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詔安縣志·地理》記載:“九侯,固邑之第一名勝也,?!焙笕撕檬抡呙欢木埃骸熬藕罟氨保龢O撐天,;瓊岡紫霧,,爐石清煙;天然橋上,,風動石邊,;日巔見海,云室觀泉,;黃禾滾浪,,青犢眠田;云纏樵路,,日照僧磚,;玉泉垂虹,太極洞淵,;觀音洞口,,石佛飛仙;石門天設(shè),,鐘磬禪軒 桃源深處,,羅漢舊扁;宋儒書室,,仙子棋盤,;浣心泉石,洗耳澄川,?!笔侵挠斡[勝地,。民間相傳又有九侯十八景之說,分別是:天開門,、棋盤石,、五儒書室、松澗,、羅漢洞,、鯉魚石、天然橋,、月案,、望海臺、云根,、三寶石,、花瓶石、福勝巖石室,、茶園,、風動石、牛眠石,、瀑布泉,、香爐石等。九侯山不但有其秀麗的自然景觀,,而且比較完好地保存著始建于唐代的“九侯禪寺”,、“福勝巖石室”等古建筑和宋代以來,歷代名人墨客的摩崖題刻二十多處,。沿山間小徑,,向天柱峰方向登攀,山路彎彎,,兩旁古木參天,,煙霧迷茫。山麓有一大石洞,,名“陳吊洞”,相傳宋末元初,,福建漢族,、畬族人民起義領(lǐng)袖陳吊眼曾屯于此。行至山腰,,就會見到兩座石壁如削摩空聳立,,另一巨石仿佛從天而墜,緊夾于兩石壁之間,,自成山門,,其態(tài)勢奇特,,堪嘆鬼斧神工,俗稱“天開門”,。中間巨石橫書“天開”匾額,,款署:云南參政羅汝芳題,萬歷已卯縣尹鄧于蕃刻,。羅汝芳,,江西南城人,嘉靖間進士,,為明代書法家,;鄧于蕃,南海人,,明萬歷七年(1579年)任詔安知縣,,萬歷已卯即萬歷七年。大石崖上有元代大德十一年(1307年)高僧無礙所書“九侯名山”四個擘窠大字,,字形飽滿剛勁,。天門頂部巨石可坐數(shù)十人,石上有棋盤痕跡,,人稱“棋盤石”,,相傳曾有仙人對奕于此。天開門外右上側(cè)崖壁橫鐫“愛此奇巖”和“獨秀群峰”摩崖石刻,。前石刻款署“楚雄守前詔安令孔繼書”,;后石刻款署“民國十三年元旦江連欽題”。民國三十三年即1944年,,江連欽時任詔安縣縣長,。石門內(nèi)外,松風浩蕩,,?!叭缜ш犎f騎,從堂奧出”,。三伏天游人至此,,涼風沁懷,實為避暑名區(qū),。進了天開門,,右側(cè)有一巨巖拔地凌空,上鐫“萬山第一”直書擘窠大字,,旁署:“此字得自溫陵,,傳是宋王梅溪真筆,字之秀勁如其人,,而作此品評亦惟斯巖足以當之,,愛勒以鎮(zhèn)山門云,。時光緒柔兆閹茂之歲如月,晴溪林天翔跋,?!睖亓辍⒓慈?。王梅溪即王十朋(1112-1171年),,字龜齡,浙江樂清人,,乾道四年(1168年)任泉州知事,。柔兆閹茂即丙戌(1886年)。林天翔,,詔安縣城人,,清咸豐元年(1851年)舉人。從天開門順著一段樹林掩映,、林鳥啁啾的小道,,可見一巨石象一只牛犢,臥眠在香稻中,,這就叫“牛眠石”了,。 再往東行,一條修長的小徑通向山頂,。一路上有許多巨石壘疊,,有的欲墜不墜,情勢驚險,,下臨萬丈深淵,,即使日光透過間隙,也難照射澗底,。抬頭仰望,,只見一座人形巨石屹立在山巔,宛如菩薩趺坐在云霄,,身旁還有瓶,、缽等物,惟妙惟肖,,這就是有名的“觀音三寶石”了,。
萬畝梅園—— 萬畝梅園,暗香涌動三寶石下,,層巒疊翠,,在松柏高樹掩映中,,隱約顯出樓臺殿院,,這便是莊嚴雄偉的九侯禪寺,,始建于唐代,歷代屢有修繕,,為詔安古剎之一,。山門石匾上刻有“大名山”三個大字。對聯(lián)是:“似此名山能有幾,,是真游客不嫌多,。”正殿上懸掛有黃道周先生墨寶“洗心之藏”,。兩邊的東齋,、西齋存有朱熹手跡。山中還有宋王十朋,,明羅汝芳等書法家的石刻,。前殿右邊有望海樓,小巧玲瓏,,花窗精致,,別具一格。登樓憑眺,,煙波 云樹,,歷歷在目。寺門左側(cè),,深澗里有飛泉涌浪,,珠飛玉濺,其聲如雷,。在湍急的泉流中有一巨石聳起,,高數(shù)十丈,長二十余米,,狀如鯉魚躍浪,,昂首仰天,勢若騰空而起,,是為“松澗泉”和“鯉魚石”了,。崖壁上刻有“滌盡煩襟”、“松泉”等字,,旁署:乾隆丙午(即1786年)沈攸書,。泉流下游又有一巨石如鯉,魚頭露出水面,,“魚嘴”上有泉水源源吐出,,被稱為“鯉魚吐珠”。原來“松澗”周圍廣植松樹,,近泉處有一松樹和柏樹合抱的大樹,,茂盛的枝葉,,團如翠蓋,今已不存,。泉水清澈碧透,,清甜可口,,烹茗品茶,,足以滌心爽神,。“松澗泉”邊有一塊“試劍石”,,相傳是唐代開漳圣王陳元光巡視九侯山時,,試劍所留下的遺跡,至今劍痕猶在,。其旁有一天然石洞,,洞內(nèi)光線昏暗,可容數(shù)十人,,以前曾置降龍,、伏虎二尊羅漢,故名“羅漢洞”,。松澗泉前一石洞,,系巨石迭架而成,室內(nèi)可坐數(shù)十人,,洞口鐫橫行楷書“五儒書室”四字,,每字約0.50米。據(jù)志書載:南宋寧宗慶元二年(1190年)權(quán)臣韓侂胄執(zhí)政,,大禁所謂“偽學”,。被列入“偽學”名單的學者四散逃遁,金陵趙嘉客,、洛陽周直言,、臨澄伍仲求等五儒,隱于此洞講學,,后人稱為“五儒書室”,。南宋期間,曾彈劾奸臣秦檜的“七賢士”中的鄭柔,、薛京也曾講學于山中,,歷代學者、書生來此講學和求學的很多,。從“五儒書室”沿石階而下,向右行可上“天然橋”,,長約十數(shù)步,,為石板天然構(gòu)成,。淙淙錚錚的“松澗”泉水穿橋下 而過,,人行橋上,別有一番情趣,。九侯禪寺對面有一長形小丘,其狀如案幾,,又象一鉤新月,,故名“月案”。其上林木豐茂,,地勢平坦,,游人大都喜歡在此歇息,觀景寫生,。九侯禪寺左側(cè)就是有名的“云根”摩崖石刻,字形為三尺見方的大字楷書,,旁署“明萬歷庚子季冬,,楚人星海俞子咨益,邑人癸南胡子士鰲,,介庵沈子鐵,起岑蔡子肇慶同游題,?!泵魅f歷庚子即1600年,俞咨益,、未詳;胡士鰲,,詔安四都上湖村人,明萬歷五年進士,,曾任山東青州知府,;沈鐵,詔安三都人,,明萬歷二年(1574年)進士,曾任江西九江知府等職,;蔡肇慶,詔安三都岑頭村人,,明萬歷十一年進士,,曾任湖廣襄陽通判?!霸聘弊竺嬗幸辉铺?,梯45級,由條石砌成,,游客循級而上,,可登懸崖,。云梯造勢直陡,令人頗有直迫高危之感,。每當春夏之季,這里常常云繞霧罩,,故有“云根”,、“云梯”之名,。云梯左側(cè)有一棵名叫“重陽木”的參天大樹,,是省級保護的古樹木,。登上云梯后可達“福勝巖石室”。石室由天然巨石嵌崖覆蓋為屋頂,,前面沿懸崖嵌砌條石為墻,寬約4米成前廳,。有“福勝巖”門匾,系明嘉靖二十二年(1542年)題刻,,對聯(lián)為“福份占名山,僧原傍佛,;勝游來凈域,人似登仙”,。內(nèi)祀佛像,俗稱“循地佛”,。后廳窄而長,可容納多人。
昔人有詩概括了九侯的風姿勝景曰:
風動花瓶月案開,,開門羅漢佛飛來。 五儒歸去棋盤在,,三寶殿空松澗回,。
瀑布泉生鯉躍浪,天然橋畔牛眠苔,。 香爐煙透云根里,,霧鎖茶園望海臺,。
九侯山真不愧“閩南第一峰”之美譽,。
歷史
福勝巖石室始建于唐代,,宋代重和元年(1118年)重修,宋末遺臣邑人沈子真義不仕元,,舉家隱居在此,,故又名“富勝石室”,。其事見《福建通志》,。石室內(nèi)現(xiàn)存宋代重修石刻。石室后面左側(cè)有天然石筍雕成的飛來佛像,。相傳飛來佛與遁地佛相約同時往九侯山,約定誰先到誰得住福勝巖寶地,??匡w天的飛來佛先到,,便洋洋得意地進入石室正位端坐,,遁地佛后到,,見石室已為飛來佛所占,就故意蟄伏地下不出來,。飛來佛坐等很久,心想,,土遁速度慢,與其在此呆坐,,不如到外面觀賞風景,就走出石室,。遁地佛趁此機會占了福勝巖寶地,。飛來佛回來后,,無奈只好借石室后側(cè)棲身,。石佛上蓋佛亭,亭頂為六角懸檐式,,造型小巧玲瓏,,別具風貌。亭口木匾署“飛來”二字,,石柱鐫一楹:“飛來迦葉經(jīng)千劫,,坐對蓮花第一峰,?!蓖で懊娴貏萜教?,以前有一天然“茶園”,,今已不存。福勝巖石室右側(cè)懸崖上有一巨石,,狀如花瓶,。上有一樹盤根石下,,樹干緊貼入石面,,依石弧高度向高伸展,。此樹枝葉繁茂,,樹冠距石上高約一丈,遠遠望去,,酷似花瓶插花,故名“花瓶石”,。福勝巖前平坦如臺,登臨遠眺,,千山萬壑,遠山近水,,盡入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