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太公釣渭圖》是明代劉基創(chuàng)作的五言律詩,。
璇室群酣夜,,璜溪獨釣時,。浮云看富貴,,流水淡須眉,。偶應(yīng)非熊兆,尊為帝者師。軒裳如固有,千載起人思,。
1.璇(xuǎn)室:美玉裝飾的房子,。此處指商紂王的荒淫奢靡。
2.璜(huáng)溪:在今寶雞市渭水之濱,。相傳太公望在此垂釣而得璜玉,,故又稱璜溪。
3.浮云句:輕視富貴之意,。
4.偶應(yīng)句:相傳周文王將出獵,,使人占卜曰:“將大獲,非熊非羆,天遣汝師以佐昌,?!惫怀霁C時遇呂尚于渭水之濱。本句意為偶然間應(yīng)合了文王非熊的夢兆,。
5.軒裳句:軒為車,,裳為衣。軒裳指卿大夫所用的車與衣,。本句說當(dāng)太公官高位貴時,,又像本來就擁有它們一樣。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xué)家和思想家,明朝開國元勛,,漢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屬青田)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后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劉基通經(jīng)史,、曉天文、精兵法,。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yè),、開創(chuàng)明朝并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痹谖膶W(xué)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并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tǒng)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后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jī)妙算,、運籌帷幄著稱于世。劉伯溫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傳奇人物,,至今在中國大陸,、港澳臺乃至東南亞、日韓等地仍有廣泛深厚的民間影響力,。
《題太公釣渭圖》就是一首很好的寫心言志之作,,作為詩人本身,也常常是有意識地借題畫以表明自己的心志,,托物寄興,。巧妙地將主觀心志寄寓于客觀的描述之中,實為不可多得的題畫佳作,。
此詩是作者在鑒賞《太公釣渭圖》時,,觸畫生情而作。即通過反思姜太公在璜溪獨釣以及姜太公與周文王的君臣際遇,,抒發(fā)了自己懷命世之才而不遇的憂思,,同時,作者又以姜太公自喻,,把自己的“草野自屏”生活看做是姜太公等待明君周文王出現(xiàn)一樣,。
姜太公,即呂望,,字子牙,,東海上(今安徽臨泉縣姜寨鎮(zhèn))人,曾在商朝卻懷才不遇,,年過六十時,,已是滿頭白發(fā),卻仍在尋找施展才能與抱負(fù)的機(jī)會,。最終,,在璜溪垂釣時巧遇明君周文王,輔佐周室修德振武,,結(jié)果在武王剿滅殘暴的商紂王朝中終于實現(xiàn)了自己的抱負(fù),。而劉基在元至正二十年投奔朱元璋前,也擁有“負(fù)命世之才”的遠(yuǎn)大志向,,卻落個“草野自屏”的實況,,這與姜太公的“璜溪垂釣”頗為相似。
第一句“璇室群酣夜”,,看似在寫紂王和妲己在鹿臺好酒淫樂的“酒池肉林”場面,,而實質(zhì)卻是淋漓盡致地鞭策元順帝與親信大臣等在宮中的“相與褻狎”,、“丑聲穢行”丑行。商紂王,,即帝紂,,好酒淫樂、性情殘忍,,沉迷于妲己的美色,,夜夜歡娛,荒理朝政,?!熬瞥厝饬帧北闶巧碳q王“經(jīng)典”的淫樂歡娛,即在摘星樓前設(shè)宴,,令男女裸體追逐戲謔,,同時在鹿臺下挖兩個坑穴,一個引酒為池,,一個懸肉為林,,令各嬪妃裸戲于酒池肉林,互相撲打,。元順帝,元朝末代皇帝,,是一位惟淫是樂的皇帝,。據(jù)《元史·列傳·第九十二》載:元順帝“選采女為十六天魔舞。八郎者,,帝諸弟,,與其所謂倚納者,皆在帝前相與褻狎,,甚至男女裸處,,號所處室曰‘皆即兀該’,華言事事無礙也,。君臣宣淫,,而群僧出入禁中,無所禁止”,。顯然,,在已經(jīng)“草野自屏”的作者眼里,商紂王的鹿臺“酒池肉林”與元庭順帝的“相與褻狎”是無異的,。同時,,作者也因此巧妙地引出姜太公的“璜溪獨釣”。
第二句“璜溪獨釣時”,,是寫姜太公自入商朝擇主不遇后,,在璜溪垂釣的寒微生活。其實,姜太公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真實目的卻是動心忍性,、觀察風(fēng)云,等待讓自己實現(xiàn)遠(yuǎn)大抱負(fù)的明君出現(xiàn),。而作者在寫此詩時,,也正是滿懷“命世”之志入元王朝為官,結(jié)果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打擊,。于是棄官歸里,過上“草野自屏”的生活,,意在與元王朝“決裂”,。基于此,,作者自然會由畫聯(lián)想到自己目前的處境與姜太公的垂釣是如出一轍,,于是用了兩句來描寫姜太公垂釣生活的心境。
“浮云看富貴”,,意思是把金錢,、地位等看得很淡薄,;“流水澹須眉”,,意思是做人要擁有像君子淡如水一樣的情懷。這正是姜太公在璜溪垂釣時心境真實的描述,。其時,,作者的真實意圖是向世人表白:自己過“草野自屏”生活的心態(tài)就是姜太公在璜溪垂釣的那種淡如水的心境。在中國歷史上,,一個懷“濟(jì)世”之才的人,,同時兼有淡如水的君子情懷,往往都是一位建大功立大業(yè)之人,。不容置疑,,姜太公的情懷已經(jīng)是作者認(rèn)同的情懷,于是更進(jìn)一步道出姜太公實現(xiàn)抱負(fù)的轉(zhuǎn)折點——“非熊兆”,。
“偶應(yīng)非熊兆,,尊為帝者師”便是家喻戶曉的一個君臣際遇典故——“姜太公遇周文王”。這則故事,,在《六韜·文師》中有記載,,大致為:周文王將要前往渭水打獵,臨行前卜了一卦,,卜辭說:“田于渭陽,,將大得焉,,非龍非彲,非虎非羆,,兆得公侯,。天遣汝師以之佐昌”。后來在渭水邊,,果然看見太公在垂釣,,于是前往與太公搭話,太公以博學(xué)的言辭使文王大悅,。于是邀請?zhí)惠v車回西岐,,并拜太公為老師。姜太公與周文王的君臣際遇,,是作者日思夜想的,,怎能不引起作者懷才不遇的躊躇思緒呢?于是寫下了千古絕嘆——“軒裳如固有,,千載起人思,!”。
“軒裳如固有,,千載起人思”,,意思是姜太公的建功立業(yè)如果是天命所指定,引起了數(shù)千年后的我(作者)深深的思考,。到這里,,作者的意圖已經(jīng)是很明了,意思是:假如也和姜太公一樣遇上一位明君,,立下曠世之功,在數(shù)千年后,,也將會引起人們的深深思考,。讀詩至此,看作者,,根本沒有因為挫折而放棄自己要實現(xiàn)的,、抱“濟(jì)世”的遠(yuǎn)大志向,而是正在用適合中國歷史的,、淡如水的一種君子情懷,,去洞悉所謂中國人的“軒裳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