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菊派德是一種很美麗的花卉,花朵呈現(xiàn)鮮艷的粉紅色或紫色,,非常吸引人,,是非常好看的。非洲菊派德的花朵比較大,,是很受歡迎的園藝植物之一,。
它的株型矮小,花朵相對較小,,非常適合盆栽或組合種植,。它的花瓣鮮艷如火,而花心為綠色,,這種紅與綠的鮮明對比賦予了它極高的視覺沖擊力,;而重瓣的球形花朵更是增添了幾分豐滿與立體感,,使得整個花朵看起來既熱烈又充滿生機,。
將種子直接播在孔徑約3.5cm的穴盤中,播種介質(zhì)可選略施肥的泥炭,,pH值在5.0-5.5之間,,γ值在1.2-1.5mS/cm之間。每個穴盤孔中播一粒種子,,澆水并加殺真菌劑,。非洲菊種子萌發(fā)需要光照,因此播種后不要遮蓋種子,。將穴盤放于溫室育苗床上,,并加蓋塑料罩,萌芽期應(yīng)保持較高的濕度,,可輕度灌溉或使用空中噴霧,。
萌芽期最適溫度為22-25℃,萌芽期的最適日照長度為16小時,。建議在低光照時期人工增光(3.5-4klx),。播種后3-4天開始萌發(fā),當子葉展開時逐步去掉塑料罩,,當?shù)谝黄嫒~展開的時候完全去除塑料罩,。播種后約5周半至6周半幼苗長成,長出4-5片真葉的時候可以移栽或上盆,。
栽培土壤要求疏松透氣,、富含腐殖質(zhì),pH值在5.0-5.5之間,,γ值在1.2-1.5mS/cm之間,。非洲菊為周年開花植物,,定植季節(jié)不限,但從生產(chǎn)和銷售角度來考慮最適宜的定植時期為春季3月下旬至4月中旬,,秋季即可采花,,冬季進入盛花期。交錯定植,,株行距40cm×50cm,,定植6-8株/㎡。密度過高易感染病蟲害,,花蕾數(shù)量減少,;密度過低影響經(jīng)濟產(chǎn)量。因非洲菊的根系有收縮老根的特點,,并且葉從莖上基生,,定植應(yīng)以淺栽為原則,要求根頸部稍露出土面,,如定植過深,,植株隨老根收縮向下沉,生長點埋入土中,,花蕾不易長出地面,,影響開花。
非洲菊最適宜的生長溫度為20-25℃,,低于5℃,,高于30℃,生長緩慢,。非洲菊對溫差相當敏感,,晝夜溫差應(yīng)保持在2-3℃較好,如果溫差過大,,會造成畸形花,。建議在強烈光照時遮陰以避免過高的溫度,并在中午高溫時期噴水,。
非洲菊喜陽光充足的環(huán)境,,光照充足,植株生長健壯,,花色鮮艷,。每天日照時數(shù)不低于12小時,,在低光照時期人工補光3.5-4klx,。光照時間和強度直接影響非洲菊的產(chǎn)量,光照時間越長,產(chǎn)花量越高,。
非洲菊在設(shè)施栽培中全年開花,,營養(yǎng)消耗大,因而在整個生育期要不斷進行追肥,。宜采用滴灌設(shè)備,,配制營養(yǎng)液進行滴灌。施肥以氮肥為主,,適當增施磷、鉀肥及鈣,、鐵,、鎂肥,,花期前應(yīng)特別注意補充鉀肥,促使莖粗花壯,,增加產(chǎn)花量??諝庀鄬穸茸詈貌灰^70%,,為使植株根系良好生長,,澆完定植水后應(yīng)等根系略干時再進行灌溉,同時輔以追肥,。澆水以“干透澆透”為原則,。花期灌水要注意不要使葉叢中心沾水,,防止花芽腐爛,。
非洲菊為周年生產(chǎn),,因此要及時疏葉疏蕾,。葉片過多或過少都會使花數(shù)減少,故需要適當剝?nèi)~,,及時清除基生葉叢下部枯黃葉片,,再各枝均勻剝?nèi)~,每枝留3-4片功能葉,。幼苗生長初期應(yīng)摘除早期形成的花蕾,,以促營養(yǎng)生長;開花期,過多花蕾也應(yīng)疏去,,以保證切花的品質(zhì),。同時應(yīng)考慮市場與季節(jié)因素,確定花枝數(shù)量,。
適應(yīng)于一些分蘗力較強的非洲菊品種,。分株多在3-5月進行。新分株必須帶有芽及根,,故不宜分得太小,。分株時先用利器順著每個分株將植株縱切成幾株,待傷口愈合后,,再將已分開的各分株挖起移植,。
最好在3、4月份進行,。加強管理扦插苗可在下半年開花,,夏季扦插則要到第二年春天才能開花。母株應(yīng)采用生長1年以上的植株,,把健壯的植株挖起,,洗凈根部泥塊,去除葉片,,切去生長點,,仔細地保留根莖粗大部分,再把植株種在種植箱內(nèi),。當溫度為22-34℃,、空氣濕度為70%-80%時,歷經(jīng)10-14天,,即可取下枝條進行扦插,。為了加快插條生根,可先把插條放入0.2%的高錳酸鉀溶液中略微蘸濕(消毒防?。?,再把基部插入市售的生根粉或500毫克/升的萘乙酸溶液中,然后再扦插,。
春播3-5月,,秋播9-10月。采用小粒種子的播種法在室內(nèi)進行,,發(fā)芽適溫為18-22℃,,播后7-10天發(fā)芽。發(fā)芽后移至向陽處,,待子葉完全開展后進行分苗,,小苗長出2片真葉時即可定植,定植最佳時期為5、6月份,,定植后2-3個月可見開花,。
葉斑病危害葉片,葉上病斑散生,,圓形或近圓形,,有同心輪紋或紫褐色較寬的邊緣,病斑上散生或聚生小黑點,。病菌存在于發(fā)病葉片,、葉茬,隨風雨及分株繁殖而傳播,,高溫高濕下發(fā)病嚴重,。應(yīng)及時摘除病葉及外層老葉,控制濕度,,防止雨淋,。定期噴灑百菌清、代森錳鋅等藥劑,。
植株任何時期都可受害,,但以開花期受害最重。由近地面的莖基部向下延伸到根部,,組織變軟,,呈水漬狀、沒黑褐色,、無臭味腐爛,;植株葉片萎蔫或變?yōu)樽霞t色,拔起時病部易折斷,,最后根皮層常腐爛脫落,,暴露出變色的中柱。潮濕時,,病部長有稀疏白霉層。高溫多雨,,地勢低洼,,排水不良時發(fā)病重。應(yīng)選擇排水良好的高燥地栽培,,避免過度澆水,,最好采用滴灌;定期向莖基部噴灌烯唑醇等藥劑,。
白粉病主要危害葉片,,初期在葉面上形成白色粉春斑,漸遍布葉面,最后葉片黃褐干枯,。病菌隨被害葉及葉殘體越冬,。通過雨水及氣流傳播常年發(fā)生,但以5-6月發(fā)病較重,。濕悶密閉時發(fā)生重,。植株生長末期,及時清除病殘組織并燒毀,,避免連作,;增施磷鉀肥,避免氮肥過量,,提高植株抗病力,;加強通風透光,避免濕度過大,。發(fā)病初期噴灑硫磺膠懸劑,、粉銹寧等藥劑。
感病植株葉片產(chǎn)生褪綠環(huán),,個別病斑成為壞死斑,。感病嚴重時,葉片變小,、皺縮,,花呈碎色,花朵變小,,植株呈矮生狀態(tài),。病毒通過汁液、土壤線蟲及絲子傳播,。應(yīng)注意田間衛(wèi)生,,發(fā)現(xiàn)病株及時拔除并燒毀;采用組培脫毒苗為母株,,建立脫毒母株基地,;及時防治線蟲、菟絲子等傳毒媒介,,進免汁液傳毒,;噴灑病毒A、病毒特等藥劑預防或減輕病害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