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孤山古建筑群位于遼寧省丹東市西南部歷史文化古鎮(zhèn)——大孤山,。大孤山既是山名又是鎮(zhèn)名,。大孤山為“千朵蓮花山”,是千山山脈之東南邊緣的最后一座山,,與千山山脈一起同屬長白山脈系,。大孤山東臨大洋河,南瀕黃海,。由33座山峰組成,,主峰海拔337.3米,山勢雄偉,、古樹蒼勁,宛如黃海之濱一顆璀璨的明珠,。因為聳立在濱海的平闊大野之上,,顯得格外高大險峻,,從而得名大孤山。又因為兩峰并立,,形如駱駝雙峰,,又名橐駝峰。山上景點繁多,,歷史悠久,,素有:水底洞天、怒濤海市,、海島漁舟,、鴿洞云深、東山松濤,、西嶺松濤,、孤山圣水、峭壁石人八大景之稱,。這里青山綠水,、海島濕地、古樹古廟構成一幅天然美景,。古人曾這樣贊美大孤山:“石筍凌云插碧霄,,巍巍佛寺依山椒,洋河岸曲盤古鎮(zhèn),,峰逼瀾回怒晚潮”,。
大孤山古建筑群是與沈陽故宮并為遼寧省規(guī)模較大、現(xiàn)存保護最具完整的兩大古建筑群之一,。根據(jù)《圣水宮記》碑文記載:“圣水宮,,原名望海寺,傳系唐代古剎,?!钡搅嗣鞔┠辏钣罨膹U,,僅存基垣?,F(xiàn)有的廟堂都是清乾隆年間以后建造的。古建筑群占地一萬多平方米,,建筑面積達五千多平方米,,分為上廟群、下廟群,、古戲樓三部分,,一條中軸線貫穿其中,整個布局呈繁體“壽”字形,。古建筑群集古建筑藝術之大成,,展遼東地區(qū)人文景觀之大觀,,是集佛、道,、儒三教文化于一體,,堪稱東北地區(qū)一處聞名遐邇的旅游勝地。
大孤山古建筑群位于南山腰處,,是遼寧現(xiàn)存較完整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大型古剎,,相傳始建于唐代,,經(jīng)歷代修葺,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F(xiàn)存廟宇為清代中晚期建筑,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孤山古建筑群是合上廟,、下廟、戲樓為一體的古建筑群,。由天后宮以及十多個宮,、殿、戲樓,、石佛塔和觀海亭組成,,其磚雕藝術遠近馳名。其樓,、閣,、宮、殿,、亭,、臺,隨山就勢成階層式院落,,布局緊湊,,錯落有致,造形完美,、線條流暢,,工藝精湛;集南,、北建筑藝術之特色,,是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結(jié)合體,具有重要的藝術研究價值。其中,,天后宮為中國唐代最大的媽祖殿堂,。
古建筑群整體建筑,組成一個巨大的繁體“壽”字,。登觀海亭遠眺,古鎮(zhèn)風光盡收眼底,。海上波濤起伏,,風帆出沒,蔚為壯觀,,獐,、鹿二島,歷歷在目,。時有海霧煙波,,山水蒼茫,如入畫中,,別饒情趣,。詩人有曰:“曲水帶之歸海去,亂花隨雨落巖來,?!?/p>
大孤山《紅樓夢》誕生的地方,上廟便是《紅樓夢》中的櫳翠庵,,你從古韻向上望去真是大孤山的一扇窗戶,,曹雪芹比喻的十分恰當。還有屋脊崖(無稽崖)里的曹家堡,,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名之蘆雪廠,,更是一絲不差。曹家堡曹大漢真的是曹雪芹的親宗,,曹操后裔,。曹雪芹是曹操六十四代孫,曹大漢是曹操六十三代孫,,今天不但有《紅樓夢》歷史文獻證明,,更有曹操DNA證明。
大孤山山上古木參天,,巨柞銀杏,,夾道成蔭,生長著松,、柏,、槐、楊、柞,、楓,、柳、榆,、皂角,、連翹、鵝兒櫪,、法桐,、臘樹等上百種樹木。丁香,、玫瑰,、杜鵑、櫻花等灌木種類繁多,,到處可見,。300年以上的古樹有2000多株,構成了層次分明的森林景觀,,被列為國家級森林公園,。其中上廟的兩棵古銀杏樹系唐代僧人修建“望海寺”時所植,距今1200余年,,樹高20多米,,胸徑1.5米,至今仍枝繁葉茂,。山上的圣水宮峭壁涌泉,,即使是炎夏盛暑,泉水仍清涼宜人,。
小島景區(qū)又稱小島子,,距孤山鎮(zhèn)約15公里,東西長3.5公里,,南北寬1.5公里,,是孤山的延伸部分。由大小14個島嶼和半島組成,。其中六個較大的島嶼已由10條海堤聯(lián)成一體,,并有公路相通。小島南側(cè)的前陽海灘是一處天然的海水浴場,。小島周圍海域物產(chǎn)豐富,,尤以對蝦養(yǎng)殖著名。
大鹿島
大鹿島是遼寧省大孤山風景名勝區(qū)的重要組成部分,,位于東港市孤山鎮(zhèn)東南19.3海里的黃海海面上,,四面環(huán)海,,西海域與莊河、大連相連,,東海域與大東港,、丹東鴨綠江融匯,與南北朝鮮相望,。大鹿島與孤山鎮(zhèn)和小島間有水路相通,。東西長約4公里,南北寬約1.5公里,,景區(qū)面積約30平方公里,,陸域面積約6.6平方公里,大鹿島附近有當年“中日甲午海戰(zhàn)”遺址,。
大鹿島氣候適宜,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島前有360萬平方米的天然海濱浴場,是中國黃海最大的天然海濱浴場,。大鹿島是鴨綠江口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qū)的重要組成部分,。震驚中外的甲午黃海大戰(zhàn)就爆發(fā)在大鹿島海面,民族英雄“鄧世昌”及700名將士和“致遠號”艦等4艘戰(zhàn)艦分別犧牲和沉沒在大鹿島海面,。島上有鄧世昌墓和塑像,、明代戍邊將領毛文龍碑亭、二郎石,、嘎巴棗樹,、滴水壺、老虎洞,、駱駝峰,、英式導航燈塔、丹麥教堂遺址等多處自然和人文景觀,。
大鹿島盛產(chǎn)對蝦,、梭子蟹、雜色蛤,、文蛤,、海螺以及魚類等百余種海鮮,被譽為“海鮮的王國”,。每年農(nóng)歷四月十八日,,大鹿島上會舉辦大孤山廟會。屆時可觀覽當?shù)孛耧L民俗,。
獐島
獐島是遼寧省大孤山風景名勝區(qū)重要組成部分,,位于丹東東港市北井子鎮(zhèn)7海里的南黃海海面之中,,景區(qū)面積15平方公里,陸域面積2平方公里,,是中國萬里海疆的第一座島嶼,。
獐島由一陵六石宅、四礁組成,,陵石橫東西,,蹲臥兩翼,礁居其間,,陸域面積2平方公里,,居民100多戶,500多人,。海島保留了古老的漁村,。島上有金灘海水浴場。獐島山石犬牙交錯,,有老雕窩,、鷹嘴石、老豬礁,、烏龜砣子,,形態(tài)逼真,灌木碧野,。登島主峰遠眺可見大孤山,。獐島水產(chǎn)養(yǎng)殖十分發(fā)達,萬畝環(huán)島灘涂是水產(chǎn)養(yǎng)殖的理想場所,,盛產(chǎn)牡蠣,、蜆子、螃蟹,、海蜇等海鮮,。
大孤山風景名勝區(qū)有八大奇觀,分別是“紫液圣泉”,,“半覆神殿”,,“祖孫銀杏”,“無字古碑”,,“梨園孤樓”,,“第一神宮”,“無雙磚雕”,,“三教共和”這八大奇觀異彩紛呈,,堪稱大孤山風景名勝區(qū)的“八絕”。
古建筑群,,坐北朝南,地勢由南向北,,逐漸升高,,由此,建筑隨山勢構筑成階層式院落,。建筑布局緊湊,,疏密得宜,鱗次櫛比,。殿院都有正殿和配殿作對稱式,,組成三進,、五進院落,,每進院落都有懸山式門樓,、三滴水牌樓,、月亮門,、垂花門和圓門等連貫穿通,頗有南方蘇杭式建筑風格,。每個建筑都座落在高低不等的石臺基上,,并有石臺階。皆為青磚灰瓦木架結(jié)構,,多為硬山七凜小式和六架小式木構建筑,,也有重檐歇山屋頂,單檐歇山屋頂,,單檐方形,、六角攢尖屋頂?shù)男∈浇ㄖ砼镉采酱笫胶蛦伍苄酱笫侥窘Y(jié)構建筑,。特別是戲樓建筑,,采取了前臉歇山與后身硬山結(jié)合的處理手法,汲取了我國湖南地方戲臺的建筑形式進行營造,。平板枋和額枋上下的雀替和形式多樣的雕墩為透雕人物,,游龍、飛鳳,、禽鳥,、走獸、花卉等刻飾,,頗具匠心,。每門均為各種欞子的格扇門。屋頂瓦作多為合瓦頂,,也有筒,、板瓦頂,有蓮花,、獸面三角形式等勾頭滴水,。正脊為透雕花紋式脊等,有小石壘花,、陶塑龍鳳,、疊小瓦脊,配殿多為清水脊,。脊頂端塑有大象,、寶瓶、寶葫蘆和仙人等,,兩端裝飾龍吻,,垂脊和戧脊端有形態(tài)各異、神姿生動的垂獸和跑獸,,與建筑物協(xié)調(diào)一致,,莊重美觀。建筑物上的磚雕刻,更是獨具風格,,到處皆是,。磚刻常置于牌樓、門樓,、門頭,、照壁、山墻,、搏風,、墀頭、廊心墻等,,內(nèi)容豐富多彩,。有生活起居、人物故事,,仙靈鳥獸,、山水花卉、幾何圖案,、吉祥文字等,。一般采取用浮雕,形神兼?zhèn)?,雕工精致,,頗有巧奪天工之感。
大孤山建筑群是清代中晚期的古建筑遺存,,也是我省現(xiàn)存下來規(guī)模較大,、較完整的三教(佛、道,、儒教)古建筑群之一,。據(jù)清碑和舊縣志記載,始建于唐代,,遼代建有佛廟,,由于兵災破壞和風化侵蝕,至明代末期“殿宇荒廢,,僅存基垣”。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山東嶗山金山派道人倪理休,,云游此地,見有古剎遺址,,便發(fā)愿重建廟宇,。乾隆十四年(1749年),重建娘娘殿(即三霄娘娘殿)工程中,,地下掘出十六尊遼代時期鐵鑄羅漢,,因此又增建羅漢殿,。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建天后宮(即海神娘娘殿),,由于光緒六年(1880年)發(fā)生火災,,將正殿及兩廂全部燒毀,于光緒八年(1882年)重建,。嘉慶七年(1802年)重建大雄寶殿,,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建地藏庵,民國后期,,將地藏庵改名為地藏寺,。道光四年始先后修建戲樓、財神殿,、龍王殿,、玉皇殿、鐘樓,、文昌閣,、呂祖亭。歷經(jīng)清代的重建,、增建和維修,,逐漸形成如今之規(guī)模。
每年的農(nóng)歷四月十八是大孤山鎮(zhèn)一年一度的廟會,,說到孤山的廟會,,據(jù)孤山鎮(zhèn)志記載:“早在宋代就有廟會之舉,廟會集會地址在下廟戲樓廣場,,規(guī)模鼎盛時期是在清代的乾隆年間,,當時重修海神娘娘廟時,興起了海神娘娘廟會和藥王廟會,,每年的四月十八天后宮舉辦民間娘娘廟會,,隨著時間的遷移,海神娘娘廟會日漸興隆,,特別是道光年間建成戲樓后,,廟會盛況日常空前,,廟會內(nèi)容也日益豐富多彩,,燒香拜佛,祈福還愿等,,摻和著文藝節(jié)目,、戲曲、雜耍、旱船表演,,同時還有商品交易,,解放初期和文革期間中斷”。
另據(jù)丹東作家張濤先生所著的《孤山獨白》一書稱:“娘娘廟會,,是舊歷四月十八,,據(jù)記,這一天是天仙圣母的生日,,僧侶和信徒為慶祝圣誕而興辦廟會,,天仙圣母不是一個人,而是趙公元帥的三位女兒——云霄,、碧霄,、瓊霄的合稱,謂之三霄娘娘,,故廟會又稱為娘娘廟會,。”據(jù)歷史記載,,孤山古建筑群開山始祖倪理休于清乾隆八年(公元1744年)來到大孤山托缽募化三載所建,,如此算來,大孤山廟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二百五十年以前了,。時至今日,,我們可以推想當年,當時,,陸路交通并不發(fā)達,,過往于鴨綠江的來往船只,遙望一巍峨高山矗立于黃海岸邊,,于是停船靠岸,,上岸交易,盛況何其空前,。特別是四月十八,,正逢草長鶯飛時節(jié),長白山的山貨獸皮要運往關內(nèi),,江南的絲竹瓷器又從山東威海源源而來,,孤山就成了南北貨物的中轉(zhuǎn)站,南來北往的商賈,,周邊出海打漁的船家,,齊聚古鎮(zhèn),貿(mào)易商談,,會親訪友,,為大孤山廟會增添豐富的內(nèi)涵。
古戲樓,,建于清道光六年,,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它不僅是大孤山古建筑群的標志性建筑,,也是大孤山鎮(zhèn)繁榮的見證,。過大年、正月十五,、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每年四月十八廟會這里便成了旅游與交易場所,,繼續(xù)抒寫著昔日的繁榮,。古戲樓最具匠心的是它的屋頂。歇山式和硬山式兩種屋頂完美結(jié)合的建筑形式極為罕見,,成為大孤山古建筑群三大奇觀之首,。
觀音閣,因其坐南面北,,當?shù)厝顺蔀椤暗棺鴱R”,。相傳,觀音菩薩圣像曾面北背南,,從海上飛來,,使當?shù)匚烈呦荩诵南蛏?,于是觀音閣由此而建,。觀音閣的古聯(lián)也很有意味。上聯(lián)是“問士大夫為何倒坐”,,下聯(lián)是“嘆世人不肯回頭”上下聯(lián)以世人和觀音的口吻一問一答,,充滿意趣和智慧。
無角草龍,,關帝殿三重檐門樓中部兩條無角草龍,,也早就了關帝殿的一大奇,和古戲樓的屋頂,、倒坐的觀音閣,,構成大孤山古建筑群的三大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