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展歷史
第一山背倚群峰面臨淮河,原名南山,、都梁山,因盛產(chǎn)都梁香草,故又名都梁,,這也成了古縣盱眙的別稱,。北宋哲宗紹圣四年(1097年),書畫家米芾赴任漣水知軍,由國都汴京(今開封)經(jīng)汴水南下就任,一路平川。入淮時忽見奇秀的南山,,詩興勃發(fā):“京洛風(fēng)塵千里還,船頭出汴翠屏間,。莫論橫霍撞星斗,,且是東南第一山”,并大書“第一山”三個大字,。從此南山易名“第一山”,。盱眙古城便筑建在此山懷抱之中,歷朝歷代留下諸多人文古跡,。直到1938年日軍來犯,,日軍放火燒城,屠殺百姓,,毀滅了盱眙第一山古城,,這也是日軍在華犯下的又一罪行。
文革時第一山山上諸多文物再次遭到嚴(yán)重破壞,,文革結(jié)束后經(jīng)修復(fù),, 1985年定名“第一山國家森林公園”,1996年被評為國家級森林公園1999年被定為省級風(fēng)景名勝區(qū),,2010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
主要景點
古盱眙十景第一山國家森林公園就占了六景,玻璃泉浸月,、第一山國家森林公園,,第一山懷古、杏花園春晝,、瑞觀清曉、會景亭陳跡,、龜山寺晚鐘,。明代吳承恩在《西游記》中將第一山與蓬萊仙境相媲美。
第一山,,是盱眙的標(biāo)志,,也是盱眙的名片,來到了第一山,,也就來到了盱眙,。
淮山勝境
山腳下首先看到的是題有“淮山勝境”的牌坊,,題額是佛學(xué)大師茗山的墨跡。
孔廟
在游覽這座歷史文化名山之前,,首先要到孔廟拜見孔圣人,。孔廟是供奉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廟宇,,又稱文廟(文宣王廟)。南宋紹興十三年(1143年)始建于慈氏山麓,,明萬歷年間,,重建于第一山麓。八百年來,,屢廢屢建,。孔廟大成殿毀于1976年,,重建于2001年,。雄偉壯麗的大成殿以長淮為泮池,以青山為依托,,橫空出世,。殿外重檐九脊,黃瓦飛甍,,殿內(nèi)斗拱交錯,,金碧輝煌。
門頭海藍(lán)色橫匾上“大成殿”三字為康熙御書,。孟子以金聲玉振贊譽孔子:奏樂從擊鐘(金聲)開始,,到擊磬(玉振)結(jié)束,金聲玉振是奏樂的全過程,,比喻孔子集古圣先賢之大成,。所以這座宮殿式建筑稱為大成殿。
大殿中心
大殿中心為孔子塑像,,兩側(cè)為四配的牌位,,東側(cè)為復(fù)圣顏回、述圣孔伋,西為宗圣曾參,、亞圣孟軻,,后面供奉著十二哲,即孔子的十一弟子和朱熹,。祭孔時,,四配與十二哲配祭孔子。
明倫堂左右兩齋,一為進(jìn)德,,二為修業(yè),,這古老的學(xué)宮是孔廟建筑群的一部分,曾是泗州試院,。人們期望山川雄秀出奇杰之士,,道光年間捐修者甚多,當(dāng)時它以巨大的規(guī)模稱雄安徽?。ó?dāng)時盱眙屬安徽),。明清縣試在明倫堂舉行。童生要考取秀才(生員)須經(jīng)縣,、府,、院三試,僅縣試就要考四,、五場,。明清時的明倫堂前,每當(dāng)大考之日,,黑黝黝的四更天,,考生就手提燈籠、書籍,、食物,,胸掛藍(lán)布袋(作放置試卷筆墨用),接踵而至,。繁星似的燈籠長陣一直延伸到大街上,。三試之后的幸運者,要成就功名還得通過鄉(xiāng)試,、會試,、殿試??杀氖?,有人考到白發(fā)蒼蒼還是個“老童生”,詩云:縣考?xì)w來日已西,,老妻扶杖下樓梯,;雙手附耳殷勤問,未冠今朝是甚題,?!拔垂凇本褪巧形醇庸冢f明這眼花耳背的老頭兒還是個“學(xué)童”,!
都梁十景
宋代大書法家米芾十分鐘愛盱眙山水,知漣水軍時多次沉醉其中,流連忘返,,題有著名的盱眙十景詩流傳千古,。十景中除了西側(cè)戚家山的“八仙臺招隱”、南側(cè)寶積山的“寶積山落照”,、東側(cè)的“清風(fēng)山聞笛”和翠屏峰的“五塔寺歸云”,,其余六景全在公園內(nèi)。
東坡草亭
一生坎坷的蘇軾(1037-1101年)小米芾十四歲,,卻先他六年而逝,。蘇軾,字子瞻,,四川眉山人,,嘉祐進(jìn)士,先后任杭,、密,、徐、湖四州知州,。元封二年因“烏臺詩案”被陷入獄,,后屢遭貶謫,徽宗時客死常州,。其文章汪洋恣肆,,其詩詞清新豪放,又擅行楷,,工畫竹,,通音律,是文學(xué)藝術(shù)史上不可多得的奇才,。蘇軾在元封七年(1084年)被貶黃州五年后,,調(diào)任汝州團(tuán)練副使。他從黃州沿江東下,,千里跋涉,,年底達(dá)泗州。途中舉家重病,,幼子去世,,資用花盡,二十余口,,不知所歸,,
雖汝州尚遠(yuǎn),卻不愿求人,。其間因淮水結(jié)冰,,蘇軾滯留盱眙多日,,幾次游歷南山,寫下了好多首感人的詞作,。他有這樣的詩句:“此生定向江湖老,,默數(shù)淮中十往來”。(《淮上早發(fā)》),。他曾多次登臨第一山,,在盱眙留下了20多首膾炙人口的詩詞。當(dāng)代書法家尉天池所書的《行香子》草亭碑就是表達(dá)了當(dāng)時的一種心境,。如北望“野水荒灣”,,于寒冷、枯寂的嚴(yán)冬,,上第一山尋找春天:“其尋春,,飛步孱顏?!惫欢嗲榈拇禾煊H近詩人:“和風(fēng)弄袖,,香霧縈鬟?!蓖瑫r也找到了歡笑:“正酒酣,,人語笑,白云間,?!背搅巳碎g辛酸,飄飄欲仙,。然而陪同的泗州太守興盡而去:“望長橋上,,燈火亂,使君還”,。此時“玉宇清閑”,,唯蘇子“宴坐空山”,萬般滋味忽上心頭,。
玻璃泉
米芾來游,,詠“玻璃泉浸月”詩,遂成都梁十景之一,。詩云:“半山亭下老苔錢,,鑿破玻璃引碧泉。一片玉蟾留不住,,夜深飛入鏡中天,。”,。表現(xiàn)了每當(dāng)月到中天,,清泓倩影,,疑是天上人間的美麗情景。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監(jiān)察御使張惟恕命修玻璃泉亭,,仲夏酷暑,張揮汗如雨,、策馬而來,作《玻璃泉亭記》:以泉喻德,,以心觀泉,,望流忘饑,濯泉自潔,,于煙云擁翠,、草麓凝華之中洞徹真機(jī)。唐宋以來的詩家詠玻璃泉詩難以計數(shù),。
壁上的“玻璃泉”為馮守書,,“第一泉”為葛廷章書,可堂所書的“月到風(fēng)來”,,則寫出了玻璃泉之夜的怡然和詩情,。當(dāng)日寇蹂躪我大好河山,愛國義士邱國珍便赫然刻上“驅(qū)除倭寇,,還我河山”,,表達(dá)了國人的民族氣節(jié)。玻璃泉壁左側(cè)的《泗州普照禪寺靈瑞塔》為元朝大書法家趙孟頫晚年的佳作,,勒于延祜五年(1318年),。由殘碑可測得原高2.5米,寬1.7米,,加之碑文長達(dá)千字以上,,這在趙刻中是極為罕見的。此碑原在泗州城,,由于移至第一山,,才沒有與城同沒水下。這是建于唐玄宗時的古泗州城留下的珍貴遺產(chǎn),。
戒石碑
“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為宋太祖頒布的廉政令后由黃庭堅書刻。此碑與翠屏堂里的《巡按江北誓辭》碑記相得益彰,。作者蔣春芳是明朝監(jiān)察七州的御史,,負(fù)責(zé)肅清吏治,,常住對面的泗州城。
第一山題刻
現(xiàn)存的第一山題刻有摩崖88塊和碑碣78塊,。摩崖主要分布在秀巖,、瑞巖和西域寺,碑碣除了在玻璃泉見到的,,主要放在淮山堂,、翠屏堂、明倫堂,。第一山題刻記錄了宋,、元、明,、清,、民國五代名家、政要的手跡,,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其正、草,、隸,、篆、行五體書法石刻藝術(shù)堪稱國之瑰寶,。題刻中有文學(xué)家,、書畫家的手跡,如宋代的蘇軾,、米芾,、蔡元長、劉燾,、楊萬里,,元代的趙孟頫、余闋,,明代的李東,、吳伯朋、李先芳,,清代的張鵬鬲翮,、陶澍等;還有翰林,、大學(xué)士,、總督、尚書等高官,,列入《中國名人大詞典》的就達(dá)32人之多,。
在秀巖的摩崖石刻中,,右側(cè)上方蘇軾手書的行書《行香子》詞最為著名,詞與書都是極品,。由于政治原因,,署名被鑿去。這首題詞明清縣志都沒有記載,,本縣考古學(xué)者秦士芝先生在八十年代初發(fā)現(xiàn)了它,,引起文化界的關(guān)注。經(jīng)千年風(fēng)雨,,苔痕斑駁,,文字殘缺,但依然透出大詩人的過人才情,。
右下腳的六人聯(lián)句勒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楷書十六行,。有兩人吟道:“地控吳楚雄,,氣鐘乾坤秀”(于守禮)、“登臨懷曠遠(yuǎn),,俯仰周宇宙”(陳剛),。其時生于盱眙的明太祖開國不久,詩人口氣甚大,,寫出了盱眙作為朱明帝里的盛大氣象,。陳剛積學(xué)而不試,是個清高的人,。[3]
杏花園
翠屏堂后面,,透過花墻月門有景外之景,便是杏花園,。百年前,,杏花園前玻璃泉下,滿園杏花,,一片香霞,。相傳這里的“父母官”引泉成渠,率領(lǐng)百姓遍栽杏花以供觀賞,。米芾來時,,春光正好,花園里繁花似錦,,如緋云飄來,,清氣襲人,于是詩人吟道:風(fēng)輕云淡舞天春,,花外游人載酒樽,。不是山屏遮隔斷,,牧童錯指是孤村。由于詩名《杏花園春晝》,,這座重檐攢尖六角亭就叫“春晝亭”,。春風(fēng)吹來,紅杏綠樹,,相互映襯,。第一山幽美的自然風(fēng)光充滿山野靈氣,也很奇異,。眼前的巨石上,,凌空長著一棵大樹,樹根撐開巨石,,在這貧瘠的地方長得又高大又繁茂,,是一幅雄偉的圖畫,又像盆景那樣構(gòu)思精妙,,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會景亭遺址
沿石徑而上,便是會景亭遺址,,亭子可能建于北宋之前,,因為米芾來時已是“陳跡”,他不禁嘆道:自是韶華不耐秋,,山光水色一時休,。細(xì)將瓦礫分明看,片片飛來落葉愁,。然而這是詩人感慨之詞,,山光水色畢竟還在,一百年后詩人楊萬里來游,,對這里的美景驚嘆不已,,慶幸自己能到此一游。
這里重建的亭子先后名叫參云,、攬秀,、淮山偉觀,南宋淳熙時盱眙知軍王渥改名為“起秀”,,意為“郁郁之氣,,萃于東南,而東南之氣,,實起于此,。”如今看著殘余的柱礎(chǔ)和石幾,滄桑盈眼,,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清風(fēng)撲面,萬種景象會于足下,。由于會景亭處于都梁十景的中心,,東詠清風(fēng)山聞笛,南聽龜山寺晚鐘,,北有八仙臺招隱,,西賞寶積山落照,仰視瑞巖庵清曉,,俯瞰杏花園春晝,、玻璃泉浸月、五塔寺歸云,。此處可盡攬湖山之勝,,正是第一山懷古的佳處。
會景亭更是薈萃了大文豪筆下的盱眙美景,。面對長淮使人想起了白居易的“春浪棹聲急,,夕陽帆影殘”、韋應(yīng)物的“人歸山郭暗,,雁下蘆洲白”、而李紳的“天外綺霞迷海鷗,,日邊紅樹艷仙桃”,,則把淮山偉觀描繪得像畫一樣美。至于蘇軾,,對這里的細(xì)雨斜風(fēng),、淡煙疏柳、層樓翠壁,、古寺空巖,,更是情有獨鐘,靈感迭出,,佳作連連,。
第一山碑
第一山的代表作便上是米芾題刻的“第一山”碑,“第一山”三個大字雄健俊逸,,有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之勢,,如同巨人俯瞰四野,雄視千秋,。碑左是乾隆時盱眙知縣郭起元寫的碑記,。記中交代了米芾來時所勒的第一山碑毀于兵火。郭自家鄉(xiāng)閩縣摹來重勒,,并在會景亭遺址建第一山碑亭,。
青山綠樹碑
魁星亭下的壁上,,“青山綠樹”四個大字赫然在目。該四大字,,不僅是第一山美景是真實寫照,,而且將這四個任意組合、正讀,、倒讀都能表達(dá)第一山的意境,。此外,在此可以玩味元代書家余闕的篆書,,體味一種典雅的古韻,。還有明嘉靖年間,李先芳的行書《瑞巖晚坐》:“風(fēng)起眾山響,,月出寒潭空”,,詩有意境,字也非同凡響,。
魁星亭
魁星亭是第一山的“心臟”,,為道光甲辰(1844年)重修敬一書院時所建??怯肿骺?,二十八宿之一,俗稱“文曲星”,,是傳說中主載文運的神,。王安石詩云:“地靈奎宿照”。今有奪奎之說,。亭中刻有魁星像和魁星贊,。請看亭壁上這幅非字非畫,異形異態(tài)的魁星圖:魁字為鬼形神像,,一腳著地,,一手捧斗,如執(zhí)筆寫點,,表示點中了中舉的學(xué)子,。這幅魁星點斗圖被古來應(yīng)試學(xué)子奉為神靈。嘉慶時汪云筌隨同前去就職的堂兄汪云任(孟棠)到廣東,,友人贈此圖,,便帶回來放在書齋。他讀魁星贊語:“敬一”二字正是當(dāng)時書院名,,于是獻(xiàn)出圖,、贊,摹石立于亭中。他稱“盱山多士”“振聲文路”,,就是魁星顯的靈,。可惜此碑毀于文革,,1987年盱城居民周冠獻(xiàn)出殘破拓片,,經(jīng)裱糊補字,魁星碑才得以復(fù)原,。
魁星壁
亭后新辟魁星壁,,三個古樸的隸字是著名的玉溪道人所書,他是中國道教協(xié)會會長,。右下是道教宗師張?zhí)鞄煹裣?。東漢順帝汗安元年,張道陵于鶴鳴山(今四川境內(nèi))創(chuàng)立道教,,教徒尊張為天師,。
第一山熔儒、佛,、道于一爐,,集自然與人文歷史于一體,取南北之精華,,通古今之血脈,。這座歷史文化名山具有兼收并蓄、包羅萬象的博大胸襟,。
瑞巖
瑞巖在第一山翠屏峰山腰,,面臨深谷,林木蔥蘢,,超然塵外。瑞巖庵是宋代女冠(道士)朱妙真初創(chuàng)的,,元末毀于兵火,,明永樂年間重建,可惜又毀于文革,。2001年新建了原庵的一部分??大殿,,殿內(nèi)正中供奉三霄娘娘??云霄、碧霄,、瓊霄塑像,。
瑞巖素以清幽著稱,歷來是游覽勝地,,宋元以來名家題詠很多,,現(xiàn)在摩崖石刻22塊。瑞巖泉并跋刻于北宋,郡守鮑氏令人剪削榛莽,,得新泉,,“潤及草木誠嘉瑞也”,于是“泉因瑞名,,巖因泉名”,。右邊的陰刻雙人像,不知何人何時所刻,。石刻中兩人側(cè)身相對而立,,頭裹撲巾,身著圓領(lǐng)大袖寬身袍服,。人體結(jié)構(gòu)準(zhǔn)確,,線條簡潔流暢。右上角為元人余闋手跡:孤絕緣高嶂,,幽尋及早春,。送燈瑤殿小,煮酒瑞泉新,。余闕曾任泗州知州,,文筆雄健,書法古雅,。
米芾當(dāng)年以“西山月落楚天低,,不放紅塵點翠微。鶴唳一聲松露滴,,水晶寒濕道人衣,。”激賞瑞巖庵清曉,。
龍山寺
自此拾級而上便是重建的龍山寺,。龍山寺原址在與第一山相連的龜山上。原寺初建于北宋開禧元年,,內(nèi)有五百尊鐵羅漢,,僧徒很多,晚課時鐘聲回蕩于山水之間,。寺毀于元末兵火,,明代重建,由于為太后祝福,,嫌龜字不雅,,就改稱龍山寺。北宋時米芾來游,,聽見晚鐘,,如同姑蘇城外的夜半鐘聲,,寫道:龜峰高聳接云樓,撞月鐘聲吼鐵牛,。一百八聲俱聽徹,,夜行猶自不知休。如今在新址重建的龍山寺,,也可發(fā)出這種悠遠(yuǎn)的夜半鐘聲,。
紀(jì)念碑 這鐘聲也是警鐘。向西折回便是侵華日軍盱城大屠殺遇難同胞紀(jì)念碑,,記下了1938年的屠城血案,。1月3日,400多名日寇占領(lǐng)翠屏峰,,架起機(jī)槍火炮,,次日全城淪陷。兩千多同胞慘遭屠殺,,尸橫遍地,,血染成河。盱城知名人士姚挹之先生憤然寫道:棟宇燃灰燼,,無土不成焦,。尸橫大小巷,殷血染淮濤,。前幾年在公園后門西側(cè),,發(fā)現(xiàn)了遇難同胞的尸骨坑,一層層白骨堆積如山,,肩挨著肩,,頭枕著腳,慘不忍睹,。中央電視臺《新聞聯(lián)播》報道后,,在國內(nèi)外引起了很大反響。
西域寺
魁星亭向西不遠(yuǎn)有西域寺,。在通往西域寺的山崖上,,有許多鑿去的深深痕跡,原來嵌進(jìn)的石刻被人盜走,。以前這里是上下山的通道,題刻完全失去了保護(hù),。不知這些不翼而飛的墨寶今在何方,?西域寺建于南宋,因地處邊陲而得名,,又名石佛寺,、半邊廟,。原寺供觀音銅像,新修之后的西域寺供白龍神,。在這里,,曾讓多少仁人志士黯然神傷的是,遙遠(yuǎn)的“西域”竟被移到眼前,,這意味著淪落了半壁江山,。也許正是因為西域寺是悲劇的標(biāo)志,才有一個凄艷的傳說:古時候,,一個貧寒的孤女獨守在這半邊破廟里,,省吃儉用,資助情郎讀書,。那人進(jìn)京趕考,,中了狀元??墒枪媚锿┣锼矝]有得到一點音信,,原來那個負(fù)心人成了“陳仕美”。姑娘終日以淚洗面,,在貧病交加中死去,,冰清玉潔的身體在山洪爆發(fā)時被土石掩埋。后來有一個老和尚扒開土,,發(fā)現(xiàn)姑娘的頭顱是朝北的,。那是因為京城在北方啊,!寺旁山崖有一道題詩,,文、字俱佳,,落款為“臣翼德”,,有人說,是三國時粗中有細(xì)的張飛,。這雖是猜測,,但劉備當(dāng)年屯兵盱眙倒是確有其事,他們幾個結(jié)拜兄弟來此兵家重地也在情理之中,。 “海闊天空”刻于明嘉靖年間,,是巡按御史李冬寫下的。這四個大字脫胎于北魏古碑,,兼有隸書筆意,,筆墨濕潤,厚重灑脫,,拙中見巧,,平中見奇,,意趣盎然,氣度逼人,,就像這里的山光水色,,渺渺茫茫,空闊無邊,。
向下看,,第一山對面的淮河之濱就是古泗州城遺址。聞名海內(nèi)外的“東方龐貝”近在咫尺,,離這里只有兩華里,。當(dāng)時站在這里就可以俯覽這座繁華的州城。原泗州城商賈林立,、舟舡泊聚非常繁華,,是一幅活生生的清明上河圖,由于黃河奪淮,,昔日的唐宋名城,、淮上重鎮(zhèn)泗州城已杳無蹤影了。如今在淮河鄉(xiāng)城根村,、大洲村還能見到泗州城的蛛絲馬跡,。
再向遠(yuǎn)一點的地方看,那里還有同時沉入水下的明祖陵,,今天已經(jīng)重見天日,。盱眙一直以帝里著稱于世,是塊肇基帝運的“風(fēng)水寶地”,。第一山更是風(fēng)水獨好,,充滿了天地精華、山水靈氣,,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碑銘美文
六人聯(lián)句左上為北宋崇寧五年(1106年)米芾所題,可見米字的跌宕多姿,。從米芾初來盱眙到這時已有十年,,次年他就去世了。這幾行字差不多是米芾的絕筆,。米芾雖然老態(tài)龍鐘,,但筆力不減當(dāng)年,愈見爐火純青,,實屬難得,。聯(lián)袂而來的張大亨也是文學(xué)家蘇軾、張耒的文友,。
緊挨這塊碑刻左側(cè)的是南宋嘉定三年(1210年)所刻,。宋金分治,以淮河為界,,盱眙成為宋朝的西域邊陲,,南宋使臣出使金國都例游第一山,題記甚多,??芍^“燕山有石無人勒,卻向都梁題姓名”,。盱眙在這一百年里曾三次被人占領(lǐng),,這里的物華天寶讓人垂涎欲滴。盡管朝野愛國志士流淚吶喊,,流血奮戰(zhàn),,但偏安江南的南宋政權(quán)卻每年都從對面的寶積山歲幣庫里扒出大把大把的金銀,裝船運給金人,,以求茍安,。
上方兩塊都是南宋作品,一為蔡元長,,二為張釜,。蔡為宋四家之一,曾任開封知府,、戶部尚書等職,,字、文都堪稱大家,。張釜則在此“吊古感今,,三嘆而反”,張釜詞作及和詞沉埋多年,,在重修龍山寺掘土?xí)r重見于瑞巖,。
本地名士王蔭槐的《重登玻璃泉清心亭寄懷汪孟棠方伯》也是一方佳作。王自稱“逸民”而愧對“時賢”,,但他畢竟是江左名士,。兩江總督陶澍巡河到龜山,作詩數(shù)十章,,和者百人,,只有王蔭槐和得最好,深得陶的激賞,。陶是高官又是學(xué)者,、書家,,政聲好,名望重,。王的唱和現(xiàn)在陳列于淮山堂,。王中舉后,七上春宮不第,,大挑授職也不就,,回家在第一山北的風(fēng)坡嶺建偶園,藏書萬卷,,與來游的當(dāng)世名士在紫藤花館分題斗韻,,樂此不疲,有詩鈔十卷行世,。這個棄絕官場,、嘯嗷山野的“逸民”,實屬人才難得,。題中的“方伯”指“時賢”汪孟棠的職務(wù),,因汪當(dāng)時是陜西布政使,相當(dāng)于副部級,、三品官,。由于美麗多情的愛姬張瑤娘早逝,汪用淚水寫下《秋舫吟》,,堪稱千古絕唱,。他的孫女汪藕棠是曠世才女,寫有彈詞《子虛記》六十四卷一百五十萬字,,在中國彈詞史上有著重要地位,。
敬一書院
盱眙自古文風(fēng)昌盛,人才輩出,,就是因為這好山好水鐘靈毓秀,。在這幽美的山林里曾有一座規(guī)模很大的書院,書聲鳥語不絕于耳,。這就是江蔭槐碑中提及的敬一書院,。
敬一書院遺址 秀巖對面的淮山堂與翠屏堂是敬一書院的建筑遺存。漢朝,,孔子的第十一世孫孔安國任臨淮太守時,,在此建先圣宴居殿,后建崇圣書院,,元朝改建淮山書院,,從南部的瑞巖,經(jīng)過會景亭、杏壇,,一直到北部的西域寺,,占據(jù)了公園的核心區(qū)域。明代改建登瀛書院,,瀛為仙山,,意謂學(xué)子云集而登仙。乾隆至道光時又?jǐn)U建為敬一書院,。朋友們請先到淮山堂欣賞碑碣,再到翠屏堂觀看壁上《敬一書院記》,,作者魯昱是清朝道光時盱眙縣訓(xùn)導(dǎo),,類似教育局長。記中描寫了當(dāng)時的第一山格局:有淮山云水,,有泉石風(fēng)月,,有亭閣樓廊,有鐘鳴鳥歌,,在這“仙境”之中,,師生其樂何極!翠屏堂還有一塊珍貴的石刻“木蘭堂”,,是唐朝詩人白居易的手跡,,原為汪孟棠 “誕鶴園”(即汪家花園)的遺存。
文化名山
唐宋以來,,為何登臨此山的達(dá)官騷人乃至天下頂級名流,,多得難以計數(shù)?南宋大詩人陸游來此作《盱眙軍翠屏堂記》,,道出個中原因:盱眙為“天下重地”進(jìn)京者和出使者,、南舟和北舟往來必入淮。早在春秋時,,吳王夫差為了與中原各國打交道,,就開邗溝入淮,溝通了江淮,。隋朝開大運河連通了南北與東西,。隋、唐,、宋都定都中原,,東南漕運,由揚州,、楚州溯淮水而上,,經(jīng)盱眙入汴河,因此,來往于江南魚米之鄉(xiāng)與長安,、汴京之間都必經(jīng)盱眙,。在隋唐以來形成的逶迤千里的交通大動脈上,盱眙恰好扼東西咽喉,,據(jù)南北要沖,,是一個重要樞紐。在水運時代,,再大的官,、再大的名人也不能坐飛機(jī),要減少長途旅行的顛簸,,只能走這條水道,,這幫人經(jīng)常在汴淮交匯的盱眙落帆拋錨,漫游第一山,,弄出一些文人“雅事”來,。久而久之,山上群賢畢至,,盛況空前,。這山也就成了譽滿天下的文化名山。而題刻只是名士詩文的一小部分,。有意思的是,,北宋還制定了一個水上交通規(guī)則,也就是在山上發(fā)現(xiàn)的一塊北“儀制令”碑,,碑文為:賤辟貴,、少辟老、輕辟重,。南宋時宋金以淮為界,,這里成了邊城,丟了它則長江難保,,杭州危在旦夕,,確實是“天下重地”。陸游在《翠屏堂記》中指出:南宋朝廷委派重臣來這里任職,。在南山“異境”,,筑“杰屋”二十六間,以便往來官員休憩,,便是當(dāng)時的翠屏堂,。陸游稱,曾游歷了諸多名聞天下的邊郡勝跡,,但都不能與淮水南山相比,,并嘆曰:“我之文不足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