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樂寺是一座享譽中外的千年古剎,,也是津門十景之一。寺廟始建于公元636年,,公元984年重建,乾隆十八年(1753年)擴建,。獨樂寺山門和觀音閣為遼代建筑,,其它都是明、清所建,。全寺建筑分為東,、中、西三部分,;東部,、西部分別為僧房和行宮,中部是寺廟的主要建筑物,,白山門,、觀音閣、東西配殿等組成,,山門與大殿之間,,用迥廊相連結(jié),。
獨樂寺山門是中國現(xiàn)存較早的廡殿頂山門,山門面闊三間,,進深兩間,,中間做穿堂,正脊兩端的鴟吻,,造型生動古樸為,,遼代原物。山門前兩稍間是兩尊遼代彩色泥塑金剛力士像,,俗稱“哼”“哈”二將,,后兩稍間是清代繪制的“四大天王”彩色壁畫。山門梁柱粗壯,,斗拱雄碩,,“升起”和“側(cè)腳”明顯。據(jù)說山門的牌匾乃嚴(yán)嵩所題,。
主體建筑觀音閣是一座三層木結(jié)構(gòu)的樓閣,,閣高23米,因為第二層是暗室,,且上無檐與第三層分隔,,所以在外觀上像是兩層建筑。中間腰檐和平坐欄桿環(huán)繞,,上為單檐歇山項,。觀音閣內(nèi)中央的須彌座上,聳立著一尊高16米的泥塑觀音菩薩站像,,菩薩頭部直抵三層的樓頂,。因其頭上塑有十個小觀音頭像,故又稱之為“十一面觀音”,,菩薩面容豐潤,、慈祥,兩肩下垂,,軀干微微前傾,,儀態(tài)端莊,似動非動,。觀音塑像兩側(cè)各有一尊脅侍菩薩塑像,,塑像是遼代的原塑,雖制作於遼代,,但其藝術(shù)風(fēng)格類似盛唐時期的作品,,是中國現(xiàn)存的較大的泥塑佛像之一。
獨樂寺壁畫主要是指山門和觀音閣內(nèi)的壁畫,山門東西兩側(cè)墻壁上繪制有四大天王形象,,觀音閣四周墻壁上繪制有佛像,、羅漢和供養(yǎng)人等形象。
韋馱亭位于觀音閣北面,,高約5米,,寬約4米,是一座明代修建的攢尖頂八角亭,,亭內(nèi)韋馱像高約3米,,威猛莊嚴(yán),甲胄鮮明,,持降魔桿,。韋馱原為古印度婆羅門教天部神,在佛涅盤時,,捷疾鬼盜取佛牙一雙,,韋馱急追取回,后來便成為佛教中的護衛(wèi)天神,。亭內(nèi)韋馱像,,身著盔甲,表情肅穆,,雙手合十,,懷抱金剛杵。據(jù)說韋馱的不同姿勢對于行腳僧而言有著不同的意義,,只要看見寺內(nèi)的韋馱像雙手合掌,,表示寺廟里歡迎,路過和尚盡可大搖大擺進去,,白吃白?。灰俏砧浦舻?,表示寺廟不歡迎掛單和尚,。
報恩院始建于明,清乾隆年間重建,,四合院式建筑,長約9米,,寬5米,,為明、清兩代僧人重要的禮佛場所,。咸豐八年(公元1859年)仲秋,,咸豐皇帝駕臨獨樂寺,應(yīng)本寺方丈之請,為四合院題寫“報恩院”,?!皥蠖鳌倍衷诖擞卸雍x:自乾隆十八年后,獨樂寺被辟為皇家禁地,,該寺方丈皆為御封,,報答皇恩,此為一義,,二者:佛弟子懷恩四海,,“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四重恩,,即:佛恩、父母恩,、眾生恩,、國土恩。
乾隆御筆碑刻,,共28塊,,詩文107篇,是乾隆皇帝臨摹王羲之,、顏真卿,、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趙孟頫,、董其昌,、文征明、唐寅等名人書法,,行草楷不同,、大小字不等,或粗獷蒼勁,,或圓潤秀麗,,不僅是乾隆皇帝的書法真跡,而且是歷代書法大家作品的匯集,,彌足珍貴,。碑文又分御筆臨和御筆兩種,御筆臨有《艇子新浮水》(臨文征明),、《朝辭白帝》(臨趙孟頫),、《朱闌畫柱》(臨蘇東坡)等,筆法和神韻均堪稱一絕。御筆有《敖不可長》,、《金剛四句》,、《大學(xué)圣經(jīng)》、《秋興八首》等,,或蒼勁挺秀,、或行云流水。很多作品反映了乾隆皇帝受佛,、道,、儒思想影響所持的中和、平常的修身之道,。碑刻現(xiàn)鑲嵌于行宮回廊內(nèi),。
1.薊縣531路“獨樂寺”站下,向東步行200米到達,。
2.薊縣旅游專線11路“古街西口”站下,,沿長城大道向南步行100米到武定街,再向東步行100米到達,。
3.薊縣533路“薊縣鼓樓”站下,,沿漁陽北路向南步行150米到武定街,再向西步行350米到達,。
1.北京四惠長途汽車站坐去薊縣的長途汽車,,首班車6:30,末班車19:00,。走高速的車每隔1小時有一班,,車程1小時30分鐘,票價40元;不走高速的車每隔20分鐘有一班,,車程2小時30分鐘,,票價30元。
2.天津河北客運站(建昌道39號)坐去薊縣的長途汽車,。走高速的車首班車7:10,,末班車18:30,中間每隔30分鐘有一班,,車程1小時30分鐘,,票價52元;不走高速的車首班車6:30,末班車18:30,,中間每隔15分鐘有一班,,車程3小時,票價30元,。
關(guān)于獨樂寺寺名的由來有三種說法。其一,因觀音塑像內(nèi)部支架是一棵參天而立的大杜梨樹,,以“杜梨”的諧音而取名,;其二,佛家清心寡欲,,恪守戒律,,獨以普度眾生為樂,故名獨樂寺,;其三,,獨樂寺為安祿山起兵叛唐誓師之地。獨樂之名,,亦安祿山所命,,蓋安祿山思獨樂而不與民同樂,,故而命名,。而后一種說法流傳為廣泛,。
泥塑金身
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高麗,,路過漁陽(現(xiàn)薊縣),。因糧草接濟不上,,陷入困境,。李世民心中煩悶,,無意中來到一座寺廟,,只見廟內(nèi)香煙繚繞,,銅鑄神像。李世民心中一動,,便雙膝跪倒,,向神像禱告:“李世民率兵東征,路過此地,,糧草不濟,,欲借神明貴體一用,待李世民班師之日,,當(dāng)以十倍金身奉還,。”祈禱完畢,,叩了三個頭,,隨后命人搬倒神像,化成銅水,,鑄造錢幣,。以此解救了燃眉之急。
東征還朝之后,,此事卻沒人提起,。倒不是李世民故意賴帳,,而是實有難處。當(dāng)初因是急于借用銅像,,并沒細加考慮,,便許諾以十倍金身奉還,如今細細一想,,諾大一個金像,,恐怕用光金庫也不夠。唐太宗正為此事憂慮得寢食不安,,忽接大臣魏征的奏折,,打開一看,原來正是催促皇帝還愿的,。言語很是不恭,,明明是在責(zé)難,上寫“昔萬歲東征,,糧草困窘,,曾于漁陽借一銅像,以籌糧草,,并許諾神明,,一旦班師,即以十倍泥塑金身奉還,。今圣上回鑾過載,,未踐前言,故敢奏聞,。臣聞為人主者,,上不可失信于天,下不可失信于民,?!崩钍烂裥睦镉胁。氯苏f,,一見魏征又來揭他的短,,不由心內(nèi)火起,他耐著性兒看看奏折,,忽然發(fā)現(xiàn)“十倍泥塑金身”,,不禁喜上眉梢,拍案稱快,。魏征所加“泥塑”字,,可真正解決了難題。于是李世民馬上發(fā)下詔書,,營建獨樂寺,,重塑觀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