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說旌德古道,準確地說應該是古驛道,。古驛道就是從前的國道,。專為傳達命令、遞送軍情及官府文書,、朝廷官員過往和運送物資而設,,驛道不比羊腸小道,路面盡量求寬,、平,、直而堅實。早在唐時旌德就有驛道了,,想來這是置縣的一項基礎建設吧,。據(jù)考,,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提升江東提刑時,,便是從江西入徽州,,途經(jīng)旌績和旌涇驛道到宣州的。
古時驛道廣設郵傳驛站,,專管驛事,,也為郵遞人員歇力、接力及往來官員休息之所,。明清時,,一般十里設一鋪,縣設總鋪,,配置一定數(shù)量的傳車和馬匹,,有管理驛鋪的驛使和驛卒。旌德驛鋪始于宋代,,終于清末民初,。旌德驛道均為石板路面,路寬約一米五至兩米,,車轎騾馬相讓無礙,。為方便獨輪車行,路中央大都直鋪石條,,兩側嵌以石塊或卵石,,平整堅實,雨止路干,。有水或低洼處均砌有橫,、直排水溝,保持常年干爽無積水,,暢行無阻,。旌德古道以縣城為中心,通往四鄰的主要有旌涇(縣),、旌績(溪),、旌寧(國)、旌太(平)以及穿越縣境的徽州府通往寧國府(宣州)的徽寧驛道五條,。
古時筑路,、建橋,經(jīng)費多為私人捐募,。如康熙五十七年(1718)山洪沖毀石壁古道,,嘉慶十年(1805)朱旺村朱氏捐銀5100兩重修南灣至藁口一段。楊桃?guī)X古道,據(jù)績溪縣志記載為明代旺川曹世科獨資修建,,民國30年(1941)績溪上莊胡適夫人江冬秀回旌德江村省親時,,捐銀洋1000元重修,。有人除捐銀修路外,,還捐田作為養(yǎng)路經(jīng)費。如乾隆四十六年(1782),,喬亭劉孝元邀集鄉(xiāng)紳捐資修筑春嶺古道,,并置田十余畝生息,為養(yǎng)路之資,??谷諔?zhàn)爭期間日軍占領青陽時,縣政府派工兵挖斷旌太驛道,,以阻止敵騎入侵,。抗戰(zhàn)勝利后,,南元呂賢澄,、呂炳坤兄弟于民國35年募捐修復此路,并重建金竹圲劉家橋,。民國29年11月10日,,旌、績兩縣在古道基礎上,,動工合修三溪至績溪手車道,,全長50公里。旌德至績溪縣揚溪古道,,自鑿成以來,,一直是重要的縣際古道??兿?、歙縣缺糧農民常年百十成群,不遠百里,,來旌挑糧,,絡繹不絕,直到1954年南雄公路績旌段通車時方止,。旌德至太平驛道,,清時榔村湯氏曾在霍家橋頭夜設路燈,為商賈行人照明,,可見當時交通盛況,。
旌歙古道位于安徽省旌德縣白地鎮(zhèn)、黃山區(qū)譚家橋鎮(zhèn)交界處。古道從旌德縣白地鎮(zhèn)高甲村過天星洞經(jīng)箬嶺關到歙縣許村茅舍約15公里,。
驛道和古道,,一般選線合理,路線穩(wěn)定,。只有旌,、涇古道三溪南灣石壁山一段,原高懸山腰,,險窄難行,,又因地扼宣、徽咽喉,,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宋方臘起義軍曾在此與官兵激戰(zhàn)。明嘉靖十三年(1534),,寧國府通判署旌德縣事李默,,命比丘僧化緣募捐,鳩工開山鑿石,,沿溪筑路,,始成通衢。通往寧國上坦的古道,,宋,、元、明三代均在烏嶺設置巡檢司,。箬嶺古道地跨旌德,、太平、歙縣,、績溪四縣,,軍事和交通位置極其重要。相傳東箬嶺古道為隋末所開,。
門票:免費
交通:旌德火車站—旌德汽車站—白地鎮(zhèn)
徒步路線:高甲村開始,,經(jīng)五里亭、旺子洞,、天星洞(東箬嶺),,至箬嶺關轉到西文村嶺腳二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