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原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詞牌名,,又名“清平樂令”“醉東風”“憶蘿月”,為宋詞常用詞調(diào),,同時又是曲牌名,,屬南曲羽調(diào)。作為詞牌,,此調(diào)正體雙調(diào)八句四十六字,,前片四仄韻,后片三平韻,。晏殊,、晏幾道、黃庭堅,、辛棄疾等詞人均用過此調(diào),,其中晏幾道尤多。代表作有李煜《清平樂·別來春半》等,。
清平樂,,原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詞牌名,。唐呂鵬《遏云集》載應制詞四首(見《絕妙詞選》),。《宋史·樂志》入“大石調(diào)”,?!侗屉u漫志》云:此曲在越調(diào),唐小令盛行,,又有黃鐘宮,、黃鐘商(即俗名“大石調(diào)”)兩音?!督饖Y集》《樂章集》并入“越調(diào)”,。通常以李煜詞為準。雙調(diào)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韻,后片三平韻,。一說李白曾作《清平月》,,《尊前集》載有李白詞四首,恐為后人偽托,。
此調(diào)異名有四:《花庵詞選》名《清平樂令》,;張輯有“憶著故山蘿月”句,故又名《憶蘿月》,;張翥詞中有“明朝來醉東風”句,,名《醉東風》;另亦有《破子清平樂》,。
“清平樂”調(diào)名之來源歷來說法不一,。通常認為,此調(diào)取用漢樂府“清樂”“平樂”這兩個樂調(diào)而命名,。因李白有應制《清平調(diào)》三首傳世,,故后世之人易將《清平調(diào)》與《清平樂》混為一談,。王灼《碧雞漫志》卷五云:《松窗雜錄》云:“開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藥,,得四本,,紅、紫,、淺紅,、通白繁開。上乘照夜白,,太真妃以步輦從,。李龜年手捧檀板,押眾樂前,,將欲歌之,。上曰:‘焉用舊詞為?!斈晷擦謱W士李白立進《清平調(diào)》詞三章,。白承詔賦詞,龜年以進,,上命梨園弟子約格調(diào),,撫絲竹,促龜年歌,,太真妃笑領歌意甚厚,。”張君房《脞說》指此為《清平樂》曲,。按明皇宣白進清平調(diào)詞,,乃是令白于清平調(diào)中制詞。蓋古樂取聲律高下合為三,,曰清調(diào),、平調(diào)、側調(diào),,此之謂三調(diào),。明皇止令就擇上兩調(diào),偶不樂側調(diào)故也,。況白詞七字絕句,,與今曲不類。而《尊前集》亦載此三絕句,,止目曰《清平詞》,。然唐人不深考,妄指此三絕句耳。此曲屬越調(diào),,唐至今盛行,。今世又有黃鐘宮、黃鐘商兩音者,。歐陽炯稱,,白有應制《清平樂》四首,往往是也,。
這段材料中,所謂“今曲”者,,即《清平樂》曲,。王灼引《松窗雜錄》中李白應詔作七絕《清平調(diào)》之事,言其與今曲不類,,而張君房《脞說》指此為《清平樂》曲,,這就發(fā)生《清平調(diào)》與《清平樂》混而為一的現(xiàn)象。宋代計有功《唐詩紀事》記載此事,,亦言帝“命李龜年持金花箋賜白,,為《清平樂》詞三章”。宋代樂史《楊太真外傳》,、明代王路《花史左編》皆因之,。實際上,復考李?!端纱半s錄》乃知正如王灼所言,,李白所進《清平調(diào)》曲確為三章七言絕句,為“云想衣裳花想容”云云,。然而,,《清平樂》詞則是四十六字的雙調(diào)小令,兩者差別甚大,,體制自是不同,。清代萬樹《詞律》載李白《清平樂》一首,明確說其“與清平調(diào)無涉”,。另外,,王灼此段記載指出了《清平調(diào)》得名之由來,即擇漢樂府三調(diào)之中前兩調(diào)作詞,。
楊憲益《零墨新箋》認為《清平樂》為南詔樂調(diào):“當時南詔有清平官司朝廷禮樂等事,,相當于唐朝的宰相?!肚迤綐贰樊斎辉闯鲇谇迤焦?。此外更無其他合理的解釋。”張璋,、黃畬《全唐五代詞·箋評》因之,。今考唐代樊綽《蠻書》、佚名《大唐傳載》,、五代劉晌《舊唐書》,,以及北宋宋祁、歐陽修等所撰《新唐書》等史書典籍,,發(fā)現(xiàn)確有關于唐時西南方南詔國設清平官一事的記載:“南蠻清平官,,猶國家之宰相也?!薄扒迤焦倭?,每日與南詔參議境內(nèi)大事。其中推量一人為內(nèi)算官,,凡有文書,。便代南詔判押處置,有副兩員同勾當,。又外算官兩人,,或清平官或大軍將兼領之。六曹公事文書成,,合行下者一切是外算官,,與本曹出文牒行下,亦無商量裁制,?!庇纱丝芍迤焦俚闹饕氊熓枪芾砭硟?nèi)大事,,并非專職樂官,,兩者之間無確切聯(lián)系,所以“清平樂”這一調(diào)名不可能由清平官之名得來,。
何光遠《鑒誡錄》載陳裕秀詠《渾家樂》“阿家解舞清平樂,,新婦能拋白木球”二句,任半塘《教坊記箋訂》中據(jù)此認為《清平樂》“乃舞曲,,《清平調(diào)》則未云有舞”,。宋代仲殊和東坡詞“解舞清平樂,如今向誰說”,,亦可證之,。任半塘又云:“溫庭筠《清平樂》:‘新歲清平思同輦’,顯為《兩都賦》‘海內(nèi)清平,,朝廷無事’之意,,《敦煌雜錄》下《愿文》云‘社稷有應瑞之祥,國境有清平之樂’,,可知調(diào)名中二字并不指清調(diào),、平調(diào),。”這一說法指出《清平樂》為舞曲當是不錯,但說《清平樂》即“清平之樂”稍顯牽強。因為從現(xiàn)存唐五代的詞作來看,,《清平調(diào)》的感情基調(diào)總體偏于低沉,并無海內(nèi)清平之意,,而就溫詞本身來說,,也并不是歌詠太平之音,是一首閨怨詞,,且《敦煌雜錄》中“國境有清平之樂”句中之“清平之樂”并非《清平樂》這一樂曲,,所以將《清平樂》中“清平”等同于“清平之樂”中“清平”二字,也是欠妥的,。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清平樂》之名既不是借用漢樂府《清樂》《平樂》樂調(diào)名稱為詞調(diào)名,,也不可能是由南詔國清平官之名得來,,應當同《云韶法曲》和《霓裳羽衣舞曲》一樣,是唐代教坊樂官創(chuàng)作的舞曲,,而其中的“清平”二字并沒有什么實際的含義,。
現(xiàn)存最早的《清平樂》詞是傳為李白所作的應制《清平樂》五首。自從李白以《清平樂》作詞之后,,后世不斷有詞人進行創(chuàng)作,,使其成為了較受歡迎、使用比較普遍的詞調(diào),。以此詞調(diào)作詞最多者是北宋詞人毛滂,,共二十首,其次大詞人中,,晏幾道作了十八首,,劉敏中作了十七首,辛棄疾作了十六首,,張炎,、元好問各作了十四首,納蘭性德,、吳藻各作了十二首,。另外,晏殊,、柳永,、蘇軾、李清照、賀鑄等著名詞人皆有《清平樂》詞傳世,。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加上李白所作《清平樂》五首,現(xiàn)存唐五代《清平樂》詞共二十三首,,約占全唐五代詞的0.92%,,宋代《清平樂》詞共三百八十六首,約占全宋詞的1.38%,,金代《清平樂》詞共八首,,約占全金詞的0.224%,元代《清平樂》詞共一百二十首首,,約占全元詞的3.225%,,明代《清平樂》詞共四十六首,約占全明詞的0.23%,。由于清代距現(xiàn)在時間很近,,相關的詞學資料分散駁雜,編纂《全清詞》的難度非常大,,這一工作尚未完成,,所以清代《清平樂》詞創(chuàng)作量已知的有三百首,但最終的具體數(shù)目仍有待進一步整理考證,。
縱觀歷代《清平樂》作品的發(fā)展歷程可以看出,,《清平樂》詞創(chuàng)作伊始,內(nèi)容多傷春惜別,、男女戀情,,感情比較低沉,詞風婉約,。到了宋代,,《清平樂》這一詞調(diào)在晏幾道、李清照等婉約派詞人的筆下,,沿襲了它的原有面貌,,而隨著蘇軾、辛棄疾等豪放派詞人的出現(xiàn),,受其詞風影響,,使用范圍也不斷發(fā)生變化,不僅書寫內(nèi)容有所擴大,,感情基調(diào)也由低沉逐漸轉(zhuǎn)向高亢,。后歷經(jīng)金、元,、明,、清各代的發(fā)展,,其描寫內(nèi)容與聲情更加豐富。后世比較著名的如毛澤東的三首《清平樂》,,其聲情特點已與《清平樂》這一詞調(diào)創(chuàng)作伊始的面貌迥然不同,。由此可見,《清平樂》這一詞調(diào)并不像《水調(diào)歌頭》《蘭陵王》等詞調(diào)那樣具有鮮明,、固定的聲情特點,,而是處于動態(tài)的發(fā)展演變中。
關于“清平樂”的宮調(diào)歸屬問題,,也是諸家記載不一,,稍顯淆亂。前引王灼《碧雞漫志》記為越調(diào),,有黃鐘宮,、黃鐘商兩音?!督饖Y集》,、柳永《樂章集》亦入越調(diào)(無射商),《宋史·樂志》,、張先《張子野詞》入大石調(diào)(黃鐘商),,張孝祥《于湖詞》入正宮(黃鐘宮)。此外,,《樂府詩集》錄此唐時曲為大石調(diào),,為太簇商,,《唐會要》入林鐘商,。其之所以如此混雜,是因為古今樂律本多異名,,加上北宋時期樂律的多次改變,,尤其是宋仁宗景祐年間的“景祐議樂”事件,使得宮調(diào)名多歧義,,相涉致誤,。
“清平樂”作為較為流行的詞調(diào),和其他流行詞調(diào)如“菩薩蠻”“望江南”等比較,,體式相對較為固定,,為四十六字雙調(diào)小令。其正變體有以下三種,。
正體,,雙調(diào)四十六字。此體格律例見五代李煜詞《清平樂·別來春半》,。此體平仄韻轉(zhuǎn)換格,。上闋四句二十二字,,四仄韻;下闋四句二十四字,,三平韻,。但此調(diào)亦有填單遍者。宋施岳詞,,“水遙花暝,,隔岸炊煙冷。十里垂楊搖嫩影,,宿酒和愁多醒”,。又元張肯詞“孤村雖小,幾簇人家繞,。菰葉纖纖波渺渺,,摘得菰根多少”,即此前段也,。韋莊詞前段起句“何處游女”,,“處”字仄聲。第二句“金線飄千縷”,,“金”字平聲,。第三句“門外馬嘶郎欲別”,“門”字平聲,,“馬”字仄聲,。第四句“惆悵香閨暗老”,“暗”字仄聲,。又“燕拂畫簾金額”,,“燕”字、“畫”字俱仄聲,。換頭句“盡曰相望王孫”,,“相”字平聲。第二句“塵滿衣上淚痕”,,“塵”字平聲,,“滿”字、“淚”字俱仄聲,。又“含羞待月秋千”,,“待”字仄聲。第四句“掃即郎去歸遲”,,“即”字仄聲,。譜內(nèi)可平可仄據(jù)此,余參趙長卿詞,。
變體一,,雙調(diào)四十六字,。此體格律例見宋代趙長卿詞《清平樂·鴻來燕去》。此體雖然也屬于平仄韻轉(zhuǎn)換格,,上闋四句四仄韻,,下闋四句三平韻,但與正體的不同之處在于上結句法小異,,此體上結句為六字折腰豆,。柳永詞前段結句“那特地、柔腸斷”,,“特”字仄聲,。此調(diào)以此詞為正體,若趙詞之上結句法小異,,李詞之或押仄韻,,皆變體也。
變體二,,雙調(diào)四十六字,。此體格律例見唐代李白詞《清平樂·畫堂晨起》。此體為全仄韻格,,上闋四句二十二字,,四仄韻,下闋四句二十四字,,三仄韻,,與前兩體前仄后平者不同。且下闋中非押韻句亦與前詞不同,,前詞下闋第三句為非押韻句,,此詞下闋第一句為非押韻句。
《清平樂》上下闋基本句式為:四五七六,,六六六六,。正體上片用仄韻,,加之長短句交替,,顯得跌宕起伏;下片用平韻,,再加上六言的雙音節(jié)奏,,便感到舒緩纏綿。前起后落,,疾緩分明,,轉(zhuǎn)折有致,層次豐富,,在內(nèi)容及情緒表達上,,便有較大適應性,。這也是這一詞調(diào)為詞家所喜愛的重要原因。變體一與正體相較,,用韻基本沒有變化,,不同之處就在于變體一的上結句為六字折腰豆。該體式也有詞人創(chuàng)作,,但并不常見,,如柳永《清平樂·繁華錦爛》。至于最后一體,,除上舉傳為李白之作外,,后世詞人基本無人創(chuàng)作。另外一種比較特殊的情況,,即只填單遍者,,如宋代施岳詞“水遙花暝,隔岸炊煙冷,。十里垂楊搖嫩影,,宿酒和愁多醒”,實為長體之前段也,。
格律對照例詞:李煜《清平樂·別來春半》
中中中仄,。中仄平平仄。
別來春半,。觸目柔腸斷,。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中平中仄,。
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
中平中仄平平,。中平中仄平平,。
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
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平平。
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格律對照例詞:趙長卿《清平樂·鴻來燕去》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鴻來燕去,。又是秋光暮。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中仄,、平平仄,。
冉冉流年嗟暗度。這心事,、還無據(jù),。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
寒窗露冷風清,。旅魂幽夢頻驚。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何日利名俱賽,為予笑下愁城,。
格律對照例詞:李白《清平樂·畫堂晨起》
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仄。
畫堂晨起,。來報雪花墜,。
平仄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高卷簾櫳看佳瑞,。皓色遠迷庭砌。
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盛氣光引爐煙,素草寒生玉佩,。
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應是天仙狂醉,。亂把白云揉碎,。
(說明:詞牌格律與對照例詞交錯排列。格律使用宋體字排印,,例詞使用斜體字排印,。詞牌符號含義如下:平,表示填平聲字,;仄,,表示填仄聲字,;中,,表示可平可仄;加粗體字為韻腳,。)
唐·李白《清平樂·禁闈秋夜》
唐·溫庭筠《清平樂·上陽春晚》
唐·溫庭筠《清平樂·洛陽愁絕》
唐·韋莊《清平樂·野花芳草》
五代·歐陽炯《清平樂·春來街砌》
五代·馮延巳《清平樂·雨晴煙晚》
五代·毛熙震《清平樂·春光欲暮》
宋·晏殊《清平樂·金風細細》
宋·晏殊《清平樂·紅箋小字》
宋·歐陽修《清平樂·小庭春老》
宋·晏幾道《清平樂·留人不住》
宋·晏幾道《清平樂·蕙心堪怨》
宋·晏幾道《清平樂·鶯來燕去》
宋·蘇軾《清平樂·秋詞》
宋·黃庭堅《清平樂·春歸何處》
宋·李清照《清平樂·年年雪里》
宋·朱淑真《清平樂·惱煙撩露》
宋·辛棄疾《清平樂·村居》
宋·辛棄疾《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
宋·辛棄疾《清平樂·檢校山園書所見》
宋·劉克莊《清平樂·五月十五夜玩月》
宋·曹勛《清平樂·春前別后》
宋·趙令畤《清平樂·春風依舊》
金·元好問《清平樂·太山上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