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新郎·送陳子華赴真州》是宋代文學家劉克莊的作品,。劉克莊寫這首詞給他友人陳子華送行,,熱切地期望陳子華此去能為收復失地做出貢獻,表達了作者渴望收復中原的壯志,。
賀新郎·送陳真州子華
北望神州路,,試平章①、這場公事,,怎生分付②,?記得太行山百萬,曾入宗爺駕馭③,。今把作握蛇騎虎④,。君去京東豪杰喜,想投戈下拜真吾父⑤,。談笑里,,定齊魯。
兩河蕭瑟惟狐兔⑥,。問當年,、祖生去后⑦,有人來否,?多少新亭揮淚客,誰夢中原塊土⑧,?算事業(yè)須由人做,。應笑書生心膽怯,向車中,、閉置如新婦,。空目送,,塞鴻去,。
①平章:議論,籌劃,。公事:指對金作戰(zhàn)的國家大事,。
②分付:安排,處理,。
③“記得”二句,;指靖康之變后在河北,、山西等地結集的抗金義軍,其中有不少歸附東京留守宗澤,。
④把作:當作,。握蛇騎虎:比喻危險。
⑤真吾父:用郭子儀事,。郭子儀曾僅率數(shù)十騎入回紇大營,,回紇首領馬而拜,說:“真吾父也,?!?/p>
⑥兩河:指河北東路、西路,,當時為金統(tǒng)治區(qū),。狐兔:指敵人。
⑦祖生:祖逖,。這里指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將宗澤,、岳飛等。
⑧“多少”二句:謂士大夫只會痛哭流涕沽名釣譽而不去行動,。新亭,,用新亭對泣事。塊土:猶言國土,。
向北眺望通往中原的路,,試著議論議論,這一場恢復中原的大事,,該怎么囑咐,?記得太行山王善、楊進聚眾百萬,,曾經(jīng)接受東京留守宗澤駕馭?,F(xiàn)在朝廷對義兵左右為難就象握著毒蛇騎著老虎。你到京東路去義軍領袖會高興,,料想他們一定會放下武器拜你為父,。談笑間,平定齊魯,。
黃河兩岸一派蕭條只見亂跑的狐兔,,試問當年、祖逖離開這里后,,還有人來過否,?多少在建業(yè)新亭灑淚的士大夫,誰真正想到過中原那一大塊國土,?算起來恢復大業(yè)必須由適當?shù)娜藖碜?。應該笑象我等書生心里膽怯,,向車中、關閉起來象新媳婦,??湛盏啬克停吶镍櫻泔w去,。
南宋理宗寶慶三年(1227),,劉克莊知建陽縣(今屬福建省)事,,年三十六歲,。他的朋友陳鞾(字子華)本來任倉部員外郎,調(diào)知真州,,兼淮南東路提點刑獄,,路過建陽。真州(今江蘇省儀征縣),,位于長江北岸,,是靠近當時宋金對峙前線的要地。作者在送別陳子華之時,,寫了這首詞,。
劉克莊(1187—1269),字潛夫,,號后村居士,,莆田(今福建縣名)人。以世家子入仕,,淳祐六年(1246)賜同進士出身,。累官秘書監(jiān)、工部尚書兼侍讀,、中書含人,、兵部侍郎,以龍圖閣直學士致仕,。一生關心國事,,喜直言極諫,,故屢進屢退,,四次入朝,任職時間都很短,。著有《后村先生大全集》,。劉克莊是南宋后期重要的詩、詞作家,,繼承陸,、辛的愛國精神和豪放風格,,作品頗豐。詩作多諷刺時事,,同情民生疾苦,。詞在議論化、散文化方面更有所發(fā)展,,愛國激情,、個人憤慨溢于言外,豪而傷于粗,,韻味稍嫌不足,。
上闋起以問句,從“北望神州路”落筆,,一開始就把讀者卷入異族侵逼,、江山頹敗、社稷傾危之際南宋朝野兩等人士,、兩種主張的矛盾之中:一方面是愛國志士引頸翹盼盡早收復中原淪陷之土,,一方面卻是偏安朝廷高位重臣的一味主和,這種國勢與國策的相悖直令作者憂心如焚,,由“這場公事,、怎生分付”這一問句,抖落出一片憂慮,、急切而又無奈之情,。起首以設問造勢,既直露了作者愿望與現(xiàn)實沖撞下的不平心境,,又造成行文上的引弓待發(fā)之勢,。作者沒有緊接上句設問作答,而是讓思維的流程回溯到宋初的一段史實,,以對比來抒懷——當年老將宗澤率領宋軍大敗金人,、駕馭太行的偉績,令人感奮,;今日朝廷既外困于異族,,又內(nèi)懼于義軍的“握蛇騎虎”的窘境,更令人慨嘆,。這種歷史與現(xiàn)實并合,、交錯的寫法,使詞的時空范圍得以拓展,,作者的憂時愛國之懷,,正是在這種對歷史的欽慕與對現(xiàn)實的感喟中見于紙筆。接著幾句,,寫作者勉慰鼓舞朋友,,表現(xiàn)出堅持聯(lián)合北方義軍共同抗侮,、收復失地的希望與信念。筆墨之間,,豪情橫溢,。
下闋進一層寫“悲憤”。起首聯(lián)系江山殘破,、半壁茍安的慘痛現(xiàn)實,,繼而連設二問,連用二典,,一面熱切鼓勵陳子華以晉“聞雞起舞”,、“擊楫中流”的祖逖為楷模,為中原統(tǒng)一建功立業(yè),;一面沉痛指責那些南渡后但得一隅安身的統(tǒng)治者早已不復懷思中原失地,。“問當年,、祖生去后,,有人來否?多少新亭揮淚客,誰夢中原塊土?”這兩句明以發(fā)問,,實則為他勉,、為自況,一以敘事,,一以狀懷,,前句以問代答,實為盼今陳子華荷重任前往真州能如祖逖當年渡江北伐,,有不盡勉勵寄望之意,。“算事業(yè),、須由人做”,,是志士對同道的希冀與勉勵;“應笑書生心膽怯,,向車中,、閉置如新婦”,是對書生膽怯的嘲笑,,要人奮厲有為,,為國效命,不能像新婦那樣躲在車中膽小怕事,,這也是胸懷報國之志,、身為一介書生的作者的自勉,。詞人終究痛感自己書生無用,,報國無路,,詞末終于發(fā)出了“空目送,塞鴻去”的悲憤嘆息,?!叭櫋敝戈愖尤A,是說自己只能徒然目送陳子華,。這首詞用事帶典很多,,尤其是下闋,幾乎句句用事,,然不顯堆垛,,用得圓熟,用得貼切,,這正是辛派詞人一路的風格,。作者化典用事,加深了詞的悲憤蒼涼的氣氛,,在語意,、文氣上一脈相承,使全詞充滿了一股梗概之氣,。
當代學者徐揚:“在這首詞中,,作者要陳子華正確對待義軍,招撫義軍,,思想是進步的,。他的詞,發(fā)展了辛棄疾詞的散文化,、議論化的傾向,,雄放暢達,繼承辛派的愛國主義詞風,,又有自己的風格,。這首詞氣勢磅礴,一氣貫之,,是名詞的顯著特色,。立意高遠,大處落墨,,又曲折跌宕,,不同于那些一昧講究直率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