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頡陵在河南省濮陽市梁村鄉(xiāng)吳村西側,,與倉頡廟西東相望,,是一個高五米的大土丘,。陵墓以下有仰韶至龍山時期的古文化遺存。陵前翁仲,,石獅俱存,,并建有石坊,上書“倉頡”二字,。
倉頡,,史皇氏,今河南省濮陽市南樂縣西十八公里吳村人,。
景點簡介
《說文解字》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的史官,,被尊為“造字圣人”。明代漢族官修地理總志《大明一統(tǒng)志·》亦記載,,倉頡為今南樂縣谷王方山吳村人,。南樂是倉頡“生于斯、葬于斯”的地方,。南樂倉頡陵廟位于“一腳踏兩省,,一手摸三縣”的吳村,是豫北冀南一帶的著名古跡,。
史學家徐旭認為,,文字的出現(xiàn),應與倉頡有關,。那時制定歷法需要文字記載,,制定神諭也需要行文,因此,,倉頡應是顓頊部族人,。他“生于斯,葬于斯”,,故造書臺北有倉頡陵墓,。
文化背景
倉頡陵是豫北地區(qū)著名的名勝古跡,是華夏子孫敬仰的造字圣人倉頡的陵地,。倉頡陵已引起海內外學者的極大關注,。原來陵前有翁仲、石獅,,并建有石坊,,上書“倉頡”二字。倉頡陵與倉頡廟在郡志邑乘中均有記載,。雖然是后人構筑的紀念物和紀念地,,但始建年代不詳,據(jù)庫存內碑刻記載,“歷漢唐以來,,未嘗稍替”,。建國后保存的庫存系明清兩代重建,占地七十多畝,,座殿內有寇準題的“盤古斯文地,,開夭圣人家”楹聯(lián)。還有明代名人篆額題聯(lián)和倉頡夫婦的石雕像,。廟內碑刻林立,、松柏蒼翠楊柳依依、樓臺亭閣,、鱗次櫛比,,整個建筑群雄偉壯觀,可惜在文革中被破壞殆盡,,幸存石刻近三十件為復原時的依據(jù),。
歷史底蘊
倉頡陵是中華文字始祖——倉頡的陵墓。漢朝以來,,這里是歷代賢哲文人朝拜的勝地,,受百王景仰、萬圣崇尊,,被北宋名臣寇準稱為“盤古斯文地”“開天圣人家”,。倉頡創(chuàng)造了中華漢字,被尊為“三教之祖”,、“萬圣之宗”,。倉頡陵高大雄偉建造科學,陵周是仰韶,、龍山乃止商周的古文化遺址,,是中華五千年之根基。
陵側有始建于東漢的倉頡廟,,規(guī)模宏大的建筑群在“文革”毀壞殆盡,。南樂縣委及縣政府致力保證利用文物資源,、發(fā)展旅游業(yè),恢復倉頡廟昔日雄姿,,依次建有朝天門,、仰圣門、萬古一人殿,、六書殿以及陵門,、藏甲樓等建筑,。倉頡像高大偉岸,,四目靈光,,整個建筑布局嚴謹、結構得當,,受到專家學者及社會各界贊賞,,成為冀魯豫交界處重要旅游勝地。
“第二屆中國倉頡文化節(jié)”將于11月13日舉行,,屆時,,將有800余名民間文藝演員在倉頡陵廣場開展主題鮮明,、形式多樣的民間文藝演出。
倉頡陵為一高5米的大土丘,,占地約2700平方米,。
主要景點
陵門
倉頡陵原有陵門,地叫朝天門(見“朝天門”),,硬山式磚木結構,,檐下有匾額,書“史皇林”三字,。如今陵門已無,,不知圮于何年。陵前舊有石牌坊,、石獅,、石人等雕刻,為明朝隆慶年間南樂知縣劉弼寬所建,,可惜毀于“文革”時期。20世紀90年代進行了恢復,。一對漢白玉石望柱,,盤龍纏繞,,氣勢不凡,,十分精美壯觀。望柱北有一對高六余尺的石獅,,蹲坐在漢白玉石牌坊前方,。石牌坊四柱三楹,沖天柱上四只朝天吼,,昂首端坐,。坊座為束腰仰俯蓮須彌座形狀,抱鼓石上雕刻著十二生肖。牌坊正中書:“字圣坊”三字,,為中共南樂縣委書記張學義所書。兩廂書:“天雨粟”,、“鬼夜吟”六字,,為南樂縣長聶兆鵬題書。據(jù)《淮南子》記載,,倉頡造字,,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黃帝于春末夏初發(fā)布詔令,,宣布倉頡造字成功,,并號召天下人民共習之。這一天,,天上下了一場不平常的雨,,落下無數(shù)的谷米,后人因此把這天定名谷雨,,成為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一個,。也在此時,人們在夜里聽到魔鬼的哭泣呻吟,??芍^是驚天地泣鬼神。這便是“天雨粟鬼夜吟”的來歷,。
后人對“天雨粟,,鬼夜吟”是這樣解釋的:倉頡造字,加快和促進了人類的文明,,人們渴求知識,,競相讀習倉頡創(chuàng)造的文字。天帝擔心百姓只顧習字,,忘記了種田,。因為春天即將過去,誤了農時,,田園將會荒蕪,,所以就下了一場谷子雨,提醒和警示人們別忘了農時,。人們掌握了文字,,開始聰明起來,,一些平時愚弄百姓的壞人,、魔鬼,感到驚恐不安,便在黑夜里跑到野外哭泣吟訴,。這些解釋是不是符合古人的原意?不少書籍都順從此說,,大約有據(jù)不妄,不無道理吧,。
石雕
字圣坊北有一對高大的石鸮(xiào),。鸮,本為一種兇猛的飛鳥,,即后人說的貓頭鷹之類的怪鳥,。它的本意是一種吉祥物,與現(xiàn)今人們的理解迥異,。
再往前有一對翁仲,,屬明代隆慶年間刻石。一老一少,,東西對面站立,。雕 刻線條流暢,細膩自然,。
人們說,,倉頡陵前的石刻中原來還有石龍一對。全陵的石刻為天上飛禽鸮鳥,,地上猛獸雄獅,,水中王者蛟龍。三者渾然一體,,氣勢恢宏,。
三通石碑
恢復后的倉頡陵前有三通石碑一字排開,正中為國務委員陳俊生題寫的巨碑,,獸蚨龍首,,寶相團花點綴兩側,十分精美,。碑正面書“倉頡陵”三個大字,,字體遒勁有力。
墓陵
倉頡陵為圓錐形,,有磚墻圍繞,,設計別具匠心。陵墓圍墻周長36.5米,,象征一年365天之數(shù),。圍墻由磚垛界開,分12節(jié),,含意為一年12個月,。每節(jié)長3米,、3.1米或2.8米,其意每個月的天不等,。
陵墓邊沿較為平整,,是游客步行踩踏而成。地方有一習俗,,人們拜謁倉陵,,必登上陵墓繞三周,說是可保不腰酸腿疼,,身體隸健,。當然,這僅是人們的良好意向,,是人們崇拜字圣倉頡的表示,。
陵上青草蔥郁,人們稱為兒女草,。當?shù)赜小稗秱€草兒,,生個小兒;刨個根兒,,生個妮兒”的傳說,。誰家想生男生女,到倉陵取草,,用紅繩系牢,,放入懷中,取一名字,,一路呼喚至家,,把草或根壓人床上被褥之下,保你日后生下如意兒女,。
習俗如此,,靈驗與否,沒人考究,。
倉亭
倉頡陵后原有一高臺,,三丈有余,傳為倉頡造書臺,。臺上有古亭,,名“倉亭”,亦名“六書亭”,。因傳說象形,、會意、形聲,、指事,、假借,、轉注等六種漢字造字法是倉頡的發(fā)明。當然,,倉頡的造字,,主要是象形,,間有會意,、指事字而已。六書之說是東漢學者許慎在編著中國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時總結出來的,。
如今,,造書臺已因平整土地夷為田疇。書臺不存,,亭將焉附,。人們?yōu)槭ト酥保l料1994年曾建六角兩層木結構仿古亭一座,,于1995年正月二十八為大風摧毀,。
馬碑
廟前古道側畔原有下馬碑一通,為明代刻石,,上書“文武官員至此下馬”字樣,,今亦無存。
亭子碑
廟門西側有亭子碑一座,,四面各以不同雕刻技法刻成“字圣故里”,、“魏州名邑”、“昌樂舊郡”和“萬石君家”十六字,。正面“字圣故里”,,用的是平面起陽雕技法,為原北京市副市長郭獻瑞題書,,詞意甚明,,即指此處為造字圣人倉頡的故鄉(xiāng)。東側“魄州名邑”,,平底雕刻,,為原貴州省政協(xié)副主席孫漢章題書。南樂東漢時屬魏郡,,唐代重要藩鎮(zhèn),,屬河北五鎮(zhèn)(魏州、黎州,、澶州,、莘州、毛州),、之首的魏州,。南樂時稱昌樂,,北宋時屬北京大名府。唐時,,魏州雄居中原,,而魏州轄域內又以昌樂縣為最有名,唐初出過一國公五宰相十刺史,,中期曾出現(xiàn)過著名天文學家,、音樂家、禮儀專家等,,一時成為佳談,,故有魏州名邑之稱。邑,,與縣意同,。北側“昌樂舊郡”,圓底雕法,,為原浙江省委第一書記鐵瑛題書,,取北魏時期曾于此置昌樂郡之意。西側“萬石君家”沙底雕法,,為原濮陽市副市長曹濮生題書,。唐朝時昌樂人張文官至極品,與李勛(即徐懋公,,因有功于唐,,李世民賜予李姓)并列為宰相。其兄張文琮,,任建州刺史,。從弟張文收,官至太子率更令,。子張潛,,官魏州刺史;二子張沛,,官同州刺史,;三子張洽,官衛(wèi)尉卿,;四子張錫,,在武則天時任宰相,工部尚書,。中國古代官員薪俸以糧食計算,,張文一家所得俸祿每年在一萬石以上,時人稱為“萬石君家”,。五代時人張昭遠,、賈緯修纂的《舊唐書》,,宋人歐陽修主纂的《新唐書》均有記載,也稱“萬石張家”,。
朝天門
倉頡廟頭門名“朝天門”,,原為硬山三間,后改建拱券三間三門,。朝天門外有石華表一對,,威武的石獅蹲臥兩側。大門正中石匾額書:“史皇圣廟”,。為清康熙年問南樂知縣方元啟題書,。兩側書“文宗”,、“字祖”四字,,為康熙年間曲阜貢生孔尚義所題??咨辛x名氣不大,,只是南樂縣丞,可他的哥哥卻是大名鼎鼎的文學家,,名劇《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該劇以明末清初侯朝宗與李香君的愛情故事為主線,描寫了在社會大變革時期不同人物的不同立場,。
大方碑
朝天門里有兩通大方碑,,高大挺拔,皆為明朝天啟年間立石,,東側方碑刻“三教之祖”,,西側刻“萬圣之宗”。八個字皆近二尺見方,。方碑是奉了圣旨而立的,。當時朝廷有吏、戶,、禮,、兵、刑,、工六大部,,三部尚書參與了立方碑,即吏都尚書崔景榮,,工部尚書李從心和刑部尚書李養(yǎng)正,。參加立碑的還有內閣大學士(宰相)魏廣微,監(jiān)察御史梁天奇以及大名府知府并府屬各縣縣令等百余名官員,,舉動可謂大矣,。立碑的主持人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葉青天”葉廷秀,,更增加了游人對方碑的肅然起敬和對倉廟的崇敬之情。
方碑上記載著兩個有趣的故事:
明朝天啟年間,,朝廷要員大學士魏廣微,、吏部尚書崔景榮、刑部尚書李養(yǎng)正,、工部尚書李從心和監(jiān)察御史梁天奇等人奉旨在此建倉夫子神廟,,竣工時立大方碑兩通以記其盛。大名府各級官員忙不可支,,紛紛參與其事,,并公推南樂知縣葉廷秀(今范縣人)主持操辦。南樂民貧,,無力支付巨額資金,,葉廷秀請示知府向胤賢。知府號召大名府各縣捐資,,并首先帶頭許諾捐銀十兩,,其下司刑孔化也帶頭報名。各縣知縣見知府帶頭,,也都慷慨許諾,,各捐銀五兩。葉廷秀耿直信義,,見錢有了著落,,即迅速辦成了此事。方碑立畢,,葉廷秀向各位收銀時,,不料知府、司刑等人卻賴賬,,分文不出,。其他各縣也想效法上司,不愿出銀,,但礙于葉廷秀的面子,,只好硬著頭皮拿了一兩銀子,算是交了差,。葉廷秀素來不仰合上司,,就發(fā)了話:“你們讓我作一時難,我讓你們丟幾輩子人,?!庇谑牵忝嗽诖竺蜇焚t、司刑孔化名下刻有“捐銀拾兩”四字之后加了“未給”兩個字,。在其他各縣知縣名下的“捐銀五兩”之后加了“止給一兩”等字,。大名府各位官吏自知理屈,敢怒不敢言,。于是,,兩方石碑成了幾位言而無
信的封建官吏們的恥辱柱。本想流芳于后世,,卻遺臭數(shù)百年,。至今,“三教之祖”方碑上字跡仍然清晰可辨,。據(jù)此,,也可窺知封建社會不少官吏偽君子的本來面目,同時也可從一個側面了解號稱“葉青天”的葉廷秀的為人,。
“萬圣之宗”方碑左側記載,。明英宗時?;实鄹袎?,下旨求訪倉夫子的陵廟,。南樂知縣張清不敬倉頡,,隱匿不報。但又怕圣上怪罪下來,,便草草建廟三間,,以少牢(羊、豬)祭祀,,違背了應以太牢(牛,、羊、豬)祭祀的定制,。不久張清舉家回鄉(xiāng)祭祖,,在河中翻船,全家淹死,。碑文說“闔家葬江魚腹中,,豈非圣祖(倉頡)震怒而肆之罰也?!贝苏f雖然未免有些牽強,,但是,可以想見當時人們對字圣倉夫子的崇敬之情,。
仰圣門
方碑后為二門,,也稱重門,名“仰圣門”。硬山式建筑,,三間,,為清朝乾隆年間重建。二門內西側,,有石刻僧人抱“萬善同歸”石牌,。故老相傳,這就是和尚李保,。李保原籍南樂縣蔡莊村,,明初與其母自山西遷來,成家立業(yè),。李保至孝,,其母臥病,雙目失明,。李保百計求治,,均未奏效,于是求拜倉頡,,許愿說若得母病痊愈,,情愿削發(fā)剃度為僧,永伴青燈,。李?;丶遥娔赣H病愈,,耳聰目明,,行動如初。李保言之有信,,便告別母親妻兒,,赴倉頡廟出家為僧。后來,,李保成了倉廟主持,,收了幾個徒弟,活了九十來歲,,死后,,其徒把他安葬在倉頡廟西,并建石塔,,名至孝禪師葬塔,,俗稱“李保塔”。今塔已不存,,其他五座石塔和兩座磚塔也已夷為農田,。
正殿
萬古一人殿 萬古一人殿也稱正殿,俗呼為大殿,因殿前檐下有“萬古一人”巨大牌匾而得名,。
正殿為明代建筑,,由拜殿和正殿前后銜接組合,拜殿卷棚頂式,,三間,,明朝崇禎四年八月修建。拜殿前檐的兩根方石柱擎托,,石柱雕刻十分精美,,堪稱明雕佳品。柱上有一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為“百王景仰治代結繩扶宇宙”,,下聯(lián)為“萬圣崇尊文成書契整乾坤”,。上下聯(lián)均為陽刻,字體秀美,。上聯(lián)右上方陰刻一行楷字
“巡按直隸監(jiān)察御史汝南傅振商題”,。
正殿為廡殿頂,四阿單檐,,飛角凌空,,古樸壯觀,為明天啟七年建筑,。正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殿內八根粗難合抱的木柱安立在覆盆式石柱礎上,,支撐著四阿屋頂,。木柱上大都有楹聯(lián),迎門一副為明代名士王九如題書:
上聯(lián):靈龜負書泄天地造化之秘功垂萬世
下聯(lián):雨粟治字開圣賢道德之傳文字一人
兩廂亦有木刻楹聯(lián),,為明朝葉廷秀題書:
上聯(lián):秉睿德而作書天地山川辟圖畫
下聯(lián):察靈文以造字帝王師相啟淵源
正殿內正中為神龕,倉頡金身塑象端坐其中,。倉頡四目靈光,,方面長須,冠冕垂旒,,儼然帝王一般,。神龕兩側有兩副楹聯(lián)。外側是葉廷秀題書:上聯(lián):一時鳥羽開跡遠,;下聯(lián):千古帝功崇報隆,。內側一幅是著名歷史人物宋朝名相寇準所題日月聯(lián),日聯(lián)為:“盤古斯文地”,,月聯(lián)為“開天圣人家”,。
堂堂歷史名人寇準,何事何時在南樂倉頡廟題字留名?這事兒與澶淵之盟有關?!板Y之盟”和約簽定后,,宋真宗大喜,作《契丹出境》詩一首,,由寇準親筆書丹,,名匠刻石。這就是回鑾碑,。宋真宗班師回京,,命寇準留下,負責大名府一帶的善后事宜,。
南樂縣在北宋時期受大名府管轄,。寇準入仕后,,曾在大名做官,,對南樂情況非常熟悉。遼兵退卻后,,寇準自濮陽北上,,過清豐到南樂,看到遼兵所到之處一片破敗,,十分荒涼,,心中不勝憤慨。九月里的一天,,寇準在侍從的護衛(wèi)下,,渡過繁水河,來到倉頡廟,。他拜謁了字圣倉頡夫子,,又仔細觀看了如林的碑碣,最后祭祀倉頡陵墓,。陪同寇準前往的南樂知縣告訴寇準,,說字圣倉頡是南樂縣人,正月二十四日生于廟前河南岸史官村,,后來死在陜西白水,,歸葬桑梓(故鄉(xiāng)),而在白水只設了衣冠冢,??軠收f:“生于斯,葬于斯,,乃邑人之光,?!苯又軠视终f,,我在大名府任職數(shù)年,,深知此地為秀杰之區(qū),人文薈萃,,賢哲遞興,,代不乏人??蓱z兵火連年,,擾得黎民不得安寧,致使農桑凋敝,,田疇荒蕪,,我深感責任重大。隨后,,寇準等人邁步轉回倉頡廟大殿,,望著倉夫子全金塑像,心潮澎湃,,不能自已,。為了表達他自己不畏強遼,矢志報國的決心和對造字圣人倉頡的崇敬之情,,寇準命人筆墨侍候,,揮毫題下了“盤古斯文地”“開天圣人家”十個大字,接著又在上聯(lián)頂端書一“日”字,,下聯(lián)頂端書一“月”字,,表示我寇準誓死保衛(wèi)大宋江山的決心日月可鑒。
對聯(lián)寫成后,,南樂知縣忙命人精工鐫刻,,制成木質對聯(lián),懸掛在廟內,。
神龕東側有一圓首石碑,,為明弘治年間兵部尚書王越所立,上有倉頡畫像,,碑首陰刻“上古遺像”四個篆書大字。此倉頡畫像早于明萬歷年間和崇禎年間的歷代帝王畫像,,非常珍貴,。碑陰記著倉頡陵廟四至:“東至蓮花池,西至繁水縣,,南至五龍口,,北至黑龍?zhí)丁?。四至地理位置今說不一,但大致相同,。
蓮花池在廟東約兩華里處,,原為繁水河灣,水涸為池,。其中碧蓮叢叢,,翠鳥翩翩,白鵝沉浮,,紅鯉隱現(xiàn),。人們于池周建一道百欄,欄外楊柳依依,,欄內曲橋彎彎,,確是游人頻頻樂往之處。古人所詠南樂八大景,,其中的“繁水荷花”,,即指此處。吳村人至今仍稱其處為河灣地,。蓮花池于光緒年問被漳河沖決湮沒,,今僅余一道河灣。
繁水縣為隋朝置縣,,唐初省,建昌樂,,后又建又省,,廢置無常。繁水縣城在廟西三里,,即今邊馬鎮(zhèn),,有“十步兩眼井,四門三吊橋”之說,。繁水縣城于唐朝時為河水淹沒,,所以至今仍有“水失繁水縣”的說法,。
五龍口的傳說不一,。一說即字圣故里史官村(今吳村)正對倉廟的五條胡同街道,如五龍聚首,,守護廟陵,。一說倉頡陵廟四周有五色龍,。青龍隱身廟南河水之中,,黑龍藏匿廟北黑龍?zhí)叮埛P廟東蓮花池底,,赤(紅)龍盤繞繁水城護城河內,,只有黃龍雄居正中,,駐守倉陵倉廟,,為倉夫子坐騎。每逢倉頡生日(正月二十四),,五龍齊聚廟南,,向倉頡禮拜。當然,,這些都是傳說,,無從考究。按四至所述方位,,似乎第一說略近情理些,。五條胡同街道正處廟南,面向倉廟,,街道兩側農舍,,一年四季炊煙裊裊,如同五柱青香,,年年煙火不斷,。古人是否取意于此,理或然也,。黑龍?zhí)对趶R北十余里,,今名白水潭。黑龍?zhí)稙楹窝葑優(yōu)榘姿?,或者與民間傳說故事有關,。相傳白水潭原名黑龍?zhí)叮瑸楹邶堊∷?。自龍原居蓮花池,,后蓮花池為漳水湮沒,白龍遂失居住之所,,它即投靠黑龍,,二龍同居黑龍?zhí)丁K自捳f:“二龍不能同居”,。不久,,二龍發(fā)生爭執(zhí),黑龍戰(zhàn)敗遠遁,,白龍入主其穴,,遂改名白龍?zhí)丁:笕艘蚍斌w龍字不易書寫,,為求簡便,,改龍為水,成為白水潭,。當然,,這只是村名由來的一個傳說,與史實或有霄壤之別,。但作為一種別有興味的故事聽之,,不無益處。
萬古一人大殿坐落在五尺高的月臺之上,,前部為祭臺,,周圍環(huán)繞石雕欄板,正前方有幾級臺階,,皆為石條鋪成,。正殿為五脊、綠色琉璃瓦頂,,水磨青磚墻,,整體建筑氣勢宏大,莊嚴華美,。正殿神龕后開一門,,直通藏甲樓。階前碑石林立,,計有元碑一通,,明萬歷元年、天啟七年,、崇禎八年,、康熙十年、乾隆二十五年,、咸豐十年,、光緒某年及民國、現(xiàn)代石碑二十余通,。今不少石刻散落村中,,或為基石,或為墻堵,,亟待收集保護,。
藏甲樓
藏甲樓谷稱后樓,,為倉頡廟最高建筑,三間兩層,。綠琉璃瓦蓋頂,,通體紅墻,坐落在一丈多高的臺基之上,,更顯峻峭挺拔,。
與各寺廟的藏樓意義和用途大抵相近,意為收藏經卷之所,,而倉廟的藏甲樓則另有含義,。倉頡造字,用契刀刻在龜甲獸骨之上,,后人建此樓讓字圣收藏甲骨契刻,,故名藏甲樓。
樓閣正面辟門,,開兩窗,。二樓亦同,只是在東西兩側各洞開一窗,。樓正面檐下有一木匾,,為頗有名氣的大軍閥孫殿英所題。孫殿英曾因東陵盜寶聞名天下,,有“東陵大盜”之稱,。他于中華民國十一年(1922年)任大名鎮(zhèn)守使,為附庸風雅,,而題此匾,。
“藏甲樓”原來為“藏經樓”的傳說相當流行,而孫殿英將“經”字改為“甲”字的事卻鮮為人知,。
孫殿英是河南省永城,,富家紈绔子弟,從小不讀詩書,,卻好舞弄槍,、刀、劍,、戟,,年青時專干地痞流氓所干的壞事,后來拉桿子,,仗著手里有錢,,買了個“大名鎮(zhèn)守使”的官銜。
做了官就免不了結交達官貴人,文人雅士,。1921年的一個中秋節(jié)晚上,,孫殿英和五六個地方文人在大名城內一個花園里飲酒賞月。酒問,,有人提議作對聯(lián)助酒興,,你說上聯(lián)我對下聯(lián),對不出的罰酒,。坐在孫殿英下首的陳某,見水中倒映著天上星月,,就脫日說出,,“北斗七星,水底連天十四點”,。該著孫殿英出下聯(lián)了,,使他這個無才無德的家伙直出汗,抓耳撓腮,,嘴里直嗯,、嗯,說不出話來,。坐在孫殿英一旁的張某連忙打圓場說“孫將軍喝醉了,,我出下聯(lián)吧”。此時正好有一只孤雁從空中飛過,,張某道:“南樓孤雁,,月中帶影一雙飛?!?/p>
孫殿英丟了丑,,就決心找人教他讀書寫字。他哪里有那樣的耐心,,不幾天就荒廢了,。他總是找一些文人在起吃酒談話,并且遍訪大名府歷代文人雅士的故里和名勝,,尋訪到了就去拜謁,,跟著學儒雅,充斯文,。這一天,,忽有一人報,離大名三十五里的南樂縣吳村是造字圣人倉頡的故里,,還有倉頡陵廟,。孫殿英聽說,急忙前往。
當時是民國十一年春,,即公元1922年初,,孫殿英帶領隨從,坐轎的坐轎,,騎馬的騎馬,,前呼后擁來到南樂縣倉頡陵廟。他命人給他講解宋朝天官寇準題的聯(lián):“盤古斯文地,,開天圣人家”,,還有明朝的刑部、工部,、吏部尚書,,及大學士、監(jiān)察御史等人立的兩座“三教之祖”“萬圣之宗”方碑,。
聽著聽著,,孫殿英不覺感慨萬千,心想,,他們都立碑題聯(lián)讓世代敬仰,,我怎么才能讓后人也都知道我孫殿英呢?他邊走邊思考,猛一抬頭看到了高大的后樓,,見上面有一匾額上題“藏經樓”,。孫殿英哈哈大笑,說:“錯了,,錯了,。”隨從們莫名其妙,,問:“老爺,,什么錯了?”孫殿英說:“別的我不知道,這藏經樓只有寺院里才有,,是藏經書的,。這字圣又不是和尚,藏的什么經,,給它換了,,換了”??墒菗Q什么字呢,,他想來想去,不知怎么就想起字圣選的文字最早是刻在甲骨上的,。對!換“經”為“甲”,?!安亟洏恰备臑椤安丶讟恰?。于是,,他回去后就命人另造一匾,,上書“藏甲樓”,落款為“大名鎮(zhèn)守使孫殿英題”,。
孫殿英自作聰明,,想通過題匾流芳百世,他只知寺院有
“藏經樓”,,不曉字圣是“三教之祖”,,倉頡廟就曾為和尚道人共同主持,,他們的經卷就放在藏經樓里,。樓名為藏經樓也說得過去,。
孫殿英歪打正著,,題的倒也確切,因為倉頡畢竟是以選字最為有名,。自此,“藏甲樓”的匾額就一直掛在倉頡廟的后樓上。
樓內彩塑倉頡及其妻坐像,,神態(tài)安詳,,四目流要,。兩旁各有三侍者,,姿態(tài)各異,,生動傳神,。如今,藏甲樓內四季香火不絕,,善男信女虔誠拜禮,,聲唱諾諾,,代人祝福祛災。在豫北廣袤的平野之上,也算是一道另具內涵、別有情趣、可以管窺民俗的風景線吧,。
故宅井
故宅井相傳為字圣倉頡故宅飲水用井,位于倉陵和倉廟之間,。
井為青磚古井,,深約十余米,。據(jù)考,,此青磚約為明代所制,,可知明朝曾修復這一古井。
井的形狀雖然平平,,其中卻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故老相傳,,井為圣井,,十分靈驗,,不僅井水甘冽,,可用以釀酒,而且能治百病,。所以,,七、八十年代,,曾上演過遠近百里人們來取水治病的鬧劇,。又傳井中原出細磁餐具,因有人用后不歸還,,就再也不靈了,。
傳說僅僅是傳說,雖然從某種意義上反映了人們精神向住和追求,,或表達了某一種意愿,,但它畢竟不等于現(xiàn)實;只是為倉陵倉廟這一人文景觀披上一件神秘外衣,。
井旁有一石碑,,上刻“故宅井”篆書三字,署名“二月龍”,。
作為豫東北地區(qū)著名的古跡,,自然有其值得稱道的地方。但歲月的更替,,風雨的剝蝕,,給這一人文景觀不斷增加著年輪,抹上一縷古樸蒼茫而又具神秘色彩的情調,。長時間的管理不善使她日漸荒頹,,逐步凋敝。正在使用倉頡創(chuàng)造的文字的人們,,不少都在呼吁和祈禱:救救倉夫子吧!人們企盼著早日出現(xiàn)一個輝煌的棲“神”之所,,迎接五湖四海的漢文字的使用者、偉大的倉夫子的弟子們的紛至沓來。
倉頡廟
倉頡廟,始建年代不詳,。據(jù)廟內現(xiàn)存碑刻記載,“歷漢唐以來,,未嘗稍替”。如今看到的倉頡廟是明清時的建筑,,占地約兩千七百平方米,,坐北朝南,有石望柱一對,,雕刻精美雅致,;山門,、二門皆為硬山式建筑,拜殿,、正殿和寢閣大方美觀,。還有明代名人篆額題聯(lián)和倉頡夫婦的石雕。廟內碑刻林立,,松柏蒼翠,,楊柳依依,樓臺亭閣鱗次櫛比,,整個建筑雄偉壯觀,。
交通信息
自駕,倉頡陵位于南樂縣西北18公里的梁村鄉(xiāng)吳村,,在漳河故道之北,,倉廟之東,定位到梁村鄉(xiāng),,到時候再按路上的指示牌行走,。
傳說
倉頡廟飛檐斗拱,氣勢恢宏,,無與倫比,。至于倉頡廟的來歷,沒有八能說得清是何朝何代何人所建,。有民謠曰: “倉頡廟,,仙人建,萬民之尊驚動天,?!?/p>
據(jù)說倉頡棄繩造字,開宇宙渾沌,,別人生愚昧,,世界為之晴朗。華夏步入文明,,倉頡活了一百一十一歲,,一生創(chuàng)造的字可以用車載斗量。倉頡死后,,百姓非常懷念他,而當時在任的一位官員對造字圣人更是尊崇之極,,欲合民意修建倉頡廟,,但又憂慮百姓生活之艱辛,不忍與子民增加負擔,。該官每日冥想,,不得妙計,,遂成心病。忽一日睡覺時夢見一仙人說:“你尊于圣,,憂于民,,心誠哉也!告誡你的百姓不要出門,不出三日,,倉頡廟即可建好,。”這個官醒來半信半疑,,但又渴望美夢成真,,于是便下令倉陵周圍村莊百姓不得出門,其他地方的人,,也三天之內不許到倉陵去,。
第二天,天空中狂風呼嘯,,烏云翻滾,,刮起了黑風。大風來勢兇猛,,飛沙走石,,刮得天黑地暗,一氣刮了三天三夜還不停點,。這時,,史官村有一拾糞老漢,一生勤勞慣了,,三天不出門在家悶得難受,,心想,我倒要看看外邊是咋回事,。于是他背起挎簍,,拿起鐵锨出了家門。走到大街上,,他迎著狂嘯的黑風,,大聲喊道:“老天爺啊老天爺,你睜睜眼吧!你刮起風來沒完沒了,,還讓俺過不過了?”說著拐彎向北走去,,抬頭一望,老漢驚呆了,。只見倉頡陵墓的上空有一位仙人,,靈光沖天,正揮動寬大的袍袖,指揮從空中四面八方飛來的沙石,、青磚,,在自動修建倉頡,廟宇,。正殿宏偉莊嚴,,后樓高聳入云,兩廂房布局嚴謹,。前有高大的漢白玉牌坊,,兩只巨大的石獅蹲在牌坊前面……拾糞老漢看到這些,目瞪口呆,,恍若隔世,,手中的鐵锨不慎“咣當”一聲掉在地上,。響聲驚動了仙人,,仙人正修建倉頡廟大門的西北角,,眼看著就要竣工,見一凡人出現(xiàn)在面前,,便停止了指揮,,一展袍袖隱人了天空中,剩下了西北角沒有建好,。
你若去倉頡廟游覽觀光,,還可以看到西北角的缺口。此處留下一段故事,,也留下千古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