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八卦,也許會令人想起傳說諸葛亮擺下的八卦陣,。至於江西栗園圍,,則是一座八卦圍,并早已引起了國內(nèi)外周易學專家的關(guān)注,。栗園圍,,坐落在龍南市城東面里仁鎮(zhèn)萬畝平疇的盆地中央,,本名栗樹園,因為古時這里擁有一大片茂密的板栗樹林而得名,。這里群山環(huán)抱,,秀水長流,東靠雷公山,,南朝石峽山,,西鄰辛峰山,北依雷峰山,,一條清澈的濂江河從圍旁蜿蜒穿過,。該圍離贛粵高速公路、京九鐵路,、105國道不到一公里,,是一個地肥水美、風光綺麗,、交通便捷的好地方,。
栗園圍始建于弘治辛酉年(1501年),為明代五品大員李清公所建,,是龍南市較大的客家圍,。其狀為八卦圍,周長789米,,面積68畝,,墻厚0.6米,2層,,按八卦演化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均建有圍門,,四周角落遍布有12個炮樓,圍內(nèi)有圍中圍,,圍屋建筑規(guī)模宏大,,風格迥異,生活設(shè)施布局科學,。圍內(nèi)主要建筑布局以“一祠三廳”為核心,。歷經(jīng)507年的紀縉祖祠氣勢甚為恢宏,堂內(nèi)雕梁畫棟,,鏤刻抖拱,。大堂頂部清晰可見的歷史故事彩畫鑒證了其濃厚的文化氣息和悠久的人文歷史。栗園圍不僅具有客家圍屋普遍具備的防御功能,,而且依風水原理布局建宅,,增強了生產(chǎn),、休閑、文教功能,。橘瑞堂門前有魚塘面積6.6畝,,體現(xiàn)了客家人一脈相承的勤生產(chǎn)、重文教,、圖發(fā)展的人文特色,。它是客家圍屋中罕見的八卦型圍屋,恢宏的建筑規(guī)模和厚重的人文歷史使其成為贛南客家圍屋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這座圍屋真大,,歲月滄桑,幾經(jīng)修繕,,全圍至今依存著東,、西、南,、北四道圍門,,以西門較為雄偉壯觀。誰家舉辦紅白喜事,,一般都從西門進出,。一位老伯給我們講了一個生動的故事——傳說,有一天,,定南含湖有一位中年婦女,,姓李,名招男,,她第一次赴龍南城,。李招男來到栗園圍的西門,考到許多人穿著整潔的衣服,,從圍門里進進出出,,好不熱鬧 。李招男誤認為她已經(jīng)老到了龍南市城,,非常興奮地走了進去,。當她走到“紀縉祖祠”的坪子里時,濃濃的油炸豬油,、油炸魚的香味撲鼻而來,。
這座圍屋頗具特色,圍內(nèi)房屋的排列走向均按照天干地支,、陰陽八卦的布局建造而成,,故有“八卦圍”之美稱。它建筑規(guī)模宏大,,風格迥異,,生活設(shè)施布局科學,四周圍墻是用片石砌筑而成,,墻厚2尺,,墻高6米,圍周長3華里,。按八卦演化,,在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建有圍門。圍門以西門建得高大寬敞,,設(shè)有門衛(wèi),,凡舉辦紅白喜事,一般均從此門出入,。圍墻周邊筑有12座炮樓,,除東邊中樓是三層樓外,其余均為兩層樓房,。每座炮樓朝外三面墻和周圍的圍墻上均鑿有一排排“貓眼”似的槍口炮眼,,總計462個。此外,,在從南門至西門到北門這段圍墻外面,,留有兩三米寬的護墻地帶,并在護墻地外邊開挖了一條兩米寬的深水壕溝,,人稱“人工護圍河”,,所有的這些建筑均為保護圍屋的安全、防范設(shè)施,。
位于圍內(nèi)東邊偏南,,建有一座雄偉、壯觀的大祠堂“紀縉祖祠”,,是圍內(nèi)的核心建筑物,。該祠全部用青磚砌筑而成,占地587平方米,。祠堂分上,、中、下三棟,,屬三大門三進府第式建筑,,房頂瓦面兩側(cè)建有鑊耳封火墻,整個祠堂飛檐翹壁,,雕梁畫棟,,氣勢磅礴,,寬闊豁朗,顯示了李氏家庭曾經(jīng)顯赫的地位,。原正廳對面照壁上曾繪有五只蝙蝠的“五福臨門”大型壁畫圖,。正中大門兩旁豎立著一對青石雕刻的鼓式石獅子,工藝精湛,,形象逼真,莊嚴肅穆,。堂內(nèi)三棟靠墻兩側(cè),辟有廂房六間。上廳設(shè)有神龕,,擺放著歷代祖先牌位,。中廳庭院開闊,正面橫梁上高懸“桔瑞堂”巨匾,,這里是村民舉行祭祀祖先,、聚集議事、娛樂慶典的主要場所,。大廳內(nèi)有七對方形石刻堂柱,上刻十副陰文楹聯(lián),,對仗工整,楷書遒勁有力,,凝重穩(wěn)健,,可謂上乘佳品。廳內(nèi)卷棚畫,,堪稱一絕,,上面繪有花鳥蟲魚、梅蘭竹菊,、人物山水,、歷史故事等共160余幅,內(nèi)容豐富,丹青妙筆,技藝高超,,形象逼真,,富有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給人以美的享受,。這些彩繪古畫,,雖經(jīng)百年滄桑,仍依稀可辨,,神韻猶在,,令人贊嘆不已。以“紀縉祖祠”為中心,,在左右兩側(cè)不遠處,,建有三座廳廈,即梨樹下、櫳梃,、新灶下廳廈,,均為青磚砌筑而成,有的一門兩進,,有的一門三進,,來歷不同,,風格各異,,獨具特色。
栗園圍規(guī)模大,、范圍廣,,圍內(nèi)分為兩大區(qū),居民住宅區(qū)和漁耕休閑區(qū),??繃泵婀步税颂幟裾瑓^(qū),即梨樹下,、上灶,、下灶、新灶下,、下院,、書房、武館,、大圍子等,。據(jù)說民房建筑,其取勢,、定向,,按龍脈、定穴位,、合陰陽,,均依照八卦運行規(guī)律演繹而成,共建大小民房400余間,,安排有序,,逶迤成群,鱗次櫛比,,錯落有致,。圍內(nèi)小巷道,也是依照陰爻陽爻卦象建的,,共有八八六十四條小巷,,小巷有生門休門之秘,熟悉入生門的巷道則遍通全圍,如走入休門的巷道則處處碰壁,,往返無功,,極易迷路。八卦巷雖然彎彎曲曲,,但水溝相連,、水流通暢、排水干凈,。
圍內(nèi)道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其中有一條主干道,,從北門至西門,,縱貫西北。若從東門或南門而入,,則有一條寬一米多的鵝卵石鋪就的石階路,,逶迤延伸至圍的中央。主干道東側(cè)的“紀縉祖祠”前面有三口池塘,,總面積為2000多平方米,,其中兩條塘堤建有兩座拱橋,使三塘塘水相通,,塘四周有花坊和樹木,,環(huán)境十分優(yōu)美。池塘具有養(yǎng)魚,、灌溉,、消防、洗滌,、垂釣,、劃船等多種功能。圍內(nèi)古時曾掘有三口水井,,呈“品”字形,,遙相呼應(yīng),寓“一品當朝”之意,,水質(zhì)純凈,、清涼可口,百年從不枯竭,,是過去村民飲水的主要供水設(shè)施,。龍南市的栗園圍歷史悠久,風格獨特,,文化燦爛,。這里保存下了古老的建筑和人文景觀,保存下了可供后人觀賞追思的歷史遺物。從圍屋建筑中那些高超奇特的規(guī)劃,、設(shè)計,、布局,游客可以感受到客家圍屋的自然風貌和歷史變遷,,感受到深厚,、濃郁的客家文化,感受到客家人的聰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