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自古與黃河一道構(gòu)成天然屏障,,為軍事戰(zhàn)略要地,。白塔原為紀念去蒙古謁見成吉思汗而在蘭州病故的一西藏薩迦派喇嘛而建。現(xiàn)存白塔系明景泰年間(1450-1456年),,鎮(zhèn)守甘肅內(nèi)監(jiān)劉永成重建,。清康熙54年(1715年),巡撫綽奇補舊增新,,擴大寺址,,起名慈恩寺。白塔七級八面,,高約17米,,下筑園基,上著綠頂,,各面雕有佛像,,檐角系有鐵馬鈴。塔外通涂白漿,,如白玉砌成,。山高1,700米,,1958年辟為公園,,總建筑面積8000多平方米,分為三臺建筑群,,依山而筑,,飛檐紅柱,參差有致,,各建筑以亭榭回廊相連,,四通八達。山上原有象皮鼓,、青銅鐘,、紫荊樹,古稱“鎮(zhèn)山三寶”,,現(xiàn)紫荊樹已枯死,。白塔山經(jīng)過多年綠化,樹高林密,,曲徑通幽,。公園內(nèi)獨特的“黃河奇石館”和裕固族接待帳房為別處少見,獨具風(fēng)格,。山下為中山橋,使二者已連為一體,成為蘭州旅游的必游之地,。
景點介紹
白塔寺在山巔,,相傳為紀念元代以為去蒙古謁見成吉思汗而病故于蘭州的西藏著名喇嘛而建。據(jù)載,,元太祖成吉思汗在統(tǒng)一大元帝國的疆域時,,曾致書西藏喇嘛教的薩迦派法王。法王即派一著名喇嘛去覲見成吉思汗,,該喇嘛途經(jīng)蘭州時不幸病逝,,于是元朝下令修塔紀念。元代所修白塔今已不存,,現(xiàn)存塔為明景泰年間(1450-1456)鎮(zhèn)守甘肅內(nèi)監(jiān)劉永成在舊址上重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巡撫綽奇補舊增新,,擴建寺址,,改名慈恩寺,但百姓仍呼之為白塔寺,。白塔八面七級,,高17米,各級每面都有佛像,。角檐有銅馬,,微風(fēng)吹過,清脆動聽,,上冠綠頂,,下筑圓基。清人秦維岳有詩云:“北上環(huán)擁勢嵯峨,,塔影巍然最上坡,。布地散金名寶剎,擎天一柱俯黃河,?!泵枥L出白塔雄姿。
出白塔寺門西下右轉(zhuǎn),,有水濂觀音洞,。在洞西北臺上,建有關(guān)帝廟,、駐春亭,、蘭臺,至山巔處建有一亭曰“牡丹亭”,。白塔寺西南稍低處,,有峰突起,號稱鳳嶺山,清康熙時在上面修建了三官殿和觀音洞,。嘉慶時又添建了藥王殿和財神殿及三間靈官樓等建筑,。寺東南有三教道統(tǒng)祠,祠東為三皇殿,,祠前有石拱橋,,石拱為門,可通來往,。過牌樓而下,,便是羅漢殿,殿前有懸樓10余間,,供游人憑眺及休息,。 三教祠再東南另一山峰有三星殿,,出殿是“鳳林香裊”牌樓,,其背面是“秀映三臺”,大約是指東有鳳林古關(guān),,南望皋蘭山三臺閣之意,。沿曲徑南下直達四臺大廳,這也是上山最主要的一條道路,。山下東側(cè)原有文昌宮,,中為魁星閣,是舊時秀才們祈禱登科的去處,,現(xiàn)改為百花茶廳,,為游客飲食休息之處。從白塔寺南直線下山,,昔人就山勢分為十級,,每級有一小小的殿宇,統(tǒng)稱“十王殿”,。十王殿南為四圣宮,,宮南有拱橋,橋南便是玉皇閣,,閣南是祖師殿,。在改建中十王殿多已拆除,唯在崖頭上尚存一個,。山頂?shù)墓沤ㄖ镞€有迎旭客閣,,東、西,、北三山之巔還有有東風(fēng)亭,、喜雨亭,。登臨諸殿閣,可憑欄遠眺日出,,放眼黃河,,氣象萬千。
白塔山樹高林密,,曲徑通幽。站在山上,,便可一瞰全市景觀及九曲連環(huán)的母親河,。又因有一元代白塔而成為蘭州旅游的必游之地。每年6月初到9月中旬是避暑,、休閑的最佳時節(jié),。逢至周六、周日,,更是人們聚集之地,。
旅游信息
門票價格
成人每位8元,1.4米以下兒童半價,?!¢_放時間 6:00-18:00
交通提示
白塔山公園的線路可分為以下三種: 1. 乘坐公交車20路、35路,、53路,、131路到白塔山公園站下車,下車即到,。 2. 也可乘坐9路,、11路、15路,、26路,、34路、136路公交車到黃河鐵橋站下車,,順便欣賞黃河兩岸的美麗景色,,然后步行過黃河鐵橋即到。 3. 乘坐1路,、6路,、4路、75路,、106路,、107路、113路,、137路等公交車到達蘭州最繁華的商業(yè)區(qū)——西關(guān)什字,,往北步行只需15分鐘就可以到達白塔山公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