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布局
旌德文廟總占地面積4700平方米,,文廟主體建筑大成殿,,始改稱大成殿。高約18米,,三間三進,。該殿飛檐重閣,紅墻青瓦,,朱漆梁柱,。東西兩側(cè)各九廡五齋、戟門及兩側(cè)的名宦祠和鄉(xiāng)賢祠,、泮池,、泮橋等,總體為長方形四合院,,院內(nèi)占地南北62.24米,,東西31.57米。院外占地南北19.1米,東西31.57米,,總面積達2567.9平方米,。
主要建筑
大成殿
文廟主體建筑大成殿,長寬均17米,,占地289平方米,。基高3.33米,,殿高18.66米,,屋面為滾龍亮背,上下兩層,,各有4條垂脊,,正脊中嵌火焰寶珠;正脊兩端及垂脊角均嵌有魚尾走龍,,抬梁式木結(jié)構(gòu),。殿周用石柱,上覆磁瓦,,窗牖雕刻精致,,檐牙高啄,氣勢宏偉,。大成殿計有門樓,、戟門及名宦祠、鄉(xiāng)賢祠等40多間,。
大成坊
大成殿門口為大成坊,,進坊為半月形伴池,亦名躍龍池,,池上建有石拱橋,,稱泮橋,亦名狀元橋,。伴池東有禮門,,西有義路。池后建筑,,中為戟門,,左為鄉(xiāng)賢祠,右為名宦祠; 再進去中間為丹墀,,供朝拜,,兩側(cè)有東廡、西廡,,為先圣,、先儒配祭牌位陳列的地方。大成殿的兩旁,還有東,、西齋房,。
文昌塔
文昌塔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乾隆十一年竣工,。塔為五層八面樓閣式磚塔,,高約30米,塔基呈正八邊形,,邊長2.7米,,底層高5.2米。西面有拱形石門,,筑有20級石階至第二層,,第二層以上各層原設(shè)有木樓、木梯,。石階和木樓,、木梯民國期間焚毀,塔身仍完好無損,。
陳列館
旌德文廟文化藝術(shù)的集萃地,。文廟內(nèi)供奉有孔子、孔子之子孔鯉,、之孫孔伋塑像三代塑像,,兩側(cè)排列其弟子塑像,,殿內(nèi)四根木柱通頂,,表通天之意。文廟內(nèi)設(shè)“旌德歷史文物陳列館”,、“周而復作品陳列館”,,陳列了旌德籍著名作家、書法家周而復先生捐獻的4000多件文獻資料,。
文物遺存
彩繪
大成殿殿內(nèi)藻井兩層彩繪,,內(nèi)容為鳳、雞,、鶴,、龍、象,、鹿,、麒麟及牡丹花卉等,并有八仙容顏,,最醒目的則是文曲之星,。縱觀大小百幅彩圖,畫面栩栩如生,,寓意明顯,,無非是寄望于旌德子孫文星高照。
石烏龜
石烏龜用麻石雕刻而成,,一只長115厘米,、寬75厘米、高55厘米,,另一只長90厘米,、寬67厘米、高38厘米,。雖有水泥砂漿裹在上面,,但背面龜鱗和四肢清晰可見。兩只石烏龜?shù)凝敱稠敳慷艰徲幸粋€凹槽,。是用來鑲嵌石碑或石柱的,。遺憾的是這對石烏龜?shù)念^部在動亂的年代都被人毀掉了。
文物價值
旌德文廟,、文昌塔是旌德縣城現(xiàn)存的古代建筑群,,是旌陽鎮(zhèn)的標志性建筑,清一色的徽派外形儲存了大量的哲學,、美學,、宗教、民俗文化信息,,是展示旌德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的載體,在建筑形式,、空間組合,、法式技術(shù)等方面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旌德文廟內(nèi)設(shè)有“周而復作品陳列館”,,陳列了旌德籍作家,、書法家周而復先生捐獻的4000多件文獻資料,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
保護措施
制定方案
2014年5月,,旌德縣為文廟的保護工作制定四項保護措施。
一,、編制旌德文廟保護規(guī)劃,。
二、將文廟戟門前的原公安大樓拆除,,讓出正門,,并正在編制旌德文廟環(huán)境整治方案,,對環(huán)境進行整治。
三,、將原電線線路全部進行更換,,安裝視頻監(jiān)控及安防報警系統(tǒng),做好防火防盜工作,。
四,、做好文廟的展示利用,發(fā)揮文物的作用,。
文廟保護
1989年,,旌德文廟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旌德文廟被國務院公布列為第七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月,旌德文廟被評為宣城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乘車路線
旌德火車站,、旌德汽車站乘出租起步價均可到達旌德文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