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井溝風景區(qū)雄奇的山峰,、幽奧的峽谷,、等水體景觀融為一體、相印成趣,,具有很高的旅游觀光價值,。區(qū)內植被、峰,、崖,、峽、洞,、潭,、瀑自然景觀,堪稱皖西碧玉,。尚待開發(fā)的“黃巢尖”景區(qū),蜿蜒連綿的峻山險峰中“議事廳”,、“打鼓尖”,、“上馬石”無處不流傳著農民領袖黃巢傳奇故事,。“萬畝竹?!本皡^(qū)濃郁漫霧,,其中唐朝古剎“西峰寺”經歷幾朝歷史磨化,仍散發(fā)著獨特的佛教文化,,為后人賜福求安,。“通天河”景區(qū),,峽谷映水,、峭壁指天,此處探險,、獵奇,,讓人心跳。龍井溝的景色美不勝收,,更是一個讓人覺得心曠神怡的好地方,。
六根石雕柱子,這六根柱子可意義非凡,,關系著六安的由來,。六安稱六,“六”古意為“陸”,,即為水邊的高地,。上古四圣之一的皋陶封地即為六。漢武帝封劉慶為六安王,,取六地平安之意,,故又叫六安。當然這六根柱子,,也相關“六六大順”之意,,所以說這六根柱子意義深遠,但我們讀“六安”兩字時可地讀“l(fā)u安”,,不要讀成“l(fā)iu安”,,由于在龍井溝這個地方有兩個古代帝王在此活動過,一是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一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所以前面的兩根柱子都雕著龍,其意為一溝潛二龍,。后面的四根柱子分別雕著梅蘭竹菊這些深受百姓喜愛的花卉——俗稱龍中“四君子”,,也象征著老百姓對品德高尚的人的一種禮贊。這邊的石門像就是龍井溝的大門了,,門上的“龍井溝”三個字為著名美術家,、油畫《毛主席去安源》的作者劉春華老師所書,。
剛剛在清清竹海中走過,無邊的清涼還氤氳在心頭,,可一個轉身,,便覺得冰火兩重天。你們看,,這滿坡的映山紅正噴火蒸霞,,正瘋狂地燃燒呢!春天是龍井溝最美的季節(jié),,每當春風漸起,,滿山遍野的山花競相開放,姹紫嫣紅,,美不勝收,。就像生命的春天!看著這滿坡烈火噴油般的紅色,,讓我們感受到了青春的激情,、心跳的律動和生命的華麗!
一組石頭,,或坐,、或臥、或立,、或躺多么像一群石佛,,正在傾聽這潺潺流水之聲!中國古人認為禪無處不在,,一群大佛相邀而聚,,溪邊而坐,靜聽流水,,默不作聲,,或若有所悟,或參化天機,,興盡便拱手而散,,一切皆在不言中,這又是一種何等的境界,,實在讓我們這些凡夫俗子頓生向佛,、向善之心!
腳下其水聲潺潺,,則似一位多情的少女,,把不盡的柔情慢慢訴說。那流水聲聲則向人們訴說著純真的似水柔情,。龍井溝中水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清澈,,清得讓你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毫不費力地數清水底的石子,,掬一口水放在嘴里,清涼而甘甜,,絕對的“大自然味道”!時而有小魚出沒,,歡悅追逐,,讓你感嘆小精靈的機敏和靈動。
“山嶂青松含晚翠,,激流清湍亂石間”,,你們看:這片怪石,突兀嶙峋,、玲瓏有致,,潺潺溪流,縈繞其間,。水流從高處落下,,潔白的瀑流擊在棱角突兀的巖石上,濺起串串晶瑩的珍珠生出陣陣水霧,,綺麗多姿,,猶如云蒸霧繞,隨風輕拂,,飄飄灑灑,,給人以無限聯想。
由于龍井溝的石頭多,,每當春夏多水季節(jié),,從山頂懸崖上直瀉而下的溪水,落在巨石上,,就會濺起陣陣浪花,,山風吹來,化為云煙,,隨風飄散,,狀如行云,不禁詩人想起蘇軾的名句“亂石崩云,,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來,此稱石群為“亂石卷雪”是恰當不過了。
四壁如刀劈斧削,,上面圓潤,,多么像古人使用的印章,可這么大,,大約只有帝王才能使用吧,!當年黃巢建立大齊國時使用的御印就是這個形狀,。這御印的造型上圓下方,古人有天圓地方之說,,皇帝的御印可是皇權的象征,,此造型也為一統天下之意。
既然御印為皇帝的象征,,那么皇帝的身邊可離不開大臣,。你們看右邊的這塊石條,多么像古時大臣們上朝時手里托著的笏啊,,“笏”為古時大臣上朝時拿著的狹長形手板,,多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這石笏仿佛被一只大手拿著,,向御印傾斜,表示對皇權的恭敬,、朝拜,。
說龍井溝是深山碧玉,這一點也不假,,龍井溝雖然不太長,,只有2500米,但就像是人工精心雕琢的一般,,其溝的走勢,,迂回曲折,逶迤蛇行,,緣溝而上,,移步換景,步步生春,,或曲竹隱映,、或遮天蔽日、或豁然開朗,、或峰回路轉,、或山重水復、或柳暗花明佳木蘢蔥,,奇花灼灼,,清溪瀉雪,巨石穿云,,幅幅王維畫,、篇篇摩詰詩,這石壁真是天然的詩屏啊!“浮云參野色,斜谷走溪聲”,,實為天公營造的“品秀”勝景,。
大自然的靈氣真是無處不在,大自然的造化真是巧奪天工,。這株爬山虎的根蜿蜒曲折,,一根根根須緊緊地抓在光滑的石頭上扶搖而上,如龍似蛇,,活靈活現,,妙不可言。我想:就是偉大的雕刻家,、偉大的畫家也無法雕刻、描繪出如此富有生機靈動的生命,,大自然真是太絕妙,、太神奇了!可以這樣說,,這塊附龍石是整個龍井溝的膽,,是其靈魂的呈現!中國古人繪畫講究師造化,、得心源,,看來真正妙絕的繪畫還是來自于自然的啟示,無怪古人曾悲涼地感嘆:人無功,,全憑造化,!
此處山勢險峻,但由于綠樹翠竹的點綴而更顯秀麗,,嘩嘩的流水聲向人們宣布瀑布才是這里的精靈所在,,有山有樹有水,這峽谷才顯現出她真正的卓而不凡,。這是龍井瀑,,下面是龍涎潭。這大大小小的石頭是當年黃巢率領士兵在龍涎潭洗征衣鎧甲后晾曬的地方,,所以在這里又叫曬甲灘,。
這是一座鐵索晃橋,這樣的橋一共有兩座,,這是第一座,,此橋遠離水面,走在上面悠悠忽忽,,晃晃蕩蕩,,真是一步三晃,大有搖搖欲墜、跌落深水之虞,?!八螛蛴皹蛳聵颍章渖筋^山外山”,,真是妙趣無窮,。
龍井溝的怪石隱藏著說不盡的風韻,或壯烈叱咤,、或仙風道骨,,但皆有情有義。無邊的竹林,,蕭蕭瑟瑟,,隨風吟唱,皆堪詩入畫,。走在龍井溝里,,想起米芾拜石、板橋畫竹這些文人雅事,,不禁清風入懷,、喜不自禁,塵世的俗事,、心中的塊壘頓時化為浮云,,心中滿溢著自然的清芬,游人醉也,!
走到這里,,大約走到了龍井溝的一半,古人云:是龍還要云托著,,所以這里建臺就叫托龍臺,。托龍臺的建筑,真是恰到好處,,既可以在此休憩,,又可站在臺上仰觀俯視、近覽遠眺,,醒目愜意,,提升性靈。云氣舒卷,,風煙浩蕩,,皆歸于懷抱?!笆瑤r前雨,,泉香樹梢風。江山無限景,都在一望中”,。一切眾景都歸于茫然太清,。天地之大,品類之盛,,似乎都由此臺生發(fā)而出,,人立于臺上,感受天地的風煙之變,,又融于這風煙之變中,,仿佛一切風煙由此臺而出,由我心中而出,,使人頓生吞吐大荒,、與萬物同化的境界。
站在托龍臺上向下看,,只見溪水淙淙,,猶如小龍湫。對面巖石有幾道深深的刻痕,,整體狀如龍爪。大家可要看仔細了,。
從托云臺向西看,,只見藏龍山雄壯巍峨,古樹參天,,氣勢恢宏,,蔚為壯觀。大別山豐富的植被,,使之四季景色皆如圖畫,,就是同一季節(jié),不同的樹木花卉,,也顏色各異,。春夏秋冬,幻變無窮,,吸引著你隨時都想來看上一眼,。藏龍山顯眼的要數那半山腰上的兩塊圓石了,多么像一雙龍眼,,炯炯有神,!古人繪畫有畫龍點睛的故事,這一雙龍眼給這魅力的藏龍山增添了無限的魅力,!
這一眼泉,,真是太可愛了,傳說黃巢和朱元璋都在這里洗過腳呢,我們就稱它為“龍濯泉”吧,。大家不妨也在這洗一次,,這可比城里洗腳屋里的水干凈多了,簡直就是用礦泉水洗腳了,。何況,,還能沾染仙氣,洗了腳,,一定會足下生輝,、平步青云的!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常常出乎人們的意料,,不知是經歷了多少個地質年代的變化,,也不知是有什么神奇力量的作用,此處巖壁竟天然形成一個酷似龍頭的圖案,,從壁下向上望去,,可見一龍張嘴開心而笑,和顏大悅,,神態(tài)安詳,,給人們一種與世無爭的寬宏。再往左右擴展開來看,,又變成了一尊含笑的石佛,,不只是佛化成了龍,還是龍修成了佛,。在這里,,我們只能心存敬畏,祈求保佑平安了,。
此處四周嶂巒疊翠,,山勢險要,蒼松翠柏,,濃蔭布地,,加以溪流淙淙,清音悅耳,,風景十分誘人,。因常有云霧彌漫縈繞,人行橋上如在天際,,故而得名,。流水奔騰而下,濺珠迸沫,,生云化霧,,尤其夏秋多雨季節(jié),,更為壯觀。人走在搖動的晃橋上,,真如在云霧中行在,,恍惚已是神仙。
龍井溝最大特色就是自然與和諧共生,,樹下生石,,石上長樹,相親相愛,,血脈相連,。你們看這么大一片石頭林、石板地,,上面卻長滿了各種樹木,。這里,一方面讓我們感受到石頭寬廣的胸懷,,并非鐵石心腸,;另一方面,也讓我們看到了大別山樹木這種扎根貧瘠無怨無悔的品德和穿山鑿石志在凌云的精神,。
站在抱云亭上,,只見峽谷中怪石嶙峋,潺潺流水腳下而過,,峽中植物景觀,、地質景觀、水體景觀,,盡收眼底;藍天,、白云,、鳥語花香,皆在懷中,。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閑著便是主人,;一花一石,,實為心存,領者自有佳趣,。與梅同瘦,、與竹同清、與柳同眠,、與桃李同笑,,居然花里神仙,;與鶯同聲、與燕同語,、與鶴同唳,,與鸚鵡同言,如此花中知己,。登臨亭中,,風生衣袖,腳底出云,,人間萬事皆為恍惚,;把酒臨風,不知誰是神仙,,豈不快哉,!
由六安市區(qū)上312國道往葉集方向約15公里處到分路口鎮(zhèn),由分路口鎮(zhèn)到獨山鎮(zhèn)約30公里,。
乘出租車或公交車到六安客運西站,,由西站乘666路農村公交車直達龍井溝風景區(qū)。
說起龍井溝的來歷,,還有一段既有史實依據,,又帶著濃厚傳奇色彩的故事,這故事與明太祖朱元璋有關,。元至正四年,,濠州大旱,瘟疫流行,,朱元璋的父母和3個哥哥都染瘟疫死去,,他沒有辦法只好到圓覺寺出家。不久,,老方丈圓寂,,眾僧又排擠他,他便離開圓覺寺云游四方,,曾經長期流浪在霍邱臨水,、霍山城關及裕安獨山這一帶。在六安黃大街乞討時,,聽到了當年黃巢的故事——話說黃巢進軍六安屯軍時,城里官吏蔑黃巢殺人八百萬,,在劫難逃,。
百姓便便紛紛逃走只有一個老人沒有逃。黃巢微服潛進六安,,看到街道上空無一人,,只在一家店鋪里有一個守門的老者,,黃巢就上前問起原因,老人便如實回答,,黃巢就從懷里掏出一面小黃旗交給老人,,并說:“你把這面黃旗插在門頭,保證你一家安全無事,?!焙髞恚先吮愀嬖V四周鄰居,,鄰居們也紛紛效仿,,制插小黃旗于自家門頭。結果,,整個一條街都插滿了小黃旗,。黃巢領兵入城,果然絲豪無犯,,原來他只殺的是貪官污吏,。這條街就被稱為“黃旗大街”,叫久了,,“旗”字省掉了,,就成了如今的“黃大街”。朱元璋心中羨慕黃巢,,便奔獨山黃巢尖而來,,以憑吊黃巢遺跡。此時正值夏天,,進入山中,,朱元璋又饑又渴了幾口,只覺甘醇清洌,,勝過玉露瓊漿,,頓覺全身有了力氣,便爬了起來,,繼續(xù)前行。
此泉越冒越時旺,,泉眼越來越大,,山中人便在此挖了口大井。后來,,朱元璋當了皇帝,,派人尋根問源,找當年救命之水,,便把此井命名為“龍井”,。龍井常年流淌不斷,,便在這山里流出了一條溝來,潤澤了山中萬物,。這溝就是現在的龍井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