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景點
客家牌坊
客家文化城有城門牌坊、路門牌坊各一,??图椅幕浅情T牌坊,又稱三和坊,,為六柱五間三層的結構,。“三和”即太和,、中和,、保和,寓意天地人和諧。它寬29米,、高14.9米,,“客家文化城”城名由中國書協(xié)主席沈鵬題寫。城門刻字全部為陰刻,,上涂金粉,,反襯整個牌坊的灰色色調,顯得莊嚴,、厚重,。 三和坊石柱上共鐫刻著六副對聯(lián),全部為名家手筆,,內容反映追念先氏,、緬懷祖德、傳承客家薪火,、再創(chuàng)客家輝煌的深刻內涵,。文化城內共有名家撰、題的石刻,、木刻對聯(lián)近四十副,,是文化城的一大亮點,大家可盡情鑒賞,。請看這三副對聯(lián):“高映諸天,,峰山聳翠,貢水推波,,家鄉(xiāng)無處不詩畫,;先民遺盛德,后世青藍,,儒林藻彩,,人杰逢時逾晉唐?!边@副對聯(lián)是中國楹聯(lián)學會常務理事成立撰寫,、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趙永全書寫的,,上聯(lián)是說客家贛縣區(qū)如詩如畫般壯美,,氣勢雄偉的文化城就建在著這片土地上的風景秀麗之處,對望青翠的群山,,近臨滔滔東來的貢水,;下聯(lián)是說客家先民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客家文化,打造了內涵豐富的客家精神,,世世代代的客家人承前啟后,,人才輩出,如今時逢盛世,客家更是人文蔚起,,興旺發(fā)達,。“徙千里而溯三江為后代安身,,昔日偶成萍水聚,;拓六荒能育四寶,令先民駐足,,此山應有鷓鴣啼,。”這副是中國楹聯(lián)學會副秘書長劉慶華撰寫,、中國書法協(xié)會理事,、河南省書協(xié)主席李剛回書寫的,說的是,,當年中原漢人南遷,,溯贛江而上,,在贛縣區(qū)這塊美麗富饒之地繁衍生息,,爾后又沿章貢二江向外發(fā)展,。“公元前置縣含鷺村古韻湖島新風光耀祖地史冊,;新世紀圍城展章貢波瀾楊仙靈性鑄融客家豐碑,。”這副是胡國鋌撰寫,、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權希軍書寫的,,意思是說,,贛縣區(qū)歷史悠久,,客家文化底蘊深厚,,在這片熱土上建設這座文化城,,是功在千秋的偉業(yè)。
牌坊的大門兩旁有一對麟麟,。麟麟與龍一樣,,是傳說中的神獸,,象征著威武莊嚴,,寄予了近邪吉祥的寓意,。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牌坊是兩邊低中間高的,這其中有一定的含義:牌坊層層向上,,蘊含著客家人積極向上,、客家興旺發(fā)達的良好祈愿,。路門牌坊的設計與三和坊風格一致,正面城名由全國人大常委,、香港著名實業(yè)家,、客家鄉(xiāng)賢曾憲梓題寫,,背面城名由原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劉復之題寫,。牌坊的4根柱子上都刻有反映濃厚客家文化內涵的楹聯(lián)。
太極廣場
太極廣場面積6900平方米,,是集會、舉辦大型活動和市民休閑娛樂的理想場所,。地面由不同顏色的花崗巖砌成太極圖案,,體現(xiàn)的是“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和生存理念,。
太極圖由三部分構成,。一是圓,,二是圓中的黑白兩部分,,三是黑白兩部分之間的白、黑點,。因代表“太極”,,即宇宙形成之前的狀態(tài)?!疤珮O生兩儀”,,兩儀即是陰陽,在太極圖中用黑,、白兩個近似魚形兩部分代表,。陽魚在上,表示陽氣在上,,陰魚在下,表示陰氣在下,。在“魚頭”部分,黑色之中有白點,,白色之中有黑點,,表示“陰中存陽”、“陽中存陰”,,陽陰“互存”“互根”“互生”,。
八卦是由四象的太陰、少陰,、太陽,、少陽演化而形成的八個符號。天,、地、水、火,、風、雷,、山,、澤是為乾坤坎離震兌八卦的基本象征物。據說,原始社會杰出人物伏氏經過對宇宙天體、地理形態(tài)、氣象物候以及人體和各種生物生命現(xiàn)象的認真研究,,終于創(chuàng)出了八卦,,這也就是人們能從簡單的八卦圖形內發(fā)掘出有關社會,、自然、人倫,、生物等的緣故了。
南遷柱
客家先民南遷柱位于氣文化城南面,、太極廣場左邊,是五根石雕藝術柱,。分別記述了客家歷史上的五次大規(guī)模南遷經歷,。建筑主色調為青灰色,,顯得凝重。每根柱子用簡潔,、抽象的圖案,,通過浮雕、沉雕,、淺雕等方式簡煉地將五次南遷背景,、意義、特征藝術性地體現(xiàn)出來,。圖文都將相關的時代,、遷徙線路和遷至地域、歷史事件,、歷史名人考慮進去,。柱基座刻銘文,內容為敘述客家南遷歷史的四言詩體,。
客家民系是在客家先氏的遷徙運動中形成的,。客家先民第一次大遷徙:西晉永康元年引發(fā)了“八王之亂”,,繼而又爆發(fā)了人民反晉王朝的斗爭,,這時北方的匈奴、鮮卑,、羯、氏,、羌等少數民族趁虛而入,,使中原陷入“五胡亂華”的動蕩局面。西晉王朝滅亡后,,中原,、成了胡人天下,不堪奴役的漢人大舉南遷,,這股南遷潮流持續(xù)170多年,,遷移人口達一、二百萬之眾,。在柱子上刻有一個醒目的“晉”字,表明遷徙的朝代,,“衣冠南渡”表明該次遷的主體是衣冠士族,、官宦大戶,他們經南陽,,進入襄樊,,沿漢水入長江遷向湖北、安徽,、江蘇一帶,朝東則到鄱陽湖,,或順贛江進入贛南山區(qū),,這在柱上都有相關關鍵詞體現(xiàn)。柱子上主要是墾殖圖,,表征客家先民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客家先民第二次大遷徙:我們可以看到柱子上刻有“唐”,、“安史”、“黃”和“贛閩粵”等字,,簡潔的文字敘述的是唐朝自“安史之亂”后,國勢由盛而衰,,出現(xiàn)藩鎮(zhèn)割據的局面,。不久,爆發(fā)了先后由王仙芝,、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戰(zhàn)亂所及,唯有贛南,、閩西南和廣東東北堪稱“樂土”,,于是客家先民由江州溯贛江而上,來到今天的贛南,、粵東,、閩西三角地帶定居。這次南遷,,延續(xù)到唐后的五代時期,,歷時90余年。圖案有“行軍”,、“馬踏征程”和生產生活圖案,,與內容相配合。客家先氏第三次大遷徙即客家氏系形成中的大遷徙:拉上的“靖康”“宋”,、“開封”,、“元”等文字,敘述的是北宋都城開封,,于公元1127年被金兵攻占后,,宋高宗南渡,在臨安(今杭州)建立南宋王朝,。隨高宗渡江南遷的臣民達百萬之眾,。元人入侵中原后,強占氏田,,推行奴隸制,。處于黃河流域的漢族人民,為躲避戰(zhàn)亂又一次渡江南遷,。隨后由于元兵向南進逼,,贛閩粵交界處,成為宋,、元雙方攻守的戰(zhàn)場,。文天祥起兵抗元,率義軍進抵梅州,,客家兒女紛紛從軍,,轉戰(zhàn)于閩粵各地,早先遷入此地的客家人,,為尋求安寧的環(huán)境,,又繼續(xù)南遷。圖案有放牧圖,、勞作圖等,,都是跟文字互相補充的。第四次客家大遷徙:柱上的“滿飛”“清”,、“蜀”等文字敘述的是客家第四次遷徙原因有二,,一是受滿族入主中原的影響。二是客家人口膨脹,,贛閩粵邊區(qū)的客家人,,乃思向外發(fā)展。適逢清政府于康熙年間發(fā)起“移湖廣,、填四川”的移民運動,。于是,由中原移居兩湖兩廣的漢氏,,又大量入川,。圖案包括“工業(yè)生產圈”,、“男耕女織圖”等,說明客家在這個時期已有了長足的發(fā)展,。第五根柱子記述的是第五次客家大遷徙:清朝咸豐,、同治年間,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以客家人為基本隊伍,,輾轉征戰(zhàn)十余年。在此期間,,粵中地區(qū)發(fā)生了持續(xù)12年的土客械斗,。動亂使得客家人開始了又一次的大遷徙,分別遷到海南,、廣西,,甚至飄洋過海到海外去謀生。這些內容從柱的文字和圖案都反映出來了,,客家“根在中原”,,“裔播四海”,,是一個生命非常旺盛的民系,。
柱子由低到高排列,寓意著客家人每一次遷徙,,都使自身得到進一步繁榮,。不斷遷徙,不斷發(fā)展,,不斷進步,,客家人永遠追求和平幸福。與客家南遷柱共筑風景的是中間的一座塔——濟和塔,。“濟和”二字意為客家人和哀共濟,,同謀發(fā)展,。柱與塔的構架明顯有些眾主捧月的態(tài)勢——五根南遷拄呈弧形拱衛(wèi)著濟和塔。細細一追究,,卻原來這里面包蘊著一層深意:歷盡滄桑的客家人,,認為有今天的興旺發(fā)達,除人力因素外,,還緣于有神明在暗中庇護,。為了表現(xiàn)對神明的敬畏,故以濟和塔來彰顯,。
客家宗祠
客家宗祠是客家文化城的主體建筑,,祠名由原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葉選平題寫,。我們看到,它座北朝南,,整個建筑借鑒了客家的“九井十八廳”設計理念,,采用的是典型的客家宗祠的外觀形象,整個建筑風格及布局顯得古樸,、氣派,、莊重,整個宗祠占地3996平方米,。
在客家宗祠的大門兩旁各有兩個小門,,從左到右分別刻有“經文”、“緯武”,、“入孝”“出弟”字樣,,代表的是客家人文武雙全,表現(xiàn)了客家人敬祖睦鄰,、崇文尚武的傳統(tǒng)和經國濟世的才略,。大門口兩旁有一對抱鼓石,抱鼓石具有修飾,、支撐門柱和辟邪鎮(zhèn)宅的作用,。“蔚和平景象,,振國是風聲,,發(fā)揚章貢英靈崆峒秀氣;恢家族規(guī)模,,建民治基礎,,光大楚丘宏業(yè)閥閱宗功?!贝寺?lián)系孫中山先生于民國九年為夏府戚氏聚順堂再建時贈聯(lián),,原刻于聚順堂中廳的上柱正面。夏府的戚坦天對辛亥革命作出過巨大貢獻,,在重修該祠時,,孫文欣然贈聯(lián)。
客家宗祠分為前庭,、中堂,、后殿三個部分。照壁上一個大大的“?!弊?,它書畫合一,意境深遠,,原題寫在在千年客家古村——白鷺古民宅照壁上,,人稱“客家第一?!薄<毧催@個“?!弊?,它的一部分筆畫己演變?yōu)檎钩岬尿稹⑸钋榈幕仡^鹿,、駕著祥云的仙鶴,。蝙者,福也,;鹿者,,祿也;鶴者,,壽也,。福、祿,、壽齊全,,“三星”高照是為“福”,。為什么最后這個“田”字卻工工整整呢,?客家人傳統(tǒng)的觀念里,田乃福之源,,有不變的田才有恒久的福,;再則,鹿(祿)望田,,田即百姓,,百姓為本,為官若忘本,,則福去,。這個“福”字表達了客家人千年來對“?!钡睦斫夂妥非?,也祝每一個走進宗祠的人“福祿綿長,鶴壽同春”,!
前庭是客家名人展和客家花燈展。展廳四周墻體懸掛名人畫像以及相關文字介紹,,展示歷史上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等各個領域的客家名人100名,。客家人在遷徙,、繁衍,、文明、進步的千余年履程中,,勵精圖治,,奮發(fā)圖強,涌現(xiàn)出了一代代名人賢士,。他們是客家文化最精粹的內容,,是數千萬客家人的楷模,是數百代客家精神得以昭展,、光大的領袖人物,,他們的成長史、功名史,,像一面面招展的旗幟,,鮮艷奪目,鼓舞后學,,影響當世,,名垂千古。
贛南客家民間藝術豐富多彩,,尤其是贛縣區(qū)客家藝術花燈,,更是享譽海內外,其燈彩集剪紙,、紙雕,、彩繪、填繡,、擠粉等眾多民間藝術于一體,,造型奇特,制作細膩,,裝飾精巧,,堪稱“江南一絕”??图一?,作為一種民間藝術,最早是由中原地區(qū)傳承而來,,當時是客家先民節(jié)日喜慶的一種形式,。其源流可以追溯到漢代,皇宮和一些達官貴人,正月十五晚上便在自家門口掛幾盞宮燈,,借以炫耀門楣,。后來民間有錢之人也競相仿效,。唐宋時,花燈藝術已有相當造詣,。唐代詩人崔液作詩:“神燈佛火百輪張,,刻象圖形七寶裝,影里如開金口說,,空中似放玉毫光,。”贛縣區(qū)花燈秉承了中原燈彩藝術之精華,。同時,,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經過歷代老藝人的實踐創(chuàng)作,,使花燈這一古老的客家民間藝術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贛縣區(qū)客家花燈可分為:宮燈式、花瓶式,、樓閣式,、牌樓式、花籃式,、古亭式,、牌坊式、象征式,、花,,船式、鼓燈式,、禽式,、獸式、蟲式,、魚式,、花草、樹木,、珠式,、球式、香包式,、吊牌式,、器皿式、龍燈式,、走馬式,、提龍式、架花式等數十個品種。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過去的燭燈己一去不復返,如今的花燈多用電燈取光,,既方便美觀,,又安全可靠。贛縣區(qū)民間藝人劉盛涵被稱為“花燈王”,,他與花燈結下了半個世紀的情緣,,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他“民間工藝美術家”的稱號。在藝術創(chuàng)作上,,他把現(xiàn)代的高科技與古老的花燈藝術融為一體,。在2000年創(chuàng)作的百米巨龍,更是讓客家花燈藝術登峰造極,,轟動整個江南,。
從客家宗祠大門沿中軸線到宗祠的中堂,共有11副對聯(lián),。這些對聯(lián)是從眾多的征集作品中由國家級文化名家精心挑選出來的,,無不取客家文化精粹,展示客家創(chuàng)業(yè)歷史,,彰顯客家精神,。并延請地方知名墨客和國家級書法大師書寫,這些大師們的墨寶用筆或遒勁,,或圓潤,,或柔美,異彩紛呈,,讓人在領略到對聯(lián)藝術的同時,,也感受到書法之美。
前殿是一個客家建筑特有的“天井”設計,,屋檐四水歸堂,,意思是“聚財”。贛南民間的天井很有講究,,上納天光,,下接地氣,集蓄風,、采光,、排水、調節(jié)冬夏氣溫,、營造家庭山水多種作用,。一般天井地下暗溝直通自家田土,所謂“肥水不留外人田”。
天井之后是中堂,,中堂是族譜展廳,,在展廳兩邊的封閉式玻璃柜里陳列的就是族譜。我國的族譜,,作為記載民族世系的志書,,源遠流長。因家有國史,,省縣有地方志,,家族有族譜,三者縱橫交錯構建完整的中國歷史學大廈,,缺一不可,。它不僅是一個宗族的歷史,又是世界史,、國家史,、民族史以及地方志、社會學,、歷史學,、經濟學、人口學,、民俗學,、教育學等不可缺少的基礎資料或參考資料。這里的每一本族譜都非常珍貴,。在展廳的兩邊我們還各放置了一臺觸摸式電腦,,內存有我們客家宗祠已有族譜上記載的詳細資料。如果游客在族譜柜中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姓氏族譜,,可以在電腦上觸摸查詢,,了解一下自己的家庭歷史。
中后殿之間回廊的墻上,,按逆時針方向嵌有159塊姓氏源流牌,,以新百家姓順序展示客家百姓源流、分布和發(fā)展情況,。中華民族的姓氏有五六千年的悠久歷史,,從古到今,中華民族使用的姓氏到底有多少,,尚無權威統(tǒng)計,,然而,姓氏的演變,,實際上就是多民族交融團結的歷史過程,,它從一個側面揭示了一條真理,那就是:華夏一體,百姓一家,。
中堂和后殿之間的天井里放置著一個碩大的香爐,,青煙裊裊,為客家人提供了一個親情濃郁的祭祖場所,,客家人在這里可以寄托久存心中的那份綿綿不盡的情懷,。
后殿是祭祖大殿,名“謁祖堂”,。大家請看,在建筑屋身的最上部分,,可以看到幾層用零碎小塊木料拼合成的構件,,它們均勻的分布在梁枋上,支挑著伸出的屋檐,,這種構件稱為斗拱,。斗拱用在屋檐下可以使屋頂的出檐加大,用在梁枋兩端下面,,則可以減輕梁材的跨度,,加大梁枋的承受力,是我國古代工匠一項了不起的創(chuàng)造,。后來斗拱主要成了一種裝飾,,在明、清有關建筑法規(guī)中,,甚至出現(xiàn)了哪一級用房上才允許用斗拱的規(guī)定,,斗拱已經成了等級高低的一種標志了。
謁祖堂中堂供奉的是炎黃帝的座像,,它高3.6米,,用實心椴木雕刻,外飾純金金鉑,;在炎黃帝座像兩邊設的是神臺,,供奉了160個姓的祖牌,全部都是用椴木雕刻而成的,,我們看到,,每個祖牌都制作得非常精致,頂似寶蓋,、加底座,,四面邊框以鏤空雕龍裝飾。為了便于尋牌祭祖,,設置了電鈕,,只要按一下電鈕,相應祖牌前的蠟燭就會亮起來,游客就可以開始祭拜自己的祖先。在神臺設有留言簿和功德箱,,各位游客可以在留言簿上寫上您的感受,,在功德箱里放進您的心意。
濟和塔
濟和塔位于客家宗祠右側有塔,,塔分為九層,,塔與四周的花草石椅構成一景,甚美,。在“濟和塔”一側,,有序的排列著一排石柱,石柱上刻著浮雕,,石柱底座上刻字,,介紹各個時期客家先民南遷之勝況。
客家藝術長廊
藝術長廊總長100米,,廊名由中國文聯(lián)副主席高運甲題寫,。它借用客家古代風雨橋風格,古樸雅致,,外觀獨特,。
藝術長廊中央有一堵藝術壁。對外的一面是客家詩墻——歷代名賢詠贛南詩文薈萃,,集千古風雅于一廊,,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另一面則為以長卷形式反映傳統(tǒng)客家百姓生產,、生活場景,、情態(tài)的客家民俗百態(tài)圖,藝術地再現(xiàn)了客家人農事,、生誕,、成長、求學,、婚嫁,、仕宦等情景。
藝術長廊下有一口噴水孔塘,,名天泉池,,出自明代哲學家王陽明(守仁)在天泉橋向其弟子錢德洪和王畿所作說教的典故。王陽明晚年時,,其弟子將他的道德修養(yǎng)學說概括為四句教:“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錢德洪和王畿在理解這四句教時產生了分歧,。嘉靖六年(1527),,王陽明奉命去廣西鎮(zhèn)壓農民起義,錢,、王二人為其送行時便請教了這一問題,。王陽明解釋說,他的教法本來有兩種,,“四無說”是為上根人從本體上立教,,使人一悟本體即是功夫,但上根人不易得,,若輕易用此教法,,難免會養(yǎng)成虛寂之氣;“四有說”是為中根以下者從功夫上立教的,,上天這種人有習心在,,所以要求他們在意念上實踐一番為善去惡的功夫。他認為,,物有陰陽,事有善惡人要“以仁為本”,,去物欲之蔽,,不可以“盡性”、“知命”,、“窮理”,、達到“與物渾然一體”的境界。
客家博物館
博物館占地1935平方米,,建筑面積1116平方米,,直徑39米。館名由中國文聯(lián)副主席高運甲題寫,。博物館借用了客家建筑藝術的瑰寶——圍屋(其中的圓圓)的外觀特征,。客家圍屋有圓圓,、方圍和圍龍屋三種形式,。客家是南遷過來的民系,,經常受到野獸的侵襲和當地土著欺辱,因此把房屋設計成圍屋樣式,,一個圍屋居住的一般是一個家族或一個姓氏。有外敵入侵就團結對外,。圍屋的外墻很堅固,,而且設置了雕樓、炮眼,、槍眼,,想攻進去,,那是非常困難的,最巧妙的是門上的機關,,如果敵人用火攻,,放火燒門,機關里會有水流出來把火撲滅?,F(xiàn)在的墻體是青磚混凝土結構,,而原始建筑是用米漿、細沙混和礫石砌墻,,目的為確保墻體的堅固,。相傳為了預防敵人長期圍攻時斷糧,在圍屋的內墻還用糯米,、紅糖,、蛋清、蕃薯粉來粉刷,,如國圍內斷糧還可以把墻壁剝下來吃,。
客家博物館沿墻設有上下兩層走馬廊,為展廳,,正北面設有古戲臺,。一樓展覽區(qū)內處處懸掛花燈,渲染出強烈的客家文化與喜慶氛圈,,平時用于舉辦各類主題展覽,。世客會期間,這里是個人收藏精品辰,,古幣,、古籍、古玩,、古董,、古字畫以及其他文物等等,琳瑯滿目的富有濃郁贛南客家色彩的收藏品在這里大展風采,。
“不大點地方可家可國可天下,,這幾個角色能文能武能圣賢”。這是唐朝詩人李群玉撰寫的楹聯(lián),,如今鐫刻在仿古戲臺的舞臺兩側,,頗有些復古的韻味。在這里可以欣賞到極具地方特色的采茶戲和東河戲,。
二樓展覽以“客家搖籃”為主題,,展出客家生產生活用具、服飾,、教育,、民間工藝,、飲食、客家古建筑,、名勝風光等實物,、模型、圖片,、文字材料,,全方位地展示客家人的昨天的輝煌歷史與今天的繼往開來。同時,,館內還配置了錄像放映設備,,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停下腳步欣賞原汁原味的客家風情風貌,。
楊公祠
客家文化城對面的有一座山叫楊仙嶺,,因風水大師楊筠松(救貧)而得名。傳說,,五代盧光稠稱霸虔城的時候,,楊救貧幫助盧光稠筑城,特意去海邊搬山運石,,回來的路上用仙術把山石變成黑豬驅趕,,一路上,卻總有跟不上隊,、被凡人識破的“豬”掉落人間,楊仙嶺就是楊公故意遺留下的山石,。楊救貧曾在山上筑廬隱居,、著書立說、授徒傳藝,,山上原有楊仙廟,,現(xiàn)在還有遺址。建立楊公祠就是為了紀念楊仙,,客家文化城選址在楊仙嶺下,,也是考慮到對面的楊仙嶺這一要素的。
相傳將風水術帶入客家地區(qū)的主要是楊筠松,。楊筠松又叫楊救貧,,屬唐末避亂南遷的客家先氏。他在堪輿學理論上力主巒頭形勢為上,,強調困地制宜,、因龍擇穴,著有《撼龍經》,、《疑龍經》,、《疑龍十問》等,,都收入了《文淵閣四庫全書》。他由長安來到贛南以后,,就在楊仙嶺隱居下來,,在為當地氏眾堪定陰陽宅址,為人排憂解難,,遍閱贛南的名山大川的同時,,授徒傳藝,使原來長期禁錮于皇宮密室的堪輿學廣傳氏詞,。他繼承和發(fā)展了風水術中的形法理論,,創(chuàng)立了“江西形勢派”,即“贛南派”,。后來,,堪輿學廣為傳播,世代相傳,,風水觀念則作為一種文化積淀深深浸透于客家人心靈中,,楊救貧也因此成了風水術士共同尊奉的祖師。其后輩弟子又將民間風水帶回宮廷,,十三陵即為其后代傳人廖均卿所設計,。
客家人從中原背井離鄉(xiāng)而來,在贛南這塊秀麗的土地上扎根,,然后裔播四海,。他們希望永久平安,不再受戰(zhàn)火牽連,,不再有災難降臨,,于是企求生活居所與自然和諧,世代昌盛,,人才輩出,。這一人文化的建筑理念,決定了客家人格外地重視風水,。在客家地區(qū)許多山水,、村落間,這種風水意識體現(xiàn)得自然天成,,總可以在這個祠堂前發(fā)現(xiàn)一口聚風蓄水的池塘,,在那個豪宅前找到一塊遮風擋雨的照壁,或是在某個正對巷口的墻壁上看幾一枚“泰山石敢當”的鑲字碑石,!這都體現(xiàn)了客家人重視“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
楊公祠總占地1144平方米,建筑面積639平方米,,高9.6米,,建筑外觀體現(xiàn)古建筑精細,、唯美風格?!皸罟簟迸曝翌}字,,黃底黑字,是中國易經學會副會長楊農生的手跡,。祠前柱子和門上的對聯(lián)高度概括了楊公的功德,。
祠內是木雕的楊公座像。正堂上楊公長須飄胸,,威武莊嚴,,目光炯炯,觀天測地,,輾轉乾坤,,整座雕像栩栩如生,在雕像的基座上刻著楊筠松的生平事跡,。
在楊公雕像后墻上,,鑲嵌著一個超大型的羅盤,直徑300厘米,,可謂世界之最,。在羅盤的左右邊墻上掛著反映楊公生平事跡的四幅木雕版畫,分別是“虔城立說”,、“授徒傳藝”,、“救貧行善”、“風水行世” ,。祠外陳列著歷代風水大師畫像,、生平事跡、成就,、風水建筑模型、風水理論書籍,、風水實踐的演繹方法和工具,。
客家風情街
在客家文化城的東面、北面,、西面的是風情街,,風情街半圍合文化城,其馬頭墻的造型象龍背一樣,,猶如一條龍圍護著文化城,。風情街總占地12525平方米,長835米,,進深15米,,建筑面積約30000平方米,,總投資1100萬元。風情街共有300多間店面,,全部為仿古建筑,,灰磚青瓦,雕花格窗,,廊檐下燈籠高掛,,酒旗飄飄,體現(xiàn)濃郁的古街市風情,,洋溢著客家的祥瑞氣氛,。這里集中了客家特有的美食、服飾,、風物土產,、旅游紀念品等。游人步入其中,,就知步入客家風土人情的故園,,可以隨意與俏麗的客家妹閑聊對話,購買客家土特產品,,品嘗客家美味,,體味客家風情。說到吃,,贛南客家的是最有講究了,,有名的客家特色菜有:贛江小炒魚、客家宴席必不可少的“荷包炸”,、毛澤東命名的“四星望月”等,;小吃有黃粘、魚條,、燈盞糕等等,;還有醇醇的米酒、香噴噴的擂茶……
客家風情園
客家風情園 位于客家文化城南面,,貢江岸邊,,面積16340平方米,長約440米,為敞開式園林,,整個建筑融生態(tài)休閑和防洪功能為一體,植有綠樹,、鮮花、碧草,其間置有“舞龍燈”,、“鯉躍龍門”,、“三疊龜”等石雕。靠楊仙大道的緩坡綠化帶寬約20米,,中間草地問種榕樹,、黃花槐、紅葉李等,,并夾種海棠球,、杜鵑、女貞,、迎春花,、拼色塊圖案。坡頂為鵝卵石,,碎花崗巖鋪徹的石徑,,寬4米??克嫘逼戮G化帶分兩段,,上段寬9.8米,植紅棒木配假連翹拼成隸書“客家文化城”五字,,間種桂花樹,、白玉蘭、鐵樹等,。上段與下段中間有一3米小徑,。下段種楊柳和篁竹。正對牌坊大門緩坡用火燒板鋪路可上坡頂,,再經麻條石臺階下河灘游玩,。在風情園邊的貢江河段筑一大型橡膠壩,開辟一個多功能水上游樂場,,游人可駕皮艇一展水上健將風采,;也可在沙灘上嬉戲,沐清風,,賞佳景,,夏日即到貢江擊水;抑或到浮橋上與同伴閑步暢談,,也可徒步直上楊仙嶺,,覽名城之全貌,發(fā)思古之幽情,。在城南二期工程中,風情園將拓展,,西鄰贛州時間公園,,東接充滿現(xiàn)代感的梅林大橋而至森林公園;風情園北邊的開闊地帶,兼具食宿,、娛樂,、購物等功能的客家賓館和一大片商住樓將拔地而起,與青山,、綠水,、名城共筑人與自然新家園。而以客家文化城為點,,近依周邊秀美山水和日新月異的梅林縣城,,乃至宋城贛州,延伸至以儲浮——湖江,、回村——白鴛為兩翼的客家文化旅游線路業(yè)已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