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景點
顧龍山公園1997年元月開始修復、建造,,將文物,、自然景觀有機結(jié)合,形成寶塔禪寺,、顧龍山寶塔,、呂祖殿、圓通庵,、御碑亭,、垂釣中心、垂釣池,、地震臺,、蓮花塘等十幾處景點。園內(nèi)大樹參天,,草坪成片,,曲經(jīng)通幽,鳥語花香,。是人們休閑,、娛樂的好地方。
寶塔寺
位于顧龍山東側(cè),,初名“漢壽亭侯祠”,,始建年代不詳,清康熙四十年(1701)重修,,坐西朝東,,寺房三進,依山而筑,,寺后有石階進入龍山塔,。
龍山塔
建于元代,重修于清康熙四十年,,此塔磚木結(jié)構(gòu),,樓閣式,,7層,高40米,,呈八角形,,自下而上形如尖錐,塔身隔一面有圓拱門,,上下層交錯。外壁各層有四廊腰檐,,塔內(nèi)室呈正方形,。第五層正中的樓梁上,豎一根高18.67米的塔心木,,依靠第六層樓梁和塔頂屋架固定位置,,突出塔頂8米,以承受整個塔剎,。幾經(jīng)兵燹,,迭遭破壞,尤其是日軍侵華時,,盜走塔剎銅寶瓶,,致使塔心木外端裸露,塔身毀損嚴重,。1987年金壇籍香港妙音精舍住持,、靈山精舍永遠董事長應成法師,捐資50萬港幣重修,。
圓通寺
位于顧龍山上,,舊名新興院。梁武帝大同間,,僧妙高創(chuàng)建,。明太祖東征時,常駐蹕于此,。正統(tǒng)十二年(1344),,賜名圓通庵,清乾隆年間重修,,咸豐十年(1860)毀,,光緒間重建。庵中一株百年銀杏樹,,挺拔旺盛,,兩座石龜猶存。
御碑亭
位于顧龍山頂,。元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東征,,駐蹕此山,,夜宿禪房,即興賦詞一首,,后有人將此詩勒石,,明正德十四年(1519)敕石造亭置護。碑文云:“太祖高皇帝御制:望東南,,隱隱神壇,。獨跨征車,信步登山,。煙寺迂迂,,云林郁郁,風竹珊珊,。一塵不染,,浮生九還??椭杏?,僧舍三間。他日偷聞,,花鳥娛情,,山水相看?!?950年,,突遭雷擊,亭毀碑存,,碑右角稍損,,碑文尚完好,現(xiàn)存塔寺內(nèi),。
觀龍橋
又名社橋,,位于小南門至顧龍山的公路與鎮(zhèn)廣路交界處附近,因明太祖經(jīng)此,,鄉(xiāng)人便改名為觀龍橋,,延綿至今。
歷史典故
有意思的是顧龍山還與明朝皇帝朱元璋有著一段巧緣,。元朝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帶領(lǐng)義軍東征攻集慶路時,在金壇地區(qū)同于高五郎作戰(zhàn),,曾駐營顧龍山一帶,,他對此處景物極為贊賞,即興填詞一首曰:“望西南隱隱神壇,,獨跨征車,,信步登山,,煙寺迂迂,云林郁郁,,風竹姍姍,,一塵不染,浮生九還,,客中有,,僧舍三間,他日偷閑,,花鳥娛情,,山水相看?!敝煸白隽嗣鞒_國皇帝后,此詞后來刻于石碑(碑高105公分,,寬59公分,,厚15.5公分),并特在山頂建“御碑亭”置碑于亭中,,為顧龍山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