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庫概況
庫區(qū)地處魯東隆起區(qū)膠萊斷陷盆地西南部,,沂沭斷裂帶東側,,膠濰平原與濰河中游丘陵區(qū)接壤處,,大部分為丘陵和坡麓平原,土層為亞砂土及亞黏土,,堆積厚度一般為3米左右,,底部為碎屑巖。庫區(qū)地勢南高北低,,水庫西岸為低矮的丘陵,,東岸為孤嶺殘丘。峽山水庫防洪標準為千年一遇,,校核標準為萬年一遇,,溢洪閘最大泄洪流量18500立方米每秒。峽山水庫樞紐工程由主壩,、4段副壩,、溢洪道(閘)、放水洞,、水電站組成,。主壩北依峽山,,全長2.75千米,,最大壩高21米,壩頂寬7米,,由黏土心墻砂殼壩和均質土壩組成,。副壩位于濰河東岸,即南辛副壩,、武蘭副壩,、劉家溝副壩、鄭公副壩,,分別與丘陵,、高地相連接,全長28.88千米,,頂寬6米,,壩頂高程44.0~44.7米,為均質土壩,。溢洪道建在峽山與鞋山之間,,溢洪閘長332米,堰頂高程28.83米,,建閘15孔,,每孔凈寬16米。沿庫建有5處放水洞向灌區(qū)供水,,設計總供水能力138.9立方米每秒,。峽山水庫水電站共9臺機組,,總裝機容量3475千瓦。
水庫效益
峽山水庫灌區(qū)總土地面積26.2萬公頃,,人口133.9萬,。灌區(qū)涉及昌邑、安丘,、高密,、寒亭、坊子及濰北農場,,現(xiàn)已建成總干渠6條,,長120.1千米;干渠43條,,支渠412條,。灌區(qū)設計灌溉面積10.2萬公頃,有效灌溉面積6.93萬公頃,,最大實灌6.23萬公頃,,年供水量1.85億立方米。灌區(qū)內有小麥,、玉米,、谷子、高粱,、水稻,、棉花等主要農作物。水庫結合農業(yè)灌溉,,為北部沿海地區(qū)提供飲用水水源,,同時北部沿海2.7萬公頃鹽堿地得到改造。
水庫數據
水庫總庫容 14.05億立方米,,興利庫容5.03億立方米,。庫區(qū)涉及范圍大,包括縣市4個,、鄉(xiāng)鎮(zhèn)11個,、移民村97個。峽山水庫主壩全長2680米,,為均質壩,,主要在安丘境內。副壩長24300米,,在昌邑,、高密兩市。溢洪道(閘)位于峽山與鞋山之間的天然馬鞍形上,,帶閘控制,,設11孔10×6.6平方米弧形鋼閘門,,設計最大泄量為5090立方米/秒。電站分2級,,一級設計裝機3臺1800千瓦,,二級設計裝機4臺800千瓦及1臺漏水發(fā)電機75千瓦。
發(fā)展歷程
當時修建這座水庫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濰河下游兩岸的洪澇災害,、農田灌溉和沿海群眾吃水問題,。歷史上濰河曾叫淮河,因為它頻繁決口,,泛濫成災,,給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造成巨大損失,所以下游的兩岸群眾稱它為“壞河”,。過去,,昌邑、濰縣的群眾常說:“開了吳家漫,,昌邑,、濰縣跟著轉。開了紅崖口,,昌邑,、濰縣跟著走?!薄伴_了田家灣,,淹了東半天,。過了膠萊河,,淹了三合山?!?/p>
峽山水庫的修建由昌濰地委和專署直接領導,,組織昌邑、高密,、安丘,、濰縣4個縣的民工參與建設。昌濰專署和地委成立了水庫建設指揮部和水庫工程黨委,,由副專員劉勇任指揮兼黨委書記,,副專員張興堂為副指揮兼黨委副書記。指揮部下面設有辦公室,、工程科,、供應科、器材機械科,、遷占科等,。水庫工程黨委下設政治部,,政治部下設組織科、宣傳科,、治??啤F委等,,張鈞任政治部主任,。峽山水庫修建期間,水庫工程指揮部主要負責人先后換了三任,,第一任是副專員劉勇,,第二任是副專員王鳳文,第三任副專員張精業(yè),。王鳳文任職時間短,,張精業(yè)任職時間最長,直到水庫建成,。
旅游景觀
自然風光
1,、峽山。峽山位于峽山水庫北岸,,象一只猛虎傍水而臥,,俗稱臥虎山、斜山,。海拔171.1米,,前后均為峭壁,東南稍坡,,山勢雄偉,,風光綺麗。山上建有玉皇廟,、娘娘廟,,山腰有呂祖洞、伯溫洞,,相傳明朝劉伯溫在此隱居,。
2、野溝河,。野溝河源于太保莊鎮(zhèn)永望屯村,,向東經丈嶺、北孟流入膠新河,,全長約15公里,,是一條保護較好的原生態(tài)河流。目前,,在丈嶺以西1000米處開發(fā)建設了漁池湖休閑娛樂風景區(qū),,修建了攔河壩,、漁池湖山莊,湖面拓展到200畝,,目前已初具規(guī)模,。
3、石坑河,。西連濰河,,東接膠新河,全長20公里,,流經太保莊鎮(zhèn),、北孟的部分村莊。因河道比較窄,,部分河段被填平或改造,。有些河段原生態(tài)面貌保護比較好。
4,、七里蘭島,。七里蘭島位于峽山水庫南端,總面積約100畝(水位高時約60畝),。島上樹木叢生,,具有很大的開發(fā)價值。
5,、渠河,、濰河下游水面寬闊,濰河新老河道之間的夾河套面積較大,,風景秀麗,,具有開發(fā)旅游的良好條件。
生態(tài)保護
1,、太保莊萬畝生態(tài)林,。位于濰河與引黃濟峽工程之間的夾河套,土地面積約12000畝,。目前,林木種植總面積達到5000多畝,,真正形成了“遙望一碧萬頃,,近看綠樹成蔭”的美麗景象。
2,、王家莊萬畝生態(tài)林,。位于水庫西岸淺灘地帶,總面積10000畝,,目前已建成6000畝,,林帶與水庫相映,,庫內碧波萬頃,庫外綠樹一望無際,。
文化名人
四公 在濰水沿岸,,自古就流傳著冰雹不打四公之說。這四公系指黃公,、蓋公,、鄭公、狄公,。后是指這四公所在的四座山,,即趙戈鎮(zhèn)的黃公山、蓋公山,、礪埠山和狄山,。
黃公,名黃石公,,戰(zhàn)國時著名兵家,。在朱子村后隱居此山,去世后人們把他安葬在該山的最高處,并把該山改稱“黃公山”,,以茲紀念,。之后,又在他講學的舊址建黃公祠(祠內黃公偶像端坐其中,,韓信,、張良置身其兩側,均為木雕),,并派人看管?,F(xiàn)不復存在。
蓋公,,生于本鎮(zhèn),,是秦漢間有名的大賢,創(chuàng)立了“蓋公之道”,。晚年隱居朱子村南之山,,逝后人們將其安葬在該山之巔,并將該山定名為“蓋公山”,,后又立祠紀念?,F(xiàn)不復存在。
鄭公,,名玄,,字康成,東漢時人,著名經學大師,。鄭晚年被袁紹脅迫去隨軍,,半道而亡,葬在他母親的家鄉(xiāng),,即現(xiàn)在的青州市鄭母村,,后又移葬其家鄉(xiāng)濰水東岸的礪埠山上(此山在鄭公管區(qū)鄭公后殿村。)東漢末年,,在其墓前立鄭公祠,,后經唐、清,、民國和1987年四次整修,,供游人瞻仰。現(xiàn)占地5畝多,,有三間二層結構房屋,,另有偏房,有人看護,。
宋渭春墓 (縣級) 民國 岞山鎮(zhèn)張百戶屯
于蔭堂故居 (縣級) 清--民國 岞山西下灣村
膠濟鐵路岞山站(縣級)近代 岞山鎮(zhèn)岞山村
岞山遺址 (縣級) 商周 岞山鎮(zhèn)岞山山前
西北院遺址 (縣級) 周 岞山鎮(zhèn)西下灣村西北
明鎬冢 (縣級) 王家莊子鎮(zhèn)朱子村
祖塋碑刻群 (縣級) 清 岞山鎮(zhèn)西下灣村東
龍柏 2棵 樹圍1.2米 岞山鎮(zhèn)東章村
國槐 1棵 樹圍3.9米 岞山鎮(zhèn)東章村
國槐 1棵 樹圍2.62米 岞山鎮(zhèn)馬家屯村
小葉樸 1棵 樹圍3.85米 丈嶺鎮(zhèn)下坡村
國槐 1棵 樹圍3.65米 丈嶺鎮(zhèn)牛脊埠村
原安邱市的王家莊子鎮(zhèn)朱子村附近與趙戈鎮(zhèn)石頭崖村交接地段有法林寺遺跡,;蓋公山、黃公山,、韓信濰水戰(zhàn),,朱子祠等遺跡,;黃旗堡鎮(zhèn)杞城一帶,,汶河,濰河沿岸是原始社會文物密集區(qū),;原王家莊子鎮(zhèn)李家古城村一帶有故城遺跡,、墓葬群,。金線村抗戰(zhàn)戰(zhàn)場,諸城市的前涼臺一帶,,特別是靠濰河地段,,是文物重點調查地域。
文物古跡
孫猛冢,、昌安故城和鄧襲墓,,朱子村的三寶塔、法林寺,、朱子祠和明鎬冢等,。
孫猛冢。孫猛是秦朝的一員大將,,在與齊國的軍隊作戰(zhàn)時戰(zhàn)死。作戰(zhàn)地點就在本鎮(zhèn)孫孟村,。孫猛戰(zhàn)死后,,葬于此地。后受人尊敬,,其墓?jié)u大,,稱為孫猛冢?,F(xiàn)不復存在,。
昌安故城和鄧襲墓。現(xiàn)李家古城村為原昌安縣故城遺址,。昌安縣,,漢置,唐初省入安丘,。唐乾元二年,,安丘縣治徙此。北宋初安丘縣治遷走,,城遂廢,。昌安城作為縣城前后歷時八百余年,現(xiàn)尚存土城墻遺址一段,,長約五百余米(后因村民建房屋用土被整平),。漢明帝永平元年(公元58年),封鄧襲(鄧禹之子)為昌安侯,,食邑于此,。李家古城村北半里許有古冢,相傳即昌安侯鄧襲墓?,F(xiàn)不復存在,。
三寶塔、法林寺,、朱子祠和明鎬冢,均在朱子村,。朱子村很早即為塔寺并存的佛教圣地。三寶塔,,何時所建,,不詳。但從重修三寶塔記事碑得知,,該塔在北周建德三年(公元574年),,周武帝宇文邕發(fā)起的滅佛運動中被毀,隋朝開皇八年重修,。這個被毀的年代,,比人們稱之為塔祖的西安大雁塔還早近百年。
法林寺。何時建的說法不一,。明萬歷《安丘縣志》載,,金崇慶元年(1212年)建,而清末《安丘鄉(xiāng)土志》載,,明正德二年(1507年)建,。究竟建于何時,沒有定論,。
法林寺前面的石龜長2.8米,,闊1.44米,高0.94米,。其大,,為全國廟宇石龜之冠,比孔廟內的石龜還大,。因年久風化,,其體多處裂璺,為搶救這一歷史文物,,在濰坊市文化局暨安丘市文化局的支持下,,于2003年6月29日將其北移至高處,并建亭等加以保護,。
朱子祠,。宋朝慶元三年,大儒朱熹曾在法林寺一古槐下講學,,后為紀念朱熹,,在槐之北建朱子祠。新中國成立后,,這棵古槐依然奇特壯觀,,其粗難以用抱計量。下部環(huán)樹有三個大枯洞,,每洞可容人入出,,上部繞樹有大小不等的九個小枯洞,人稱三門九窗,。樹上枝葉茂密,,樹下綠蔭宜人,與朱子祠渾為一體,,珠聯(lián)璧合,,相得益彰,不少文人曾來此憑吊,。
明鎬冢,。在朱子村后,,為縣級文物。該冢與黃公山上的黃公冢和蓋公山上的蓋公冢,,方位成品字形,,人稱“三冢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