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境
在如皋古城區(qū)內,,有內外兩條城河環(huán)繞,,人稱“雙環(huán)河”。如皋古城內外城河外圓內方,,形如古錢,,城市格局極為獨特。
內城河,,又名玉帶河,、市河,始建于隋代,,原為從運鹽河疏浚出的一條支流,,目前的內城河除北部己成平陸外,仍成半環(huán)形,。東起東水關,,至古玉蓮池,經泮池南閘橋至嚴家灣,,折而向北迄北水關,,總長2381米,最寬處在古玉蓮池和泮池,,最窄處在冒家橋至文德橋段,。
外城河,又名濠河,,為明代所開鑿修建,,河四面環(huán)城,北段與通揚,、如泰兩河同道,。
內外城河沿線有十幾處歷史文化景點,從數(shù)千年前的春秋遺址射雉亭,,到傳說美妙的明代高橋迎春橋,;從歷經千年風雨的隋定慧寺,到名人輩出的風水寶地宋集賢里;從冠甲江淮的道觀靈威觀,,到紀念宋賢臣、學者范仲淹的范公苑……歷史悠久,,故事雋永有趣,,名人軼事,文采風流,。游客既飽耳福,,又開眼界。內外城河上的29座橋梁,,形狀各異,,其中一些古橋還流傳著反映如皋人文風情或古城特色的歷史故事,可以使游客從一個側面了解如皋的風土人情和悠久的歷史文化,。 雙環(huán)河兩岸白石護欄蜿蜒若龍,,沿線樹木蔥郁、百花爭艷,?!八h(huán)城,城包水”的奇特風景觀成為古城如皋獨具魅力的風光帶,。
隋代建筑定慧寺,,山門北向,曲水環(huán)寺,,群樓抱殿,,為中華寺廟一絕;明代建筑文廟大成殿(如皋文廟)國內罕見的全楠木結構,;始建于明代的古典園林水繪園被譽為海內徽派園林孤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如皋公立簡易師范學堂(今如皋高等師范學校)是中國第一所公立師范,,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內有中國教師教育博物館。
景點
水繪園
水繪園,,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是我國徽派園林的孤本代表,是我國眾多的名園之中,,一處出類拔萃的佼佼者,,是江海平原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園以水為貴,、倒影為佳,,既秀且雅;而其以園言志,以園為憶,、并融詩,、文、琴,、棋,、書、畫,、博古,,曲藝等于一園的特色,又足以說明它原來是一座饒有書卷氣的“文人園”,。江南才子冒辟疆與秦淮佳麗董小婉棲隱過,,因此頗為出名。
定慧禪寺
國家AAA級旅游景區(qū)——如皋定慧禪寺初建于隋朝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是一座建筑風格獨特的山門北向的千年古剎,。 據(jù)唐代道宣和尚撰寫的《續(xù)高僧傳》記載,隋開皇十一年十一月,,晉王楊廣(即后來的隋煬帝)在揚州金城殿設千僧會,,佛教天臺宗實際開創(chuàng)者智顗大師應邀赴揚州授菩薩戒,途徑如皋,,發(fā)現(xiàn)如皋上空佛光四射,,認定這是一塊寶地,于是在此誅茅建廬,,當時取名“定惠寺”,,同時建七級寶塔一座。光緒末年,,定惠寺對河的東岳廟被拆建為師范學堂,,監(jiān)院根源怕寺院房屋被占用,通過內閣總理大臣,、慶親王奕劻求得慈禧太后御筆“慧映中華”匾額,,然慈禧太后之父名惠征,太后心覺有緣,,遂下令保全寺廟,,為避太后之父名諱,“定惠寺”更名為“定慧寺”,。
福成庵
福成庵,,原址坐落于如皋西南城腳,據(jù)考證,,始建于明嘉靖元年(1522年),。民國初年,有廟房近20間。當時,,如皋城的寺廟庵堂,,除日常佛事外,還設有齋堂和寮房,,接納四鄉(xiāng)進城納糧,、訴訟的農戶食宿,收費十分低廉,。如皋福成庵因地理位置相對偏僻,,平日香客和歇宿的農戶并不多,。住持為寶華和她的徒弟德山,。1927年6月上旬,中共江蘇省委在上海成立,,而如皋黨組織又最早和省委接上聯(lián)系,,因此被批準成立縣委。早在1926年,,中共如皋獨立支部書記陸景槐就常去福成庵一帶物色地下聯(lián)絡點,,他與福成庵的寶華住持相處很熟,寶華知道他是干革命工作的,,格外給以方便,,有時陸就住宿在福成庵。陸奉調南通后,,獨立支部選定福成庵為中共如皋縣委成立最可靠的地點,。1927年7月,蘇德馨,、徐芳德,、葉胥朝、王盈朝等人在福成庵的后東寮房內舉行了縣委成立儀式,,王盈朝被選為書記,。這是江海平原上的第一個中共縣級組織。
東大街歷史文化街區(qū)
東大街歷史文化街區(qū)位于古城的東北角,,內城河蜿蜒其中,,是如皋古城僅存的老街區(qū)?!皷|大街”始建于南宋,,經歷代營構,現(xiàn)在“東大街”具有清末民初的風貌特征,。在水運發(fā)達時期,,“東大街”是城內主要的商業(yè)街。老街巷里的居民是這座古城最好的讀者,在東大街看老人們聊天,,更能感受到古城如皋歷史和文化的深厚,。
靈威觀
靈威觀為如皋唯一幸存的道觀,與句容茅山道院,、蘇州玄妙觀并列為江蘇省三大道觀,。歷經隋唐、宋元,、明清,、民國,代有修葺,,幾度興衰,。相傳,武當山玉公,、信公,、靜公三位道長,于隋朝前來如創(chuàng)立,。初名祖師觀,。
文昌閣
文昌閣是供奉文昌帝君的樓閣,文昌原為星官名,,又名“文曲星”,、“文星”,被人神化為主宰功名,、祿位的神,,向為讀書人所崇祀。此樓閣初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為東皋勝景之一,。當?shù)氐轿牟w游玩敬香的游客和香客極多。而且,,此地還是文人雅士聚集之所,。每逢春暖花開、秋高氣爽時節(jié),,尤其是九九重陽節(jié),,文人墨客登高聯(lián)會,寫詩作賦,、唱和其間,,留下不少千古古華章佳句。不幸的是,,和國內許多古代歷史建筑一樣,,如皋文昌閣于上世紀1938年毀于日本侵略者燒殺搶掠的無情戰(zhàn)火,。2003年,如皋市委市政府復建文昌閣,。重建的“文昌閣”處于如皋內城河畔,,城中的顯要位置。
范公苑
范公苑由范仲淹三十世裔孫,、香港新亞洲文化基金會主席,、景范教育基金會創(chuàng)辦人、中國和平統(tǒng)一促進會榮譽理事范止安出資興建,,占地五點四畝,,為古典園林式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