?,有古人摩托車崖鐫字“孝子回車”,,精警醒目。澗水從隘口落下,,下瀉潭中,,云蒸霞蔚,壯如白練垂空飛舞,。潭中浪花泛水湛然幽深,,其奇險幽深使人臨淵心動。潭北有龍王廟,,為祭潭祈雨的場所,。白龍?zhí)端儩嵡邃#侍鹂煽?。又稱“甘泉”,、“玉泉”。這兩個龍?zhí)镀俨紓€個深不見底,。傳說古時候有一個樵夫到這山上砍柴時,,不小心將一根扁擔(dān)掉了,結(jié)果第二天那根扁從東海中漂了上來,。從此,,這龍?zhí)侗阌辛酥蓖|海的傳說,也有了旱年來此求雨的民間祈禱活動,。
在九仙山東南麓胡林村西石壁上,,刻有楷書“洗耳泉”,下方為一山泉,,流水長年不斷,,俗稱“洗耳泉”,。每字215X176厘米,字體之大,,實(shí)屬罕見,。上款為“明崇禎三年十月”,下款署“主人呂一奏題書”,。呂一奏為明代諸城人,,萬歷進(jìn)士,曾任知縣,、戶部督餉主事等職,。后退歸林下,在九仙山筑舍(遺跡仍依稀可辨),,以詩酒會友,,秉性清高。
自駕游
1,、日東高速—西湖口下—向東行駛至日照市區(qū)—大學(xué)城—潮河路—五蓮山
2,、同三高速—泊里口下—沿334省道向西北方向行駛可到五蓮山,下高速后大約需要30分鐘車程,;繼續(xù)向西行駛約10公里即可到達(dá)九仙山,。
交通條件
九仙山景區(qū)緊挨著五蓮山景區(qū),其景色特征頗有相似之處,??蓮奈迳徸邪偷剿砂剜l(xiāng)下車,再包小車去景區(qū),。景區(qū)內(nèi)交通方便,,各主要景點(diǎn)間都有盤山公路相通。
游覽線路
游九仙山-孫臏書院-靴石-龍?zhí)稖希谂龌▓@
九仙山不僅風(fēng)光秀美,,景色如畫,,還是閩南地區(qū)的宗教圣地。早在南北朝,,就不知有多少求道的隱士在山中煉丹修行,。到了唐代開元年間,高僧無比與徒弟普惠創(chuàng)建了靈鷲巖寺之后,,道家逐漸退出,,佛教的香火卻長盛不衰,在明清時期,,山中曾經(jīng)建有大小寺院7座,,靈鷲巖寺一度成為福建省佛教活動中心之一,其18支房派的900多位僧人遍布各地,,許多高僧分布于89座寺院里擔(dān)任住持傳教,,香火遠(yuǎn)播閩臺及海外,。
由于宗教的興盛,山中也就擁有了豐富的古跡文物和詩章墨寶,。騷人墨客贊美感懷九仙山的詩章,,僅清&S226;乾隆版《德化縣志》就收錄了120多首,“鎮(zhèn)山之寶”的唐代彌勒石刻造像,,元代戴冠觀音石刻造像,,聲名遠(yuǎn)播的千年古剎靈鷲巖寺,,松陰徑幽的永安巖,,明大學(xué)士張瑞圖、太仆卿丁啟俊,、會狀學(xué)士莊際昌,、進(jìn)士戶部主事鄭沛、大學(xué)士史繼偕,、進(jìn)士翰林院檢討賴垓,、太常寺卿李懋檜、進(jìn)士李為觀,、清進(jìn)士知府李道泰等先后為九仙山靈鷲巖,、永安巖親題匾額,以及明刑部侍郎詹仰庇等人的50多處摩崖石刻等等,,都是山中難得的珍貴文化遺產(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