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會仙山景區(qū),自唐代始即為游覽勝地,,歷史悠久,,風光秀美。山上石峰聳峙,,狀若雄獅,,登山極目,市區(qū)景物盡收眼底,,宜州八景之首的“會仙遠眺”即指此處,。明崇禎十一年(1638)徐霞客入境旅游考察,踏勘白龍洞,、龍隱洞等37處山洞與江河,,歷時30天,對境內景觀贊美不絕。登會仙山(北山)雪花洞俯瞰城區(qū)時,,寫下“俯瞰旁矚,,心目俱動。忽幽風度隙,,蘭氣襲人,,奚啻兩翅欲飛,更覺通體換骨矣,?!?/p>
白龍洞因洞中有鱗甲宛然的石龍而得名,位于會仙山南面山腰,。分上下兩洞,,上大下小,小洞有草書“白龍洞”題額,,大洞有楷書“云深”巨錈,。崖峰聳立,高接云天,,老樹枯藤遮覆崖,。洞內,洞道平坦,,盤曲數(shù)里,,鐘乳石形象萬千,絢麗燦爛,。大洞巖口,,立石像一尊,身長9尺,,左手捧著圓珠,,右手食指上指,,堅毅自如,,道貌岸然,這是唐末僧人陸禹臣像,。他得仙術,,居大巖里。民間傳說,,白龍洞與相隔十里外的南山寺龍隱洞相通,。南山寺中有和尚數(shù)十名,為尋仙求道,,燃燭穿洞而來,,不料行至中途,蠟盡燈滅,遇蟒墜崖,,僅剩陸禹一人,。他臨危不懼,毅然咬破食指,,燃血照明,,終于歷盡艱險,摸出白龍洞,,因全身鮮血燃點殆盡,,遂立升天,化作石人于此留跡,。
位于會仙山山腰,,巖呈螺旋狀,分上下兩層,,上寬下窄,,巖石多呈紅褐色??箲?zhàn)時期曾做銀行金庫,,今石門尤存。內有歷代殘碑多塊,,均具史料價值,。
位于會仙山西側山腰,因洞壁有潔白晶瑩的鐘乳石,,銀光閃閃,,如雪花飛灑而得名。巖內有明御史張恒“天柱吟”及道觀“太清仙境”等石刻,。鐘乳成形多姿多彩,,“達摩面壁”像尤其著名。其旁滴水成池,,清澈如鏡,,觸齒生寒。洞深處有一小徑,,循156級臺階直通山頂,。
巖寬數(shù)十丈,幽曲深邃,。巖口四面高峻下斜,,密樹擁垂,古藤虬結,。壁上刻有一米見方的“仙”字,。崖北有棋枰石,,相傳曾有仙人在此對弈。此外還有北帝廟,、彌羅天,、南天門及竹簽上巖等景。
在北山之峭壁上,。民國7年(1918)版《宜山縣志》乃唐代崔,、莫二仙煉丹處。巖上有丹爐,,石壁被丹火熏成金碧色,,光彩燦爛。灶后為仙姑之寢室,,有石床,,床上有若二仙躺臥之痕跡,頭,、臂,、股歷歷在目,且入石寸許,。巖距地數(shù)十丈,,陡峭異常。巖下為流丹閣舊址,,濃蔭蔽目,。今塑有彌勒佛像。
在白龍洞西山腰上,,石壁如削,,下有一大洞,明代建有庵堂,,有尼姑住持,。可俯瞰全城,。每當薄暮清晨,,山腰洞口常有白云繚繞,故名白云庵,。
在北山山腰,,后巖上有一窟,,僅可容一人蹲坐,,徐霞客曾蹲此窟。巖下有一坪,,傳說石達開曾在此閱兵,,遂稱點將臺,。1984年改建一新,三面欄桿鐵鏈圍繞,,中有花圃,。
在烈士陵園之西,方圓數(shù)十畝,,黑石林立,,如虎如獅,皆成物像,。有層峰峽谷,,景色奇幻。小溪中流,,翠夾峰池塘錯落,。
位于北山南麓。北宋著名詩人黃庭堅(號山谷10451105)因受當朝權臣誣陷于崇寧三年(1104)被謫羈宜州,,后在宜州小南樓病逝,。宋嘉定八年(1215年)在龍溪旁建山谷祠以為紀念。歷代修繕,,規(guī)模日宏,。原祠于70年代被折毀,1985年宜山縣多方集資,,將山谷祠遷入白龍公園,,山谷自畫像碑錈于祠中壁上。祠內陳列30多幅字畫,,反映了山谷先生羈留宜州期間的生活史實,。祠后有山谷先生的衣冠墓。自開放以來,,游人不絕,。
宜州11路、宜州9路白龍公園站,,宜州10路,、宜州11路、宜州13路,、宜州14路,、宜州15路、宜州16路,、宜州1路,、宜州4路、宜州601路,、宜州9路玻鋼路口站,。
汕昆高速→金宜大道→馮京路→龍江路→霞客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