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尕山在藏語中的意思是“神仙喜愛的地方”,。據(jù)民間傳說,,格薩爾王攜珠牡王妃取道降魔,途經(jīng)舟曲上河一帶,,王的十三戰(zhàn)神率天馬云游隨至,。一日,格薩爾王駕臨拉尕山上空,,見此地水草肥美,、空寂幽靜,活脫一個世外仙境,、人間天上,,于是在此牧馬一月。此后這里珍禽異獸,、名貴藥材,、鮮花菌菇隨處可見,民間每年春秋兩季在此放牧,,牲畜們在此自由盡情交配,,產(chǎn)出的后代皆神駿健壯,可供王的勇士行陣騎射,,故拉尕山還有個諧音名叫“達巴”,,藏意即跑馬射箭比武。王在拉尕山腳下的占單村停留,,美麗的姑娘們?yōu)橥醌I茶,,因此占單村又叫“金的”。從那以后,,拉尕山就成了為歷代朝廷貢產(chǎn)戰(zhàn)馬的地方了,。
拉尕山除了自然景色優(yōu)美,還有獨具特色的民俗風情,。拉尕山寨是一個美麗的村寨,,古老而恬靜。這里的主人全部是藏族同胞,。整個村子依山而建,,層層疊疊錯落有致,房屋建筑布局嚴謹,、結(jié)構(gòu)牢固,,縱街橫巷井然有序,。據(jù)舟曲縣文化局研究人員介紹,拉尕山寨建村久遠,,最遲不晚于晉代,,有人說先民是自西藏而來的一支遠征軍或游民,也有人說是后來從山下的占單村,、果者村,、香椿溝村的一部分人遷居上去的。當?shù)厝说娘嬍?、語言,、服飾、建筑,、宗教等均表現(xiàn)出濃郁的藏羌風情,,村口的柳樹隨風起舞,飄逸而靜謐,。當?shù)厝诵欧畈貍鞣鸾?,幾乎在每座民居里都有神佛的一席之地,整個拉尕山上也不時能看到白塔,、麻尼經(jīng)輪,、經(jīng)幡和寺院等藏傳佛教的標志物。
位于立節(jié)鄉(xiāng)占單村(又名杰迪村)古寺,,距舟曲縣城33公里,。初建于后唐。明清時期維修和擴建,,是白龍江沿岸藏傳佛教格魯派的重要寺院,。寺院占地300平方米,內(nèi)存《大藏經(jīng)》,、《般若經(jīng)》、各種唐卡,、法舞服裝和面具,。神話壁畫琳瑯滿目。有40厘米高的銅鑄宗喀巴佛像三尊,。每年正月,,四、六,、九,、十、臘月均有佛事活動,,對外開放,?!罢紗巍辈卣Z“杰迪”,是姑娘敬茶獻花之意,,相傳此地村民曾迎接過格薩爾王的東征降魔將士,。
三跨梁式橋(塑鋼三跨拱頂),位于占單村(杰迪村),,為進拉尕山村之要塞,,長106米,寬7.5米,,建于2006年,。傳此地南北兩坡曾荒涼貧瘠。格薩爾王在此躍馬過河,,濺起水花浸濕南山坡,,此后南山漸生草木,北山土落石出,。后,,從西藏或西方遠徒而來的一群人,見此地前臨江水,,北依青山,,便安營扎寨,繁衍生息,。為紀念格薩爾王躍馬綠地,,故依波浪狀建橋。冠名“長虹臥波”,。
木質(zhì)桁架三角結(jié)構(gòu),,距“長虹臥波”大橋2.4公里。前有一巨大古櫟樹體向下彎曲成門洞,。外型高9.5米,,底跨13.4米,進深3跨共8.5米,,為進拉尕溝之咽喉,。相傳,此處有一巨石,,堵塞溪流,,泄洪不暢。格薩爾王來此地后,,用劍辟開巨石,,踢入江中,有一較小石塊落入溝中,,格薩爾王見此石塊不大,,不為后患,,就默念咒語,法力符石,,保佑附近生靈不為自然災害和妖魔鬼怪所侵,。后人為此建三角山門,意為開辟通道之象征,。溝中的巨石棱角分明,,為神力所禱之物。山門樹軀之上“拉尕山”名,,系現(xiàn)任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主席張海所題寫,。
位于拉尕溝口約3~5公里一帶,共8級,,瀑瀑相連,,跌宕急流。水流量約0.3立方米/秒,,四季穩(wěn)定,,常年不枯。瀑布較大者冠名“銀河渀翠”,、“飛練當空”,。
距拉尕溝口約3.5公里,長約70多米,,頂端最高處距溝底約40多米,,溝底最窄處3.8米,約成型于1億年前,,為進拉尕溝,、拉尕山咽喉要塞。峽谷中部東壁七八米高處有古人和仙女相依相偎之形象,,輪廊清晰,,栩栩如生。相傳,,拉尕山古時為蠻荒之地,,妖魔猖行,古人苦不聊生,,格薩爾王與王妃從白龍江源頭郎木寺到此后驅(qū)妖鎮(zhèn)魔,,始見平靜,。格薩爾王離去時,,留下一侍女與當?shù)毓湃酥醭捎H,協(xié)助管理此地,。格薩爾王離去后,,妖魔旋又興起,,此侍女同古人之王與妖魔奮力相拼若干時日,將妖魔逐下大山,,逐出山外,。為防魔孽入侵,保山上村民(古人)太平,,兩人在此要塞處日夜長相廝守,,并在崖下鑿石窟燃火驅(qū)寒,時間一長,,他們就永遠地定格在這里的石壁上,,成為此地守護神。此峽冠名“赤壁神窟”,。
水磨約有千年歷史(現(xiàn)經(jīng)維修),,是當?shù)貍鹘y(tǒng)加工糧食用房。原為寧寧村及拉尕山村世代農(nóng)人磨面之處,,可碾小麥,、玉米、大豆等,。此磨山下,、山上人共用,為傳遞信息,、相互聯(lián)系之紐帶,。
位于拉尕山溝口上游約4.4公里處。路北有一眼泉水,,長年流淌,,四季不涸。路南有一經(jīng)輪,,內(nèi)裝嘛呢,,由神泉水帶動,為民祈福,。傳很久以前有一段時間,,這里久旱無雨,大地干枯,。一幫回歸山里的拉尕山人走到這里干渴力竭,,他們在這里席地而坐,心中默默祈禱蒼天能降甘霖,。隨行的馬匹為主人的困境而感動,,掉下渾濁的眼淚。馬匹用蹄子在崖下踢刨,,競刨出兩眼泉水,。主人因此而飲水,、得力,才終于回到山上,。
位于拉尕溝山門內(nèi)4.5公里處,,高約5米,聳立險要之處,。古時農(nóng)人常在此等候山下的弟妹歸來,。今建此亭,可使游人感到拉尕山寨民在盼望山外來客,,送別山下友人,。
此石距拉尕溝口約6.5公里,高約2.5米,,直徑為1.4米,。正面觀之,似一嬰兒頭露出包裹,。上行10來步回視,,南側(cè)為猿頭面部形象,五官可辨,;東側(cè)為百年蒼桑老者,,慈祥寧靜。相傳,,山中有一老者,,家中有一猿,人,、猿相依為命,。一日老人巡山打獵,在此山坡上見有一布包嬰兒遺棄在此,,老人和猿天天守候此處,,盼望能有人前來找嬰兒。夜晚,,猿人用自己的奶水喂養(yǎng),;白天,老人和猿人相鄰而坐,,一個望著南面,,一個望著東面,搜尋四周,,怕漏掉該找尋的人,。幾千年下來,嬰兒還在這兒等候親人,老人和猿人風化成了石頭,,兩人的愿望也在頭上生出了青松,兀立頭頂,,招迎行人,。此石冠名“望母石”。
位于拉尕溝主口約10.5公里處,,距主景區(qū)約1.5公里,,兩湖緊連,每湖面積約9000平方米,,水深約1.6米,。此景冠名“日月潭”。相傳,,格薩爾王進到溝里這處平緩開闊地方,,看到這時萬里無云,長期干旱,,就在馬背上向蒼天祈禱,,默默呼喚上蒼普降甘霖,滋潤萬物,。他的坐騎此時也長嘯一聲,,滴下了兩滴晶亮的淚水。格薩爾王離去后,,在馬蹄及落下眼淚的地方漸漸滲出一些泉水,。兩湖據(jù)此而建。
距拉尕山溝口山門約12公里,,海撥2100米,,全村有69戶300多人,皆屬藏族,。村寨建筑古拙簡樸,,民風純樸獨特。大多數(shù)民居還保持著傳統(tǒng)榻板房,。人字屋頂,,兩層樓房,上面堆草,,下面住人,。民間飲食蕎面條、雜面條以傳統(tǒng)酸菜,、咸菜為佐料,,有薰制臘肉(豬肉)、純羊肉、燒雞肉等,;招待客人和親戚用自家釀制的青稞燒酒,。傳說,后周時期,,有梁姓羌民為避難,,遷逃這里安居。后,,唐時期西藏有一群人遠徒至此,,流落拉尕山安營扎寨。拉尕山及白龍江一帶的藏語與西藏語系同脈,,是為佐證,。最早的姓氏為梁姓,現(xiàn)楊,、康,、梁、李為大姓,。此村冠名“拉尕山寨”,。
居拉尕村寨中,原寺約建于唐時期,,供奉藏傳佛教格魯派之香巴佛,,據(jù)稱可降子降孫,祛邪鎮(zhèn)魔,,福蔭村人,。該寺現(xiàn)建筑占地面積約70平方米,藏有若干經(jīng)卷,,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村民辦寺會,,寺門大開,香客焚香叩拜,,敬獻哈達,,聚會熱鬧。此寺為該村之福祉,。
位于拉尕村寨西側(cè),,約有700多畝,開墾有千余年,,為拉尕山民衣食之“父母”,。波瀾壯闊,規(guī)整有序,,顯示農(nóng)業(yè)文明的氣象,。此景冠名“人梯及天”,。相傳,格薩爾王到拉尕山后,,看到西側(cè)的山峁平緩而高聳,,騎馬上去一看四野開闊,遠景舒朗,,就對將領們說,,這里東有大山橫亙,可望西方無患,,讓部隊駐扎在此。部隊一排排,、一層層坐下休息,,壘灶做飯。自此,,留了一層層的地坎,。格薩爾王離去后,村民依此遺跡墾田種莊稼,,逐漸開出大片大片農(nóng)田,。因此,此坡如今才有依山而鋪展開的層層梯田,,養(yǎng)育了世代不息的山民,。山頂?shù)募缐粝潞腿阼T了格薩爾王的英氣,,招迎瑞祥,,可鎮(zhèn)災抵魔。
位于拉尕村寨西側(cè),,藏語為“確德”,,位于“巴斗波襄”上,是紀念寶物的地方,。此塔所在地海拔2400米,,塔高約12.6米,潔白,、端莊,,直指蒼天。白塔附近原有遠古先民紀念山神流傳的祭壇,,村民每年四月十一集會,,大戶輪流主持,奉獻酒,、饃,、果等供品,,全村每戶出人焚香叩拜。2006年,,為發(fā)揚光大這一傳統(tǒng),,村民集資,由卓尼禪定寺和立節(jié)占單寺派人共同主持,,在祭壇附近筑此塔,。塔中藏有卓尼版《大藏經(jīng)》、《般若經(jīng)》和五彩石若干,,并有雕塑香巴佛像,,意喻保佑眾生,佛光蔭村,。
位于草坡西側(cè),,松柏成林,高大挺拔,,四季常青,。村民視之為山神所在,為鎮(zhèn)邪之寶樹,,不敢侵擾,,由此長生久存。
位于拉尕村寨東側(cè),,海拔約2100米,,藏名“波尼羅哪”,面積約20000平方米,,距拉尕溝主口山11.5公里,。景致青翠開闊,長年綠草茵茵,。西北部有人工栽植的櫻花100余株,,東部有茂密的松林,坪西松林中有山神祭壇,,每年正月拉尕村民舉行祭祀活動,,掛哈達,焚馨香,,聚眾飲酒聯(lián)歡,。此坪冠名“碧海青天”。據(jù)民間傳說,,格薩爾王攜帶王妃珠牡仙女沿白龍江向東降魔,,途經(jīng)舟曲上河一帶,見此地草木肥美,,空寂幽靜,,活脫一個世外仙境,,于是在此牧馬一月。此后這里珍禽異獸,、鮮花奇草隨處可見,,草木繁盛,村民每年春秋兩季在此放牧牛羊,,牲畜們在此,,產(chǎn)出的馬駒健壯神勇,可供勇士行旅騎射,,故拉尕山還有個諧音“達巴”,,藏意即跑馬射箭比武。又一傳說:孫悟空被玉皇大帝封為弼馬溫后,,有一次貪酒飲醉,,被天馬馱至此地。天馬嗜此草肥景美,,游戲一月才歸,。孫悟空歸來時,,有幾匹馬被散遺在此,。自此,此地產(chǎn)良馬,,馬形神異非凡,。
位于草坡內(nèi)西端,亭高3.4米,,經(jīng)筒高2.6米,,經(jīng)筒直徑1.2米,內(nèi)藏卓尼版《大藏經(jīng)》,、《般若經(jīng)》若干,,為卓尼禪定寺和立節(jié)鄉(xiāng)占單寺派人主持修筑,建于2006年,。游人手扶經(jīng)筒,,順時針轉(zhuǎn)之,似為誦經(jīng),,可祛邪降福,。相傳,此處格薩爾王曾插劍佇立,,心中默禱遠近村民遠避災禍,,永遠不被妖魔所侵,永保安康,。
站在拉尕山高低兩個草坡上向西北望去,,隔著白龍江對面的石山挺撥聳立,,巖體嶙峋突兀,石山中間部分左面有明顯的歷經(jīng)千年蒼桑的老人頭像,,右面是一古猿頭像,,兩者臉頰輪廓線條清淅,形態(tài)逼真,。此景冠名“人猿泰山”,。
此小道為聯(lián)結(jié)草坡和樺樹坪之紐帶,長約1公里,,有近2000層臺階,。原為羊腸小道,2006年修筑水泥,、石塊臺階,。相傳,格薩爾王在草坡上騎射時,,見有一五色山羊進入林中,。格薩爾王的隨從跟之入林,尋著五色羊的足跡踩出一條小道,,此五色山羊?qū)㈦S從引入樺林坪,。隨從見樺樹坪景闊林美,五彩繽紛,,就引著格薩爾王首領一行至此,。此小道冠名“神羊徑”。
位于樺樹坪內(nèi)之西側(cè),,建于2006年,。二層樓閣,高6米,。在此可目極四方,,神游八荒。據(jù)說,,格薩爾王在此曾見北方霞光映崖后的魂麗景觀,;看到南方大山連綿、白雪皚皚的悠遠蒼茫,,四周安靜,、祥瑞,不再有妖風魔霧,,感覺到自己到了祥和之地,,自此流連數(shù)日,不再東征,。此臺冠名“八荒臺”,。
位于景區(qū)東端,,藏名“多尼哪”,海拔約2600米,。距拉尕溝主口15.5公里,,面積約30000平方米。西側(cè)有二層觀景臺,,東側(cè)和北側(cè)有成片的以樺樹為主的林木,,景區(qū)中央有10多座休閑木屋。此地春秋樺樹姹紫嫣紅,,景色絢爛,。此坪冠名“樺樹坪”。據(jù)傳說,,格薩爾王攜王妃珠牡在此多日游戲,,某晚曾頭枕東山坡休息一夜。后,,東山坡上留下王妃的發(fā)絲和領屑,,北部曾放置手帕,留下殘跡,。格薩爾王及王妃離去后,,此二處鮮花漸漸趨繁,春,、夏,、秋三季樹木葉繁枝茂,。此乃王妃魂魄之遺世,。
乘車從舟曲縣城出發(fā),沿著通往合作的路約一小時車程,,到達山腳的立節(jié)鄉(xiāng),,從這里沿著蜿蜒的山路一直向上行便是景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