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岸》是作家蘇童的長篇小說,,講述了一條流放船在河上和岸上的故事,展現(xiàn)庫文軒,、庫東亮父子的荒誕命運,,書寫特定歷史時期人的生存境遇。
庫文軒因為被認為是革命烈士鄧少香的兒子,,當上了鎮(zhèn)黨委書記,,成為小鎮(zhèn)權(quán)力的核心,,也成為小鎮(zhèn)女性追逐的對象。但是,,文化大革命時期的一次調(diào)查,,否定了庫文軒是烈士遺孤的身份,隨即他的鎮(zhèn)委書記的職位被罷免,,還被查出了和多位女性保持著不正當兩性關系,。他的妻子也和他離婚了。人生發(fā)生了巨大變故的庫文軒,,離開了“岸”,,來到了金鵲河上的向陽船隊,,開始了河上人生,。
庫東亮是庫文軒的兒子,,因為庫文軒離婚了,他就跟著庫文軒來到了河上,。不過,與庫文軒從此不再上岸不同的是,,庫東亮常常在岸上與河上穿梭,。
江慧仙的人生和“岸”與“河”的命運相關。江慧仙的父親失蹤,,母親帶著她來找父親,,然而在找她父親的過程中,她的母親也失蹤了,。她是向陽船隊的人集體把她養(yǎng)活的。她的人生開端應該是河上,。但是,,一次一位導演來選拔扮演李鐵梅的演員時,,看中了她,。于是她離開了船,,也就離開了“河”,開始了在岸上的人生,,再也沒有回到河上,。
鄧少香是一位革命者,借助家里開棺材鋪的有利條件,,利用棺材作掩護,給游擊隊運送槍支彈藥,。然而在一次執(zhí)行任務過程中不幸被逮捕。英勇犧牲,。
庫東亮的父親庫文軒一直被認為是烈士鄧少香的遺孤,穩(wěn)坐油坊鎮(zhèn)書記的位子,,而突然到來的一個烈士遺孤調(diào)查組認定庫文軒是冒牌的,把他列為階級異己分子,,父親的地位一落千丈,,隨之而來的是父親被隔離審查,發(fā)配到向陽船隊改造,,母親與其離異。伴隨著父親的倒臺,庫東亮也沒有了往日的趾高氣揚,、專橫跋扈,他成了眾人嘲笑的對象,,七癩子和他姐姐也敢公然搶他的奶油面包,而他也由此獲得一個代替他姓名的外號“空屁”,。父母的離婚給了他兩堆不幸的禮物,一堆是父親和船,,一堆是母親和岸,,他只能選一樣,,他必須選一樣,。他選擇了父親。
由于庫東亮對船隊一切的討厭使他很孤單,,無事可做的他開始研究母親留下的工作手冊,,并在船艙里悄悄地監(jiān)視父親與每一個女人的對話,而當自己齷齪的行為被父親發(fā)現(xiàn),導致父親大發(fā)雷霆并把他趕到岸上,。再次回到岸上的庫東亮同樣也沒有什么好的待遇,,糧油加工站里的所有女工和農(nóng)具修理廠的男工都討厭他,提防他。他更是他母親的一個不受歡迎的客人,。看透了這一切的庫東亮知道雖然母親還是在岸上,,但岸上已經(jīng)沒有了他的家,。于是庫東亮與岸上生活徹底決裂,,他沒有了對重回岸上生活的幻想,,安心地與父親漂流在金雀河上,過著魚一樣的生活,。
回到船上的庫東亮開始逐漸習慣河上的生活,,同時他在船上也找到了很多樂趣,聽河水說話,,收集河流上的漂浮物,,用罐頭打撈別的東西。然而當漂亮的慧仙出現(xiàn)后,,庫東亮被迷住了,。已經(jīng)經(jīng)受不了任何風言風語的父親在聽到庫東亮調(diào)戲婦女的謠言后選擇了喝農(nóng)藥自殺,自殺未遂的父親隨后又絕望地發(fā)現(xiàn)惟一可以證明自己身份的魚形胎記已經(jīng)模糊的幾近消失,,不忍看見父親絕望的庫東亮決定再次上岸,。他為了給父親一個安慰,把即將遷走的鄧少香烈士紀念碑拖到了船上,,這塊沉重的紀念碑是他送給父親惟一的一件禮物,。撫摸著這塊刻著鄧少香浮雕的紀念碑,父親產(chǎn)生了強烈的歸屬感,父親把紀念碑當做了自己的母親,,而最后父親選擇與母親一同長眠于金雀河,。
蘇童(1963-),原名童忠貴,,江蘇蘇州人,,當代著名作家。1980年考入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1983年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并發(fā)表作品,,1984年后一度擔任《鐘山》編輯。寫于1986年秋冬之交的《一九三四年的逃亡》為其第一部中篇小說,。迄今已發(fā)表作品百余萬字,,主要有中短篇小說集《妻妾成群》、《紅粉》,、《罌粟之家》,、《騎兵》,長篇小說《米》,、《我的帝王生涯》,、《城北地帶》、《武則天》等,。
時間 作品 獎項名稱 備注
2009.11.16 河岸 第三屆曼布克亞洲文學獎 獲獎
2011.08.16 河岸 第八屆茅盾文學獎 提名
小說中呈現(xiàn)出的庫東亮就是一個少年孤獨的身影,。庫東亮的生活就是逃避,從船上逃到糧油站,,又逃回到船上,,接著又逃往理發(fā)店,最后無路可逃時,,他決心逃離生活的地方,。庫東亮在遭受親情、友情和愛情的挫折后,,已不再相信別人,,生活處處充滿恐懼。小說就像一個寓言,,象征少年或者說人生的永遠孤獨感,。河水流向遠方,少年只能自己探索未知的世界,。少年成長過程中面臨到諸多的不確定性,,本來可以在父母身邊尋求指點。一但成人以自己世界的價值觀評價少年時,,少年所作的一切都會發(fā)生扭曲,,這就是少年成長的無奈,。如果成人并不站在少年的立場上思考問題,緊張的關系必然始終存在,。河岸是現(xiàn)實世界,,但是拒絕接納探索者。河岸是一個與探索者發(fā)生著緊密的關系,,但卻永遠拒絕他登岸,,可望而不可及的地方。
母愛的缺失一直讓庫東亮內(nèi)心復雜,,既渴望母愛,,但又本能排拒。當少年無力解決這一矛盾時,,就會選擇逃避,,逃避的結(jié)果就是庫東亮不敢跨越母親的影響。庫東亮并未從父親哪里獲得榮耀,,反而受父親牽連,,失去了家庭,失去了面包,,得到的是別人的辱罵與嘲笑,,以及一個綽號而已。為此,,他恨過他的父親,,但這并未真正結(jié)束。父親自殘后,,庫東亮的生活更籠罩了陰影,,他發(fā)現(xiàn)他的走路姿態(tài)都不正常了。庫東亮在審視父母過程中慢慢確立起了自己,,父親的世界不過是一個夢,,“夢醒之后,,我真正長大了,。”長大后的庫東亮很少關注船上的世界,,而是隨著慧仙上了岸,。這是少年真正以自我的視角關注岸上的生活,關注的焦點已經(jīng)不再集中在父親身上,,而是一個異性,。庫東亮超越了父母,長大了,。這一步雖然艱難,,但是意義重大,,這也是每一位少年成長必不可少的過程。
性意識的描寫成了小說的一個線索,。一切都似乎按著命運的安排來進行,,慧仙這個人物出現(xiàn)了,恰到好處地是,,庫東亮的性意識也有了投射的對象,,這卻引起了父親擔憂。父親因他羞恥的經(jīng)歷防范著兒子犯錯,,但越是阻止,,庫東亮越會做出一些不可思議的舉動,甚至買了一本一樣的筆記本,,記錄慧仙成長過程中的點滴,。雖說這只是庫東亮一廂情愿,但他很滿足,。最終庫東亮的一系列悲劇不能說與慧仙毫無關系,,可小說中卻顯得證據(jù)不足。因為一個奇怪的事實是,,庫東亮夢中出現(xiàn)的恰恰是父親以前身份的象征,,烈士鄧少香,以及李鐵梅,,這也是他們榮耀的一種象征,。庫東亮在這種潛意識中是否有超越父親、母親,、慧仙的想法,,還難以定論,不過一個在性面前恐懼而又渴望的少年已經(jīng)漸漸長成,。性意識是少年成長過程中伴隨的產(chǎn)物,,這本是青春的一種標識,成人如何理解少年成長中出現(xiàn)的這個問題,,未必是作者要探索的,,但文本卻呈現(xiàn)了這個問題,庫東亮父母與他的對立,,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性的問題造成的,。父母因為父親的生活作風問題,把庫東亮并不等同于父親的意識和行為等同看待,,進而抵制,,這讓庫東亮不得不與父母對立起來,逃離了成人世界,,自己去探索,,自己去長大,。
在這篇小說中蘇童采用第一人稱敘述,賦予了“我”(庫東亮)全知全能的視角,,敘述“我”目睹了那個荒唐年代的所有悲喜劇,,洞察了所有人細微的心理活動。
“一切都與我父親有關”,,暗示了小說的起點,。在將“我”劃進故事的同時,也劃到了旁觀者的席位,。讀者透過“我”(庫東亮)的雙眼,,看到了家庭、親情發(fā)生了極大變化,。敘述者“我”帶領讀者一次次穿梭于油坊鎮(zhèn)的大街小巷,,從綜合大樓、菜場,、土地糧油加工站到學校,、棉花倉庫、煤山,,再到金雀河上向陽船隊七號船,,甚至包括電線桿、郵箱,,故事總是在不斷變換地點的同時又一次次展開敘述,。
由于受到第一人稱視角的限制,“我”對于歷史的敘述不免有些曖昧和含混不清,,在整部作品中歷史始終是個“謎”,。第一人稱的敘述決定了敘述成為了限制性敘述,并帶有一定的主觀性,。不像第三人稱全知性視角敘述那樣客觀和中肯,。
第一人稱的限制性的敘述視角決定了“我”對于歷史的追憶憑借的只能是想象,這也決定了“我”視野的局限性,,形成了對于歷史理解的多種可能性,,這樣的可能性導致了人的身份認同危機。
因為第一人稱限制性敘述角度,,使得“我”憑借想象,,只能是憑借想象來塑造那段歷史,來塑造鄧少香這一人物形象,,并且想通過慧仙這一樣板來看清鄧少香的真實面目,可是無論“我”怎樣努力,,“我”的視線終究是模糊的,,“我”根本無法辨清哪個是慧仙,,哪個是鄧少香。
文本采用這樣的敘述方式傳達出這樣一個信息:這樣的困惑不僅僅是屬于“我”,,同樣也屬于父親庫文軒和那一時期的整整一代人,。向人們展示了歷史就像一個萬能的主宰者,神秘兮兮,,把人類玩弄于股掌之中,,同時它又給人類設置了一個個謎局,在這樣的謎局中,,人類找不到自我,,只能像一葉浮萍,漸漸地淡出歷史的塵煙暮靄,,而人類終究無法揭開歷史的神秘面紗,,使得文本極富于戲劇性。
另外,,文本采用第一人稱敘述方式使得敘述人“我”與父親的角色聯(lián)系更為緊密,、自然。而且,,第一人稱的敘述角度使得敘述人“我”表現(xiàn)出了對每個個體的成長過程的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