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兆杜氏,,是中國中古時代一個以京兆郡為郡望的士族,,漢朝時發(fā)展壯大,南北朝時期,,京兆杜氏成為關(guān)中郡姓(函谷關(guān)以西的著名士族)的代表之一,,唐朝時期就有俗諺稱京兆韋氏和京兆杜氏為“城南韋杜、去天尺五”,。
京兆杜氏的世系可以追溯到西漢御史大夫杜周,。杜周本居南陽(今河南省南陽),以豪族遷于茂陵(今陜西省興平),。子杜延年又遷于杜陵(今陜西西安南),。
京兆杜氏歷朝多為官,名人輩出,。西漢有兩代御史大夫杜周,、杜延年;東漢有著名書法家杜度以及學(xué)者杜篤,;曹魏有名臣杜畿,;西晉有軍事家杜預(yù);南北朝有名將杜驥,、杜掞等,;隋唐時期更多,,有“詩圣”杜甫以及宰相九人。其中,,宰相杜如晦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宰相杜佑是歷史典藏《通典》的編撰者,其孫則乃晚唐著名詩人杜牧,。
唐朝人說:“城南韋杜,,去天尺五?!痹诮裎靼矕|南(故少陵原)有唐代長安杜氏家族墓葬,,著名宰相杜如晦、杜佑,、晚唐詩人杜牧均埋葬于此,。
京兆杜氏的世系可以追溯到西漢御史大夫杜周。杜周本居南陽(今河南南陽),,漢武帝時期以豪族遷于茂陵(今陜西省興平),。子杜延年又遷于杜陵(今陜西西安東南)。
京兆杜氏歷朝多為官,,名人輩出,,魏晉到隋唐皆與各大門閥皇族宗室聯(lián)姻。東漢時有杜篤,;曹魏時期有杜畿,,杜恕。杜恕之子,,鎮(zhèn)南大將軍杜預(yù)為西晉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學(xué)者;唐朝時代為官者為最,,如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杜如晦,,歷史典藏《通典》之作者杜佑,其孫則乃晚唐詩人杜牧,。唐朝京兆杜氏為宰相者有多人,,為刺史郡守者數(shù)量更甚。
京兆,、襄陽,、河南杜氏本一家。東晉時期,,杜耽(杜預(yù)次子)后裔一支遷居襄陽,,該支后裔有名人杜懷寶、杜龕,、杜審言,、杜甫等,。東晉末年還有隨劉裕南下定居壽陽的杜坦(杜驥)一支。
杜周:西漢御史大夫,。原籍南陽,,后徙京兆杜陵,其后裔發(fā)展為中古世家京兆杜氏,。
杜延年:西漢大臣,,歷任太仆、御史大夫,,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杜周之子,。
杜緩:杜延年之子,,西漢大臣,官至太常,。其家族在西漢官至二千石大官的將近10人,。
杜度:東漢書法家、齊相,。與其學(xué)生崔瑗并稱“崔杜”,,為東漢書法家的代表人物。唐張懷瓘列其章草為“神品”,,草書大家懷素則稱其章草“天然第一”,。
杜篤:東漢學(xué)者、官員,。著有《明世論》十五篇,。
杜畿:京兆杜陵人,。曹魏名臣,,官至尚書仆射,獲贈太仆,。
杜?。鹤謩?wù)伯,京兆杜陵人,。三國時曹魏官員,、學(xué)者。尚書仆射,、豐樂亭侯杜畿之子,,杜畿死后繼承其爵位。歷任建威將軍,、護烏丸校尉,、幽州刺史等,。著有《體論》、《篤論》,、《興性論》等,。
杜預(yù):西晉著名軍事家、經(jīng)學(xué)家,、律學(xué)家,、書法家,杜恕之子,。為晉滅吳的統(tǒng)帥之一,,官至司隸校尉、鎮(zhèn)南大將軍,、特進,,獲贈征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撰有《春秋左氏經(jīng)傳集解》,、《春秋釋例》、《律本》,、《女記》,、《喪服要集》等著作。精通天文,,制定了名《二元乾度歷》的新歷法,,修正了舊歷誤差,由晉武帝詔頒天下,。精通書法,,擅長大篆。
杜斌:西晉二十四友之一,,京兆杜陵人,,杜預(yù)從兄。黃門郎,。以才望稱,。
杜皇后:即杜陵陽,東晉成帝皇后,,京兆杜陵人,,杜預(yù)曾孫女。
杜乂:字弘治,,京兆杜陵人,。東晉外戚大臣,成恭皇后之父,、鎮(zhèn)南將軍杜預(yù)之孫,、尚書左丞杜錫之子,。性情溫良,容顏秀美,。辟為公府掾,,遷丹陽丞,襲封當(dāng)陽侯爵位,,早逝,。咸康年間追贈金紫光祿大夫。
杜驁:京兆杜陵人,,西晉末年散騎常侍,。
杜洪:京兆人,后趙末年占據(jù)長安,,自領(lǐng)晉征北將軍,、雍州刺史,后被部下所殺,。
杜郁:京兆人,杜洪之弟,,前秦時期大臣,,官至洛州刺史。
杜胄:京兆杜陵人,,前秦時期大臣,,官至太尉長史。
杜敏:京兆人,,前秦時期大臣,,爵位、官職失載,。
杜嶷:京兆杜陵人,,后燕秘書監(jiān)。
杜驥(387年-450年),,字度世,。東晉末年及劉宋官員,在宋官至左衛(wèi)將軍,。是西晉鎮(zhèn)南大將軍杜預(yù)的玄孫,。曾祖杜耽在晉末于河西避難,并于前涼出仕,,家族遂在涼州生活,。直至前秦于376年滅前涼,杜驥父祖才回到關(guān)中故鄉(xiāng),。杜驥曾治理齊土約八年,,得當(dāng)?shù)厝朔Q頌,。官至左軍將軍。
杜坦:杜驥兄長,,南朝宋時官至龍驤將軍,、青冀二州刺史。
杜幼文:杜驥第五子,,南朝宋時官至輔國將軍,、散騎常侍。
杜乾光:杜叔毗祖父,,南齊司徒右長史,。
杜懷寶:京兆杜陵人,后徙居襄陽,。南朝梁將領(lǐng),,任驍猛將軍、梁州刺史,。
杜掞:京兆杜陵人,,杜懷寶之子。南梁大臣,、將領(lǐng),,官至侍中、左衛(wèi)將軍,,進爵枝江縣公,。參與平定侯景之亂,后加散騎常侍,、江州刺史,。兄弟九人,皆有名望,。
杜岸:京兆杜陵人,,杜懷寶之子。南朝梁將領(lǐng),,平北將軍,、北梁州刺史。
杜幼安:京兆杜陵人,,杜懷寶幼子,。南朝梁將領(lǐng),官至平東將軍,。
杜龕:京兆杜陵人,,杜懷寶之孫。南朝梁將領(lǐng),參與平定侯景之亂,,官拜平東將軍,、東揚州刺史。后投靠蕭淵明,,官拜散騎常侍,、鎮(zhèn)東大將軍。
杜銓:京兆杜陵人,,北魏大臣,、杜預(yù)五世孫。官至中書侍郎,、新豐縣侯,,獲贈平南將軍、相州刺史,、魏縣侯,。
杜遇:杜銓子。北魏大臣,,龍驤將軍,、中散大夫,卒贈都官尚書,、豫州刺史,。
杜洪太:杜銓族子,北魏中書博士,、安遠(yuǎn)將軍、鷹揚將軍,。
杜祖悅:杜洪太子,,北魏南秦州刺史。
杜長文:杜祖悅子,,北魏平東將軍,、始平伯,東魏安西將軍,、光祿大夫,。
杜颙:杜銓族孫,安遠(yuǎn)將軍杜洪太子,,杜祖悅弟,。北魏征西將軍、金紫光祿大夫,,封安平縣開國伯,。
杜瓚:京兆杜陵人,杜杲族父,。北魏黃門侍郎,、兼度支尚書,、衛(wèi)大將軍、西道行臺,,取孝武帝妹新豐公主,。
杜建:京兆杜陵人,北魏輔國將軍,。杜杲的祖父,。
杜皎:京兆杜陵人,西魏儀同三司,、武都郡守,。隋朝義興縣公杜杲的父親。
杜暉:京兆杜陵人,,北周儀同三司,,杜杲的兄長。
杜叔毗:原籍京兆杜陵,,后徙居襄陽,。祖父杜乾光,南齊司徒右長史,。父杜漸,,南梁邊城太守。叔毗少年喪父孤,,對母親孝順恭敬,。勵精好學(xué),尤善《左氏春秋》,。南梁時,,擔(dān)任宜豐侯蕭循府中直兵參軍。侯景之亂后,,入北周,,歷任都督、輔國將軍,、中散大夫,、使持節(jié)、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等職,。天和二年從衛(wèi)國公征南陳,軍敗被擒,,不降,,遂被害。
杜杲,京兆杜陵人,,北周開府儀同大將軍,,隋朝義興縣公、工部尚書,。唐宰相杜如晦的曾伯祖,。
杜整,京兆杜陵人,。祖盛,,魏直閣將軍、潁川太守,。父辟,,渭州刺史。北周明帝時,,為內(nèi)侍上士,,累遷儀同三司,拜武州刺史,。從北周武帝平北齊,,加上儀同,進爵平原縣公,,邑千戶,,入為勛曹中大夫。隋文帝受禪后,,加上開府,,進封長廣郡公,不久拜左武衛(wèi)將軍,。
杜正玄:原籍京兆,,八世祖杜曼定居于鄴縣。隋朝著名文學(xué)家,,兄弟數(shù)人皆以文章著稱。弟杜正藏,,著有《文章體式》,,被稱作「杜家新書」。另一弟杜正倫,,唐朝初年宰相,。
杜淹:京兆杜陵人。唐朝宰相,、杜如晦的叔父,。隋朝時擔(dān)任御史中丞,隋亡后于王世充政權(quán)任吏部尚書。唐太宗即位后,,授御史大夫,,冊封安吉郡公。遷吏部尚書,,參議朝政,,成為宰相。
杜如晦:唐朝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唐朝初年名相,,襄州刺史杜吒之子。唐太宗時,,歷任兵部尚書,、檢校侍中、吏部尚書,,遷右仆射,。與房玄齡并稱“房謀杜斷”。貞觀四年病逝,,追贈司空,、萊國公。
杜楚客,,杜如晦的弟弟,,少年時代,崇尚奇異的節(jié)操,。當(dāng)時杜楚客與叔父杜淹,,都被王世充所逮捕。杜淹曾與杜如晦有過節(jié),,所以王世充面前進讒言,,害死了杜如晦的哥哥,又囚禁杜楚客,,令杜楚客瀕死,。平定王世充后,杜淹論罪當(dāng)誅,,杜楚客請求兄長杜如晦,,可否免叔父的死罪,楚客說:“從前叔父殺害了我們的哥哥,,而今兄長您又舍棄叔父不救,,杜家一門骨肉互相殘殺幾盡,豈不是令人很悲痛”,,杜如晦聽了后感悟了,,于是向唐太宗請求赦免杜淹之罪,,杜淹因而獲釋。貞觀四年(630年),,奉召為給事中,,后擢中郎將,進蒲州刺史,,遷徙瀛州,。后為魏王府長史,遷工部尚書,,攝府事,。杜楚客揣摩帝意,然后向唐太宗說魏王李泰聰??蔀樘?。之后魏王李泰被貶,也有罪,,以杜如晦之功免死,,廢為庶人,最后任虔化令,。
杜構(gòu),,唐初賢相杜如晦之子。貞觀四年(630年),,杜如晦病重,,唐太宗親往探視,升杜構(gòu)為尚舍奉御,,其弟杜荷為尚乘奉御,。貞觀五年(631年)四月,杜構(gòu)在登州,、萊州海域剿匪時,,左腿筋被針梁魚嘴戳斷,助漁民釣針梁魚致富,。官至慈州刺史,。貞觀十七年,杜荷建議太子兵變,,謀反失敗被殺,,因弟杜荷的牽連而被流放嶺南,死于邊野,。
杜荷(616年-643年),杜如晦之子,,娶唐太宗第十六女城陽公主,,為駙馬都尉,,官至尚乘奉御,封襄陽郡公,。
杜甫:(712年-770年),,杜預(yù)之子杜耽之后,唐代著名詩人,,被后人稱為“詩圣”,,與李白并稱為“李杜”。
杜黃裳(738-808年):字尊素,,京兆萬年人,。唐朝宰相。京兆司錄參軍杜綰之子,。
杜佑:京兆萬年人,,唐朝宰相,編有《通典》,。貞元十九年(803年)拜檢校司空,、同平章事,成為宰相,。唐順宗即位,,遷檢校司徒、度支鹽鐵使,。唐憲宗即位,,進拜司徒,封岐國公,。元和七年(812年)以光祿大夫,、太保之職致仕。用三十六年撰成《通典》二百卷,,創(chuàng)立史書編纂的新體裁,,開創(chuàng)中國史學(xué)史的先河。
杜牧:京兆萬年人,,字牧之,,號樊川居士。宰相杜佑之孫,。晚唐著名詩人,、文學(xué)家,與李商隱合稱“小李杜”,,著有《樊川文集》,。
杜悰(794-873年):字永裕,京兆萬年人,。唐朝宰相,,外戚,,杜佑之孫,杜牧從兄,。
杜元穎(775-838年):京兆杜陵人,。唐朝宰相,右仆射杜淹六世孫,,大理正杜佐之子,。
杜審權(quán):字殷衡,京兆杜陵人,。唐朝宰相,,太子賓客杜元絳之子。唐懿宗李漼繼位,,出任鎮(zhèn)海軍節(jié)度使,、同平章事。打敗龐勛之亂后,,加授檢校司空,。入為左仆射,冊封襄陽郡公,,人稱“小杜公”,。
杜讓能(841年-893年):字群懿,京兆杜陵人,。杜如晦七世孫,,唐僖宗時官至宰相。
杜曉,,字明遠(yuǎn),。唐朝末年與五代十國后梁官員。祖父杜審權(quán)與父杜讓能皆為唐代宰相,。天祐元年(904年)杜曉以左拾遺入為翰林學(xué)士,,遷升為膳部郎中。天祐四年(907年)朱全忠篡唐后,,拜中書舍人,,是唐朝翰林學(xué)士入仕后梁第一人,官工部侍郎,。開平四年(909年)秋,,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杜淹(唐朝),、杜如晦(唐朝)、杜黃裳(唐朝),、杜佑(唐朝),、杜悰(唐朝),、杜元穎(唐朝)、杜審權(quán)(唐朝),、杜讓能(唐朝);杜正倫(唐朝,,洹水分支),;杜曉(后梁)。
【注:此處不包括自稱與京兆杜氏共祖在西漢初的濮陽杜氏,?!?/p>
《魏書》:韋、杜舊族門風(fēng),,名亦不殞,。
《梁書》:(梁元帝詔曰:)掞,京兆舊姓,,元凱(杜預(yù))苗裔,,家傳學(xué)業(yè),世載忠貞,。
《舊唐書》:“杜氏三世輔相,,太尉陷于橫流,臨難忘身,,可為流涕,。漢代荀陳,我朝崔杜,,有子有弟,,多登宰輔?!保ㄙ澝栏缸釉紫啵?/p>
杜甫《贈韋七贊善》自注引長安俚語:“城南韋杜,,去天尺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