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1956年廣東省亞熱帶開發(fā)計劃的安排,為消滅雷州半島旱患,,1958年5月,,中共湛江地委在省支持下,決定興建鶴地水庫——青年運河工程,,并成立“雷州青年運河建設委員會”,,由地委書記孟憲德兼委員會主任,副專員王勇兼任工程指揮部總指揮,。受益的廉江,、遂溪、???、吳川、和湛江市郊區(qū)分別由縣長或縣委書記擔任澤區(qū)(區(qū))工程指揮部指揮,。省水利廳派出以設計院工程師何多基為首的20余名工程技術干部到現場設計和指導施工,。
工程于1958年6月10日動工,庫區(qū)工程高峰期民工達5萬余人,,至翌年9月基本建成,。灌區(qū)工程(即青年運河主河及以下各級渠道)高峰期工地民工達30萬人,1960年5月各主要干渠建成,,開始部分發(fā)揮效益,。1963年春,庫區(qū),、灌區(qū)建成,,共完成土石方7300萬立方米。1987年統(tǒng)計:用去總工程費10772萬元,,另累計維修經費44萬元,。
鶴地水庫為多年調節(jié)水庫,總庫容11.875億立方米,,其中調洪庫容3.115億立方米,,興利庫容5.36億立方米,死庫容3.4億立方米,,經1958年6月廣東,、廣西兩省政府協(xié)議決定正常高水位40.5米,,設計洪水位不超過42米。正常高水位的相應水面108.4平方公里,,相應庫容8.76億立方米,。
庫區(qū)樞紐工程有主壩一座,副壩36座,,溢洪道兩座,,輸水洞,、船閘各一座及電站兩座,。
主壩為均質土壩,壩頂高程43米,,最大壩高29.25米,,壩頂長885米,防浪墻高0.8米,,壩頂寬7米,,壩體采用人工填土為主,拖拉機碾壓,。
副壩36座,,總長度7025米,最大壩高23.7米,,副壩之多之長為廣東省水庫之冠,。
溢洪道兩座均在左岸。第一溢洪道凈寬50米,,設5孔10×4.5米弧形鋼閘門控制,,閘底高程35.2米,設計最大泄量1500立方米每秒,,陡槽末端采用消力池消能,。第二溢洪道凈寬120米,堰頂高程38米,,也設有弧形鋼閘門控制,,設計最大泄量1530立方米每秒。
輸水洞為潛孔式,,進口高程31.0米,,分為2孔,每孔斷面為4×3米,,用鋼弧形閘門控制,,設計最大輸水流量為155立方米每秒(另一資料為120立方米每秒)。
船閘一座,,閘室長24米,,寬10.5米,,可通過40噸船只。
電站兩座,,共裝機容量5150千瓦,。
庫區(qū)淹沒耕地8.07萬畝,移民4.12萬人,。
鶴地水庫灌區(qū)渠系從北至南貫串大半個雷州半島,。總干渠名為“雷州半島青年運河主河”全長76公里,,設計最大過水能力120立方米每秒,。大干渠有東海河、西海河,、東運河,、西運河、四聯(lián)干渠5條,,共長195公里,;干渠155條,長1164公里,;支渠1467條,,長4041公里。在運河中段建有一座西涌節(jié)制閘,,用以調節(jié)上下游水位和流量,,并設有船閘一座,可通航40噸以下船只,。在距遂溪縣城一公里的東海河上建有新橋大渡槽一座,,是鶴地水庫灌區(qū)最大的渠系建筑物,全長1206米,,分為40跨,,雙懸臂支承,雙柱式槽墩,,最大墩高29.5米,,渡槽底寬5.5米,槽身高3.5米,,設計過水流量13.25立方米每秒,,可通航20噸船只。
鶴地水庫——青年運河建成后,,雷州半島的廉江,、遂溪、???、湛江市郊區(qū),、吳川、等縣區(qū)155萬畝農田得到了灌溉保證,,糧食生產連年豐收,。1963年雷州半島出現1943年型的特大旱情,從上年秋季起連續(xù)8個月未下過透雨,,由于鶴地水庫發(fā)揮了重大作用,,120萬畝稻田按時插下秧,早造增產糧食近億斤,。而1943年大旱,,農業(yè)減產失收鬧饑荒,餓死人以萬計,。1964年,,國家副主席董必武視察鶴地水庫,寫有“鶴地水為庫,,雷州旱不憂,渠分四干引,,江截九洲流”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