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渾水庫位于黃河二級支流伊河上,,距洛陽市67公里,控制流域面積3492平方公里,,占伊河流域面積57.9%,。壩址處多年平均年徑流量是10.25億立方米(1951~1968年),多年平均流量32.5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年輸沙量約300萬噸,,平均含沙量3.2公斤每立方米,泥沙90%以上都集中在汛期7~10月,,非汛期河水清澈見底,。千年一遇洪峰流量12400立方米每秒,萬年一遇洪峰流量17100立方米每秒,,保壩洪水(萬年一遇洪峰加20%)洪峰流量20520立方米每秒,。
交通信息
在洛陽站西邊的錦遠汽車站搭乘洛陽到嵩縣的大巴,18元,。然后在水庫附近的Z001公路下車即可,。
游玩項目
如果喜歡釣魚的話,到這里是不錯的,。水庫里鰱魚,、鳙魚很多,,而且比較干凈。
景點簡介
陸渾水庫位于黃河流域伊河中游洛陽市嵩縣境內(nèi),,是國家六十年代修建的是一座以防洪為主的大型水庫,。水庫建成后,在防洪,、發(fā)電,、灌溉和水產(chǎn)養(yǎng)殖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陸渾水庫移民安置是在國家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和文革期間進行的,,受當時計劃經(jīng)濟體制和“一大二公”思想影響,移民安置沒有科學規(guī)劃,,幾經(jīng)反復搬遷,,特別是在故土難離的思想支配下,采取虛報耕地多留人的辦法,,應遷未遷,,盲目后靠,人多地少,,造成了不少遺留問題,,回流移民就是其中比較突出的問題之一。多年來,,各級政府采取了不少措施,,投入專項資金,,解決移民群眾的生產(chǎn)生活困難,,但由于多種原因的影響,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決,,從而遺留至今,。
深度 平均水深 9.50米,最大水深 20.00米
形態(tài)描述
陸渾水庫(河南) 黃河水系, 面積4.680萬畝, 平均深度9.50米, 最大深度20.00米, 透明度121厘米,。
底質(zhì):淤泥,。
生態(tài)特征 初級生產(chǎn)力及有關指標
黃河水系, 陸渾水庫水系, 水域, 初級產(chǎn)量日4.50克氧/平方米.日, 初級產(chǎn)量年3159千克/平方米.年, 魚產(chǎn)量1.5千克/平方米.年, F/P0.05, 生物量57.9克/平方米,日P/B0.47, 總氮3.25毫克/升, 無機氮0.761毫克/升, 總磷0.13毫克/升, 磷酸鹽0.28毫克/升, 有機物耗氧3.35毫克/升, 透明度121厘米.
浮游生物
(毫克/升)
浮植產(chǎn)量4.500, 浮植現(xiàn)存量5.790, 浮植優(yōu)勢種硅藻,浮游動物量3.340
浮游植物生物量及優(yōu)勢藻類的季節(jié)變化(毫克/升)
1981-1982年, 春季生物量0.84, 春優(yōu)勢藻類硅藻, 夏季生物量2.05, 夏優(yōu)勢藻類硅藻, 秋季生物量6.66, 秋優(yōu)勢藻類硅藻, 冬季生物量,
水庫的浮游植物生物量(毫克/升)及其組成
浮植生物量5.790, 硅藻占門76.6%, 綠藻占門4.0%, 金藻占門0.4%, 甲藻占門15.3%, 裸藻占門2.1%, 藍藻占門1.6%
浮游動物生物量與季節(jié)變化(毫克/升)
原生生物量0.01, 輪蟲生物量1.48, 枝角生物量0.84, 橈足生物量1.01, 總生物量3.34
營養(yǎng)類型
植物產(chǎn)量:富, 植物生量物:富, 植物優(yōu)勢種:中, 無機氮:富, 總氮:富, 無機磷:中, 總磷:富, COD:中, 水質(zhì)營養(yǎng)狀況屬于富營養(yǎng)型。
底棲動物的密度(個/米)與生物量(克/平方米)(密度/生物量)
水域名稱, 調(diào)查日期:81~82年, 底棲動物:14, 環(huán)節(jié)動物:3125/0.721, 螺類:(1.5/0.018), 蚌類:無, 甲殼類:1/0.106, 搖蚊科幼蟲:1075/0.625, 其它水昆蟲:1075/0.625, 其它:77.5/0.0425, 總計:500/1.507, 總平均:250/0.754,。
水庫任務
水庫任務是防洪,、灌溉發(fā)電和供水。壩高55米,,總庫容13.2億立方米,。水庫主要建筑物包括攔河壩(粘土斜墻砂殼壩)、輸水洞,、泄洪洞,、灌溉發(fā)電洞,、溢洪道和電站(輸水洞電站裝機3臺,單機容量1250千瓦,;灌溉洞電站裝機3臺,,1臺3000千瓦,1臺3200千瓦,,1臺500千瓦),。電站總裝機1.045萬千瓦。水庫千年一遇洪水設計,,萬年一遇洪水校核,,洪水位高程分別為327.5米(黃海高程系)和331.8米,正常高水位高程319.5米,,壩頂高程333米,。
工程介紹
工程于1959年12月開始興建,1965年8月底建成,。灌溉發(fā)電洞1972年2月開始增建,,1974年7月建成。1976年開始水庫保壩加固工程施工,,1988年一期加固工程完成,。共完成土石方705.6l萬立方米,混凝土14.86萬立方米,。工程共計投資1.68億元,。
壩址位于嵩縣盆地出口峽谷地段,峽谷長500米,,峽谷上游盆地寬3~4公里,,壩址處河床寬320米。伊河谷內(nèi)有四級階地,,峽谷上口河谷內(nèi)二級階地缺失,。壩址區(qū)出露地層自老到新有震旦紀火山巖、第三紀紅色巖層及第四紀各種沉積物,。震旦紀火山巖向西在左壩肩被F2~F3斷層截斷,,垂直河床的寬度為100~200米,巖性主要為安山玢巖,,其次為玄武玢巖及輝綠玢巖,。第三紀紅色巖層,在壩下游坡腳出露,,為紅色粗砂質(zhì)亞粘土,,夾粘土質(zhì)膠結(jié)的礫巖,呈半成巖狀態(tài),,堅硬,,含有較多的石英質(zhì)粗砂粒,。出露厚度10~12米,巖層總厚度約100米,。第四紀沉積物有老第四紀冰積砂礫石層,、中第四紀沖積砂礫石層及紅粘土、新第四紀砂礫石和紅粘土,,以及近代沖積層,。老第四紀冰積砂礫石出露于左壩肩,東接F2~F3斷層破碎帶,,向西延伸很遠,,出露厚度25米,總厚度40米,。中第四紀沖積砂礫石層,,在第四級階地底覆蓋于震旦紀火山巖上,厚1.8~3.5米,,紅粘土覆蓋于砂礫石上,,厚25~35米,組成第四級階地,。新第四紀砂礫石為第三階地的底層,,紅粘土覆蓋于砂礫石上,厚15~25米,,組成第三級階地,。近代沖積層分布在一級階地和河床內(nèi),為河流沖積亞粘土和砂礫石層,,厚約27米,,其中砂礫石層厚12米。壩址區(qū)大小斷層達112條,,絕大多數(shù)為平推斷層,,少數(shù)為逆斷層,較大斷層有F2一F3,,走向北東75o一85o,傾向北西,,傾角70o,,斷距大于300米,斷層帶寬10~100米,,位于左壩肩,。F4走向北西328o,傾向南西,,傾角60o,,斷層帶寬5~7米,,位于左壩肩沖溝內(nèi)。F5走向北東60o,,傾向北西,,傾角70o,截水槽處寬40米,,為順河向大斷層,,位于大壩壩基內(nèi)。F12走向北東70o,,傾向北西,,傾角70o~80o,斷層帶寬12米,,位于泄洪洞進,,口塔架基礎下。此外,,在第四紀地層中有新構造斷裂3處,,編號為f1、f2,、f3,,f1、f2沿F2一F3斷層復活產(chǎn)生,,斷距0.5~2米,。f1位于F2一F3斷層碎破帶內(nèi),錯斷第四紀砂礫石層及上部黃土層,,走向北西295o,,傾向南西,傾角80o~85o,,斷層帶寬0.3~0.5米,。f2出露于壩上游河邊F2一F3斷層破碎帶東側(cè)邊緣,錯斷三級臺地底部礫石層及上部灰綠色粘土層,,走向北東80o,,傾向南西,傾角80o,。f3位于西壩頭上游青石板溝老第四紀砂礫石層中,,走向北西315o,傾向北東,,傾角70o,,破碎帶寬0.2~0.3米,將第三紀地層與老第四紀地層錯斷8米多。壩址區(qū)地震基本烈度為7度,。
陸渾史話
嵩縣陸渾水庫,在洛陽南60公里處,,浩瀚的水面下面,,埋藏著永不消逝的記憶,。
近日,我們沿伊河而行,,到達陸渾水庫邊,。同行的縣旅游局辦公室主任張相正說,相傳很早以前,,龍門以南到欒川潭頭鎮(zhèn),,是一個大湖,叫“五陽江”,。大禹鑿開龍門,,積水東瀉,始顯山,、嶺,、川、原,,這也造就了古陸渾,。 張相正說,,陸渾歷史悠久,,陸渾嶺的老樊店村有龍山文化遺址,嶺西南5公里的橋北村有仰韶文化遺址,,嶺東北3公里的窯店村有二里頭文化遺址,。
史載,陸渾曾有伊國,、伊侯國,、伊川、豫州,、有莘國等多種別稱,。《路史》認為,,此處為堯的母親所居之地,,是堯的出生地?! 瓣憸啞痹跉v史上的首次亮相是春秋時期。史載:“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陸渾戎允姓,,從甘肅敦煌縣遷此,,始名陸渾?!标憸啔v史上山深林密,、道路險阻,易于設防布陣,;勝可馳騁中原,,敗可回山休兵;若遇兵事急需,,西出盧氏走商洛,,南經(jīng)南召窺南陽,北越宜陽,、洛寧撼陜,、潼,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明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李自成率數(shù)百騎兵攻破萬安、陸渾,、田湖等地,;辛亥革命、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中,,在陸渾均有激烈的爭奪戰(zhàn)。陸渾不僅是軍事要地,,更是文臣武將,、名儒廉吏寓居、著書之處,。宋大理學家程顥,、程頤曾在陸渾之屏鳳莊講學、著書,,并定居于陸渾之耙耬山下,,死后葬于陸渾之白虎山東;大儒邵雍常至陸渾與二程會文議事,,死后葬于陸渾紫荊山;北宋文學家范仲淹死于徐州,,擇葬于陸渾萬安山。唐代宋之問、杜甫,、岑參,、韓愈,,北宋的歐陽修等大詩人、大文學家,,都曾游居陸渾,,并留下了風格,、情感各不相同的大量詩詞佳作。極目遠眺,,但見陸渾嶺自西向東,地勢驟然收縮,,陷出一狹窄深谷。吳長現(xiàn)說,,現(xiàn)在的陸渾水庫大壩,過去叫“陸渾口”,。1959年的最后一天,,陸渾水庫開工建設,。工程初期,,在人工挖土,、挑土,,人力車運土,,少量機械工作的情況下,,三班交換,、晝夜不停,,豫西的8萬余名民工住窯洞、睡草棚,,為馴服“水神”在工地上爭相立功,。1965年8月,,陸渾大壩主體工程竣工,,從此,陸渾口有了遮攔,,作怪的“水神”被治得服服帖帖?!∷畮炜刂屏饔蛎娣e3740平方公里,,為伊河流域總面積的61%,,當時總庫容12.9億立方米,。由于受特定歷史條件和環(huán)境的限制,工程留下諸多隱患,,建成后水庫一直低水位運行,。1993年8月末,,由于連日降雨,,陸渾水庫放水泄洪以緩解大壩壓力,使伊河水面猛漲,,龍門石窟景區(qū)浸水,,最高達1.3米,,景區(qū)被迫暫停開放4天,。2003年,,陸渾水庫全面進行除險加固,。2006年完工后,水庫各項安全隱患被消除,,蓄水量由以前的7億立方米增加到13億立方米,,水庫面貌煥然一新,。陸渾水庫是一座以防洪為主,,結(jié)合灌溉,、發(fā)電、養(yǎng)殖,、供水,、旅游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庫,汛期內(nèi)加強陸渾水庫的調(diào)度運行,,直接關系到伊河下游277個村莊,、100余萬人,、170多萬畝耕地和京廣,、隴海,、焦枝3條鐵路的安全。水庫可灌溉洛陽,、鄭州,、平頂山3市7縣的180萬畝旱地,使之變成水澆地,。今年春旱嚴重,水庫增加下泄量,,持續(xù)灌溉40多天,放水1億立方米,,水庫水位下降5米,,有效地緩解了灌溉區(qū)的小麥旱情,,增加了灌區(qū)產(chǎn)量。對洛陽市民來說,,陸渾水庫不僅是休閑好去處,,還是自己的水源地。陸渾水庫還照亮了周邊地區(qū),。陸渾電站總裝機1.045萬千瓦,設計年發(fā)電量2482萬千瓦時,。除此以外,,上游的前河水電站裝機3000千瓦,,年設計發(fā)電量1355萬千瓦時。目前,,伊河干流上還有兩座規(guī)劃裝機2000千瓦的任嶺水電站和裝機4100千瓦的山峽水電站待建。現(xiàn)在,,伊河嵩縣段發(fā)電裝機容量達1.697萬千瓦,,年發(fā)電量最高可達5081萬千瓦時。陸渾水庫核定養(yǎng)漁業(yè)面積4.68萬畝,,目前水庫里的鰱魚、鳙魚等常規(guī)魚種年產(chǎn)量在600噸以上,,銀魚產(chǎn)量也由前些年的不足百噸穩(wěn)定在200噸左右,漁業(yè)年產(chǎn)值達500萬元以上,。陸渾的迎春花長滿山坡,每到立春時節(jié),,不論天氣冷暖,便按時綻開笑臉,,向人們報曉春天,,被譽為“陸渾春曉”,,堪稱一大奇觀,。水庫南岸挺拔的七峰山與北岸飄逸的疊翠山遙遙相望,,情意綿綿,,仿佛是一對沉于愛河的戀人,,被人們戲為“七峰疊翠”,。伊尹祠,、尹姑冢,、竹林寺,,還有唐代監(jiān)察御史,、明代太子少保和知府的宅和墓,以及元代丞相的衙府依次坐落于此,。陸渾水庫與小浪底水庫,、故縣水庫和剛剛建成蓄水的西霞院水庫,,猶如四顆閃耀的明珠,,鑲嵌在洛陽的周邊,,為我們營造了良好的氣候環(huán)境,,提供了豐富優(yōu)美的休閑度假去處,。陸渾,,正在煥發(fā)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