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工記》是作家王安憶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發(fā)表于雜志《花城》2018年第5期,,首次出版于2018年9月。
該小說講述了老宅子弟陳書玉孤寂,、跌宕的人生,。作者以細膩節(jié)制的筆觸、熨帖人心的語言,,審視人,、老宅與城市的命運關系,。人物沉浮與老建筑的存亡緊密相連,,時代的起落更迭促使陳書玉個人的成長與嬗變,,演繹了一段低回慢轉的上海別傳。
陳書玉:故事主人公,。陳書玉來自于鐘鳴鼎食之家,,到了他這一代,已經(jīng)家道中落,,衰敗不堪了,。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遺澤蔭庇,,朝野有人,,陳書玉很自然地就讀了上海交大的工科?!鞍恕ひ蝗笨箲?zhàn),,學校內遷,陳書玉到了大西南,,重慶的沙坪壩與九龍坡,。到了1944年底,抗戰(zhàn)勝利的前夕,,陳書玉又回到了上海家里的老宅,。他似乎大本事沒有,但就是待人實誠,,處事熱心,,一生也沒有結婚,只是暗戀著朱朱的夫人,,一位姓冉的女人,。
大虞:“四小開”之一。開木器行的大虞學了家傳的木工,,可謂是“一技傍身,,吃穿不愁”,本想在上海的社會夾縫中生存,,卻因不留神的贓物而被抄家,,快訂婚的譚小姐也不知所蹤。他只好去到遠離硝煙的遠郊處,,另行娶妻生子,,安詳?shù)貕劢K正寢。也是經(jīng)大虞的多次指點,,陳書玉才認識到祖宅價值,,認識到宅子修復的意義。
奚子:“四小開”之一。出身律師世家的奚子為革命工作,,新中國成立后,,成為干部的奚子改換名姓,斷絕了與其他三人的來往,。他在組織內一步步升遷,,盡管“文革”中經(jīng)歷波折,最終也挺了過來,,在組織里站穩(wěn)了腳,。
朱朱:“四小開”之一?;ɑü又熘炷晟贂r招惹女子喜愛,,而后在意料之外娶得干練果決的冉氏,冉氏幫他生兒育女,,在他鋃鐺入獄時四處奔走求人,。最終一家人破鏡重圓,移居香港,,安居樂業(yè),。
1944年秋末,經(jīng)歷戰(zhàn)亂,,跋山涉水,,世家子弟陳書玉終于回到位于上海南市的祖宅“煮書亭”。陳家三代同堂,,人口眾多,,他卻是陳家的“透明人”,親情淡薄,,和家人都不熟,。而他愛好交友,與花花公子朱朱,、律師世家的奚子,、開木器行的大虞四人被戲稱為:西廂四小開。此前,,在奚子的誘導下,,陳書玉與奚子的“弟弟”結伴,一路掩護著幾位神秘人前往重慶,。日后,,也是因為與“弟弟”的淵源,他才得以多次規(guī)避風險,,平安度日,。此時正值抗日戰(zhàn)爭最后的大反攻時期,上海正處風口浪尖,風雨飄搖,?!拔鲙男¢_”早已分崩離析:奚子音信杳然,朱朱結婚,,只有大虞還在。在上海的三人重聚時,,還以為生活能安穩(wěn)地過下去,。但首先出事的是大虞,其父因無意收購日產(chǎn)而獲罪,,闔家遷往鄉(xiāng)下,。接著是朱朱入獄,后全家移居香港,。只有陳書玉還留在上海,。
1949年,上海解放,,憑借著“弟弟”的推薦信,,大學工科肄業(yè)的陳書玉應聘成為一名小學老師。這是他第一份正式工作,,此后成為他終身的事業(yè),。隨著祖父母的離世,親人的搬離,,老宅只剩下他一人,。細想幾位朋友的命運,再看看自己所住的這座清代大宅,,他變得患得患失,,總擔心哪一天災難降臨。這種巨大的心理負擔時刻壓著他,以至于他抱持獨身主義。他主動把房子出讓給街道辦瓶蓋廠,,而他則躲在老宅一方小天地里過自己隱士般的孤寂生活,。他和老宅相伴相生,一起接受修復和改造,,如此延宕六十年,前后經(jīng)歷多次考驗,當年的世家子弟變?yōu)橐粋€普通的退休教師,。而年少時一起流連歡場的四小開,反而在幾十年的相互扶持中成為終生摯友,。
退休的陳書玉因觸動心事,,想修葺祖宅。他遞報告申訴,愿將祖宅上繳國家,,請國家修葺,。大虞也對修祖宅很感興趣,他本是木匠,,躍躍欲試,。為證明祖宅的價值,他查詢了很多地方志,,拼湊著自己的家族史,。一天,老李受奚子之托來看祖宅,,覺得可以修葺,。陳書玉興致勃勃收拾和找木料,但老李派遣的人卻表示,,程序上明確的所有權證明有問題,。陳書玉勞師動眾地寫信給各地的堂兄弟求助,但他們要求分房子,。事情無限期延宕下來,,親戚都覺得陳書玉沒用。
老李的任期此時也快要結束,。這一年年末,,大虞去世。陳書玉非常難過,。修房子的計劃于是作罷,,祖宅越發(fā)破敗。2000年的時候,,老李允諾的文物牌子落下來,,祖宅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但維修仍然遙遙無期,。在一片高樓大廈中,,老宅好像一個盆地的鍋底,隨時會傾塌,。
《考工記》的故事來自于王安憶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走訪上海市中心老宅的靈感,,小說中的主人公,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有原型的,。王安憶曾在上海南市區(qū)的一座老宅里遇見一個守宅的老頭,,老頭反復向她講述自己是如何向上級部門反映要求修葺這座房子的。初遇他時,,老宅尚有一個花廳,,之后隨著時代變遷,,他所能居住的區(qū)域變得越來越小。待王安憶到當?shù)匚奈锞謷炻殨r,,也曾試著幫其爭取置換和修葺,,卻最終因宅子主人家族成員等問題未能成功。
王安憶,,中國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協(xié)會主席、復旦大學教授,。長篇小說代表作有:《長恨歌》《富萍》《啟蒙時代》《天香》《匿名》等,。《長恨歌》獲第五屆茅盾文學獎,,《啟蒙時代》獲第二屆紅樓夢獎評審團獎,中篇小說《流逝》《小鮑莊》獲全國優(yōu)秀中篇小說獎,,短篇小說《本次列車終點》獲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發(fā)廊情話》獲第三屆魯迅文學獎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王安憶2013年獲法蘭西文學藝術騎士勛章,,2016年獲美國紐曼華語文學獎,。
揭示平凡的人在非凡的時代與非凡的老宅相守之文化內涵,是《考工記》著重表達的主題,。作品寫老宅,,實際寫的是以宅子為代表的民間傳統(tǒng)文化在大城市的衰敗命運。因為主要人物與鄉(xiāng)村有密切往來,,文本又補充鄉(xiāng)野生活添趣,,從而促進了城鄉(xiāng)民間文化的交融。陳書玉一生走過了一條無視老宅到欣賞老宅,、保護老宅,、搶救老宅的道路,這也是他對文物,、對傳統(tǒng)文化價值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代表鄉(xiāng)村民間工藝文化的大虞,對老宅的價值十分了解,,他的手藝能修復老宅,,可是沒等到機會就離世了。陳書玉和大虞的往來,,將城市民間文化與鄉(xiāng)村民間文化組接聯(lián)合,,建構出新的民間文化。這種混融著城與鄉(xiāng)的新文化,,正是作家所追求,??墒牵S著時代的變化,,它又無可挽留地走向頹圮,。這些文化又隨著人物的離散而衰敗,于是作品演奏出一首城鄉(xiāng)民間文化交融的挽歌,。
小說從20世紀40年代到20世紀末,,展示了生活在上海這座城市的形形色色的市民生活圖景,展示上海近現(xiàn)代都市化進程,,抒寫在大時代背景下,,人物的孤獨宿命。這種宿命感,,來自有形的或無形的枷鎖束縛,。這枷鎖之于陳書玉,是“煮書亭”這座大宅,。實際上,,他曾數(shù)次試圖擺脫老宅加諸在自己身上的枷鎖:從出讓給街道辦瓶蓋廠,上交給國家做文物保護單位到修復老宅,。他經(jīng)歷各種變革,,已然摸索出一套自己的生存規(guī)則,變得麻木,,如同老宅,,要連番接受各種修繕和改造。這時候的老宅,,已經(jīng)變成他的舒適區(qū),,他躲在這里,屏蔽掉紛紛擾擾的外部世界,。努力維持自己體面的生活,。這種體面,是舊式的,,上海爺叔式的一種生活追求和原則持守,。他變成跟老宅一樣的,一個故舊的人,。
敘事
小說中,,平靜從容的日常敘事貫穿始終。王安憶以“小”見“大”的日常敘事,,以一個人物的命運映射一個時代的發(fā)展軌跡,。小說中,王安憶選擇將鏡頭對準老宅,,對它的里里外外,、歷史淵源進行了精細的考量,。宅子的第一次亮相,便有著肅穆的靜美,。矗立在月光下的老宅,,滲漏過戰(zhàn)時的歲月,卻不移不變,、完好如故,,張開雙臂迎候歸人,寬厚而堅挺,。宅子的第二次亮相,,是因陳書玉祖父辦壽辰之故,在日光里正面出場,,這也是大虞第一次看到這宅子,。無梁無柱的敞廳,一層層套進去的磚雕,,褚紅松綠的地磚,,還有釉陶的瓦當,無不給人驚艷之感,??傊?,對老宅的精細描摹貫穿在整部小說中,,時時刻刻營造著一種厚重歷史與輕盈生活交錯的美感。
民間文化
《考工記》中涉及到的民間文化有多種,,如建筑文化,、器物文化、醫(yī)藥文化,、民俗文化,、語言文化、審美文化,、觀念文化等等,。各種文化圍繞陳家祖宅展開,祖宅是各種文化的聚焦點,,祖宅的命運也暗示著民間文化的命運,。亂世中在外輾轉流徙兩年半的人,回到老家,,忽發(fā)覺它的肅穆靜美,。這種美,烙在陳書玉心中,。之后,,文本斷斷續(xù)續(xù)交代了老宅的歷史,、結構、形制,、裝飾以及室內的器物與擺設,。尤為突出的是文本多次描繪神話故事八仙過海和銅制窨井蓋。八仙過海是陳氏祖宅各種雕飾的源頭,,特別是磚雕,、門扉、門板等地方的圖案都與八仙相關,。作品運用豐沛的想象對圖案進行有詳有略的描述,,旨在突出民間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無處不在。
意象
煮書亭作為一個描繪性意象,,在小說中被反復細致描述,。它龐大繁復,集齊精美絕倫的手工技藝,,卻大隱隱于市,,經(jīng)歷兩百多年,正在衰敗,、坍塌,。這里隱喻的是陳書玉孤獨的一生。他有高貴的靈魂,,在不斷尋求一種不悖離自己人性的生活方式,,而孤獨、抑郁如影隨形,,折射的則是陳書玉悲劇性的命運,。
2018年12月,該小說入選2018年收獲文學排行榜長篇榜,。
2019年8月,,該小說獲第七屆花城文學獎長篇小說獎;12月,,該小說獲首屆東吳文學獎長篇小說獎,。
沈陽師范大學教授賀紹俊:王安憶再次將小說的筆觸延伸至上海的風情和歷史中,。這一回聚焦于上海的工商業(yè)發(fā)展歷程,,為上海的繁華都市形象增添了新的注釋。
中國作家協(xié)會創(chuàng)研部副研究員岳雯:王安憶的語言在這部小說里已爐火純青,。人與老宅之間互相庇佑,,又互相成全,是這部小說的顯在主題,。一個人跨進一個全新的時代,,成為精神康健,、自食其力的普通勞動者,自知而清明地度過一生,,是王安憶一以貫之的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