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秦王嬴政于公元前223年在此筑高臺、置郵亭,,漢建縣,,歷史就莊重地把這土地正式命名為高郵,全國兩千多個縣市中把自己的名
字與郵傳聯(lián)系在一起的唯其高郵,。高郵是國內(nèi)唯一因郵建城,、因郵而名的城市。高郵市擁有全國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為完好的古代驛站—盂城驛,、從此高郵因“郵”而生,因“郵”而興,,一支“郵”字歌,,從古唱到今。
古盂城驛是高郵“一軸一帶五區(qū)”旅游規(guī)劃的重要節(jié)點,,金字招牌,。
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孟城驛是全國保存最為完整的古驛站之一,高郵市政府于2013年4月18日投入9500萬元對毗鄰大運河高郵段的孟城驛實施擴容,,新建秦郵公館,、客棧等建筑設(shè)施6600多平方米,,并對附近居民的生活區(qū)進行整治,一來為2013年10月18日該市舉辦第六屆中國郵文化節(jié)新推“郵文化”名片,,二來為大運河高郵段申遺打造古色景區(qū),。
十大節(jié)點
1、館驛巷牌坊:盂城驛景區(qū)東入口標志建筑,,與巷道肌理融會貫通,,與節(jié)點景觀渾然一體。牌坊下,,13處“驛”字鑲嵌路間,,移步可見。墨綠色既表現(xiàn)驛之特質(zhì),,又蘊含郵驛之活力,。
2、驛印流年:古代驛站傳遞中,,驛印封泥,,是權(quán)力和憑證的信物。高郵亭,、迎華驛,、高郵驛、秦郵驛,、盂城驛,、秦郵公館,不同時期的驛站名稱,,生動演繹高郵郵驛的歷史,。
3、文天祥廣場:文天祥,,江西吉州人,,南宋忠烈大臣,右丞相,、文學家,、民族英雄。德祐二年,,出使議和被扣,,于京口(鎮(zhèn)江)逃脫,,至高郵,,一路驚心,與高郵結(jié)下終身難舍之緣,,作《高郵懷舊》,、《發(fā)高沙》,、《發(fā)高郵》等名詩,廣為傳誦,。
4,、南海子河:明隆慶六年,高郵知州范惟恭開挖從外濠至丁家灣洞的支河,,將南關(guān)壩,、馬飲塘與外濠水系溝通,始有南海子河,。
5,、馬飲塘:明洪武元年規(guī)定,六十里或八十里置一驛,,沖要驛站設(shè)馬五十匹至八十匹不等,。據(jù)載,盂城驛鼎盛時期有馬六十五匹,,驛站東南有一天然水域,,既可運糧行船、泊船,,又可供馬飲水吃草,,民間俗稱馬飲塘。
6,、柳蔭禪林:位于鹽塘巷52號,,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建,現(xiàn)存山門殿及大殿,。拱形門上嵌有當時所立“柳蔭禪林”石額,。
7、柳泉草屋:蒲松齡(1640—1715年),,字留仙,,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清代杰出文學家,。康熙十年,,應(yīng)孫蕙之邀來郵擔任盂城驛驛幕,,期間常在此與民聊掌故、敘家常,。著有《高郵驛站》呈文及多首反映高郵的詩篇,。
8、同昌糧行:館驛巷周邊因西靠大運河,東臨馬飲塘,,漕運發(fā)達,。益泰源糧行、永順源糧行,、振隆糧行,、詹家巷鹽行等商賈云集。位于鹽塘巷32號的同昌糧行,,始建清末,,為陳義興所設(shè),典型的私人糧行,,系高郵的老字號,。
9、風雨墻:一段風雨墻,,百年見滄桑,。從這面留有苔蘚的墻上,可以觸摸清末,、民國,、文革及改革開放的磚塊,古樸而厚重,。
10,、接官廳:《高郵州志》載,“皇華廳在南門外盂城驛前,,臨運河堤有屋三間,,為迎餞賓客之地?!被嗜A廳,,俗稱接官廳,為高郵州官迎候,、宴請水路過往官員的
廳堂,。
主要景點
大門
廳前懸掛“驛”字燈籠一對,門上方懸掛由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朱學范題寫的“古盂城驛”橫匾,,大門左側(cè)的綠字白字“郵驛博物館”豎牌為國家郵電部副部長劉平源題寫,。
大門西側(cè)的獅子盤繡球石鼓造型古樸,形象生動,,似乎向唱出古代驛站今又重光,,迎接各方游客前來參觀。兩廳后車廂房為存放迎送器具的轎房,,兩廂房為通信,,運轎工具的驛具房,。
皇華廳
皇華廳又稱正廳,為五開間明代建筑,,其功能為傳室政令的場所,,驛站管理中心,。
中三間屏門止方懸掛“皇華廳”匾額,,下方為“明、高郵州城圖”,,兩側(cè)懸掛“消息通靈會心不遠,,置郵傳令盛德留行”的聯(lián)。正廳主要陳列驛,、馬,、船統(tǒng)計表,值班表,,分工職責表,,《郵驛律》等,廳中為官是接待場面,,東房為簽房,,學辦理公文之處,兩房為驛站人員構(gòu)成雕塑,,形象栩栩如生,。整個廳堂形象地再現(xiàn)了盂城驛當年的生活原貌,游可充分領(lǐng)略到郵驛文化的豐富內(nèi)涵,。后在廂房為《乾隆皇帝視高郵》的微編景觀,,西廂房為明清小說《醒世姻》盂城驛審廚夫的繳信景觀。
駐節(jié)堂
駐節(jié)堂又稱后廳,,整個建筑的梁柱為明代驛站遺存,,是盂城驛的精華所在,雕刻圖案精改剔透,,寓意去,。本堂為四方賓客接待的地方。屏門上方懸掛“駐節(jié)堂”匾額,,兩側(cè)懸掛中三間為接待官員的晚宴場面,,造型生動。東西房為古色古香的寢房,。后院為驛卒舍和庫房廚房等地,。
鼓樓
鼓樓為十字脊重兩層的古建筑,是驛站值更守夜,,站崗望,,傳鼓報的制高點,,亦是今天盂城驛的形象標志物。
頂層下懸掛由該建筑設(shè)計者,、東南大學教授潘谷西先生題寫的“鼓樓”匾額,,二層懸掛著國家外交部副部長邑人姜恩柱題寫的“飛”,中國明史學會執(zhí)行會長劉重日先生題寫的“置郵傳命”等匾額,。底層墻面嵌有《捐款紀念碑》《重修盂城驛記》,。
治樓梯到明代那驛道急促的鼓聲,再望四方,,萬千景象盡收眼底,。兩覽河湖,漁帆點點,,應(yīng)塔聳立,;在觀平疇,禾稼蔥蔥,,綠野無邊,;南看通衢,車輪濃濃,,晝夜不息,;北堂皇古城,高樓處處,,日新月異,,真令人心曠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