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2月,獲得學士學位,,同年,,憑借論文《論英詩人卜郎寧吟之樂觀主義》獲卜郎寧獎。
1919年,,出版論著《中國哲學史大綱》,,同年,,接辦《每周評論》雜志,發(fā)表論文《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主張改良主義,挑起問題與主義論戰(zhàn),。
1920年2月,,白話詩集《嘗試集》出版,7月27日,,完成論著《〈水滸傳〉考證》,,這是他第一篇重要的小說考證。
1921年,,文集《胡適文存》由亞東圖書館出版,。
1928年,論著《白話文學史》由新月書店出版,。
1929年,,在《新月》雜志上發(fā)表政論文《人權與約法》,標志人權運動的開始,。
1930年,,與羅隆基、梁實秋三人有關人權問題的文章結集為論著《人權論集》,。
1933年,,自傳《四十自述》出版。
1934年,,發(fā)表論文《信心與反省》《再論信心與反省》《三論信心與反省》,,主張中華民族信心要站在反省的唯一基礎之上。
1953年1月17日,,辭去教職,,專心著述。
1959年,,完成雜文《容忍與自由》,。
1962年2月14日,心臟病猝發(fā)去世,。
《中國哲學史大綱》《嘗試集》《〈水滸傳〉考證》《胡適文存》《白話文學史》《人權與約法》《人權論集》《四十自述》《容忍與自由》等,。
胡適在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的文學革命中堪稱開路的先鋒,,作出了重大的貢獻,,被譽為“中國文化革命之父”。在詩歌方面,從第一本白話詩集《嘗試集》開始,,胡適在詩歌的語言,、形式、詩體,、風格等方面展開了自己的白話詩嘗試,。這是一場聲勢影響深遠、與前代“詩界革命”有著本質區(qū)別的詩歌革新,。正是以胡適這些“溝通新舊兩個藝術時代橋梁”的前“五四”白話詩為標志,,中國詩歌結束了其幾千年來在古典形態(tài)里的發(fā)展變化,初步確立了中國詩歌新的藝術形態(tài),,轉換了中國詩歌古典與現(xiàn)代的題型,,開始了一個偉大的“新詩紀元”。經過幾十年的演進,,漢語抒情詩的本文結構形態(tài)發(fā)生了整體銳變,。戲劇方面,胡適不僅與羅家倫合譯了易卜生的《娜拉》,,而且自己創(chuàng)作了戲劇《終身大事》,。胡適的戲劇翻譯和創(chuàng)作是不可分割的,翻譯使胡適吸取了外國戲劇的養(yǎng)分并創(chuàng)造出中國第一部現(xiàn)代意義上的話劇
胡適的詩歌屬于中國現(xiàn)代詩的開山之作,,保留了現(xiàn)代詩草創(chuàng)時的模樣和特點,。關于詩歌的內涵,在《文學改良芻議》中,,胡適提出,,寫文章不無病呻吟的觀點,將矛頭指向了那些傷春悲秋,、睹物傷情的詩歌,,認為這些詩文處處是陳言濫調,這說明了胡適對那些代代相傳且毫無新意,、矯揉造作且無病呻吟的某些傳統(tǒng)詩歌頗為不滿,,這也是被胡適所擯棄的。同時,,胡適也嘗試著以此為突破口,,摒棄那些陳舊的意象,為詩歌的革新帶來新氣象,。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他擺脫了陳陳相因的物象套語,而且詩歌的語言風格也符合其所倡導的“平白易讀”,,用樸實無華的白描功夫塑造平實質樸的意境,。在意象上,,胡適開始根植于思想,、制度,、精神、技術等抽象層面,,使得創(chuàng)造出的意象不再具象,,而是抽象意象;同時,,胡適開始注重意象的描寫對思想,、語言、結構和聲律的影響,,因此,,胡適在傳統(tǒng)意象上所寄寓的思想感情不同于既往的內容。
1914年,,憑借論文《論英詩人卜郎寧吟之樂觀主義》獲得卜郎寧獎,。
文學家梁實秋:胡先生,和其他的偉大人物一樣,,平易近人,。“溫而厲”是最好的形容,。我從未見過他大發(fā)雷霆或盛氣凌人,。他對待年輕、屬下,、仆人,,永遠是一副笑容可掬的樣子。就是在遭到挫折侮辱的時候,,他也不失其常,。“其心休休然,,其如有容,。
歷史學家,漢學家余英時:對于這樣一個啟蒙式的人物,,既不能用中國傳統(tǒng)經師的標準去衡量他,,也不能用西方近代專業(yè)哲學家的水平去測度他。他在西方哲學和哲學史兩方面都具有基本訓練則是不可否認的,。這一點訓練終于使他在中國哲學史領域中成為開一代風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