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尊(He Zun,,ritual wine vessel),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國家一級文物,,是中國西周早期一個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貴族所作的祭器。1963年出土于陜西省寶雞市寶雞縣(今陳倉區(qū))賈村鎮(zhèn),,收藏于中國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尊內(nèi)底鑄有銘文12行、122字銘文,,其中“宅茲中國”為“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其中提到周武王在世時決定建都于洛邑,即“宅茲中國”,,與《尚書》中的《洛誥》《召誥》等文獻(xiàn)記載可相互證,,起到了證實補史的作用,為西周歷史的研究和青銅器的斷代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銘文中“宅茲中國”,,是目前所知“中國”一詞的最早出現(xiàn),。尊里的“中國”指的是當(dāng)時天下的中心,王朝的中央,,新建的都城成周,,是現(xiàn)在的河南洛陽一帶。
何尊銘文記述了周成王營建成周,,遷都于洛邑(今河南洛陽)這里便是“天下的中心”,,即“宅茲中國”,在洛邑舉行祭祀,、賞賜臣子的一系列活動,。其中記錄了天子對于宗小子何的訓(xùn)誥之辭,還引用了周武王克商后在嵩山舉行祭祀時發(fā)表的禱辭,,定都天下之中以統(tǒng)治萬民,,這是周王朝開國之君革故鼎新、接受天命的宣言,。
尊高38.5厘米,,口徑28.8厘米,重14.6公斤,。圓口棱方體,,長頸,腹微鼓,,高圈足,。腹足有精美的高浮雕獸面紋,角端突出于器表,。體側(cè)并有四道扉棱,。造型渾厚,工藝精美,。
1963年8月
出土
陳堆在后院發(fā)現(xiàn)下雨坍塌后的土崖上發(fā)現(xiàn)
1964年
轉(zhuǎn)交
陳堆夫婦從寶雞返回固原,將銅器交給陳湖保管
1965年
館藏
陳湖將何尊賣到了廢品收購站,,后被寶雞市博物館館長吳增昆購回藏入寶雞市博物館
1975年
命名
上海博物館館長馬承源發(fā)現(xiàn)銘文并命名為“何尊”
1963年6月,,陳堆因家里老屋住不下,就租了隔壁陳乖善的兩間房子住,,院子后面是個土崖,。當(dāng)年8月的一個雨后的上午,陳堆在后院發(fā)現(xiàn)下雨坍塌后的土崖上好像有亮光,,就用手和小镢頭刨,,結(jié)果就刨出了個銅器。第二年,,陳堆夫婦從寶雞返回固原,,臨走時將銅器交給陳湖保管,。1965年,陳湖將其賣到了廢品收購站,。
1965年,,寶雞市博物館干部佟太放在市區(qū)玉泉廢品收購站看到一件高約40厘米的銅器,見其造型凝重雄奇,,紋飾嚴(yán)謹(jǐn)而富有變化,,感覺這應(yīng)該是一件比較珍貴的文物,便向館長吳增昆匯報,。吳增昆隨即讓保管部主任王永光去查看,,王永光趕至廢品收購站后,也斷定這是一件珍貴文物,,便以收購站當(dāng)初購入的價格30元將這尊高39厘米,、口徑28.6厘米、重14.6公斤的銅器買回博物館,。經(jīng)考古人員確認(rèn),,這是一尊西周早期時的青銅酒器,浮雕為“饕餮紋”,。這尊銅器成了寶雞市博物館1958年成立后收藏的第一件青銅器,。
1975年,饕餮銅尊因其造型圖案精美被選送至國家文物局,,作為全國新出土的文物精品出國展出,。上海博物館館長馬承源發(fā)現(xiàn)銘文并命名為“何尊”。
2017年10月26日,,四川三星堆博物館“宅茲中國”西周青銅器精品展中展出何尊,。
2020年8月14日,何尊亮相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宅茲中國——寶雞出土青銅器與金文精華》特展,。
2022年1月25日,,故宮開年大展“何以中國”開幕,何尊等國寶重器亮相,。
2022年7月30日,,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斯文在茲——中華古代文明版本展”中展出何尊。
2023年7月9日,,“盛世中華,,何以中國”網(wǎng)上主題宣傳在陜西考古博物館啟動。
何尊銘文與《逸周書·度邑解》中的一段記載十分吻合,。武王克商以后,,仍存焦慮,通宵不眠,周公旦得到通報后趕過去問其故,,武王說:我承天命滅商,,卻還沒有定下都邑,那就意味著我還不能確定承受天命,,怎么能安睡呢,?
周武王對旦又說:如果要確定承受天命,平滅殷商,,就必須依傍天室(上天的都邑),,那里有上天的法令;依傍天室的地方在哪兒呢,?不需要到遠(yuǎn)處去尋找,,就是洛地;上天已經(jīng)經(jīng)過反復(fù)探求,,一定會祐助我們,,洛地距離上天的都邑不遠(yuǎn),以后定都于茲,,就把這里叫做度邑吧(參黃懷信《逸周書匯校集注》),。武王病逝后,“成王長,,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成王在豐,,使召公復(fù)營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復(fù)卜申視,,卒營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史記·周本紀(jì)》)
何尊的主要材料有銅,、錫和鉛等金屬成分,,三者所占比例也不同。早期銅占以上,,有的錫僅占有0.8%,,中期錫,、鉛比例分別為5-8%,、1-6%,有所增加,晚期則以鉛替錫的趨勢更明顯,。何尊器身布滿油亮的黑色即是合金中含錫量較高所致,。
何尊(器身表面有饕餮紋裝飾),口圓體方,,通體有四道鏤空的大扉棱裝飾,,頸部飾有蠶紋圖案,口沿下飾有蕉葉紋,。整個尊體以雷紋為底,,高浮雕處則為卷角饕餮紋,圈足處也飾有饕餮紋,,工藝精美,、造型雄奇。銅尊內(nèi)膽底部發(fā)現(xiàn)了一篇一百二十二字銘文,,而其中“宅茲中國”大意為:我要在國家的中心(成周)管理天下,。這是“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此器造型紋飾都有獨到之處,,莊嚴(yán)厚重,美觀大方,主體感極強,。圓口方體,,有四道大扉棱裝飾。
唯王初堙(遷)宅于成周,,復(fù)稟武王禮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誥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爾考公氏,,克逑(仇)文王,,肆文王受茲大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于天,,曰:‘余其宅茲中或(國),自之乂民,?!瘑韬簦瑺栍形ㄐ∽油鲎R,,視于公氏,,有庸于天,徹命敬享哉,!助王恭德欲天,,臨我不敏,。”王咸誥,,何賜貝卅朋,,用作□公寶尊彝。唯王五祀,。
銘文大意是:周成王開始遷都成周(今河南洛陽),,還按照武王的禮,舉行福祭,,祭禮是從天室開始的,。四月丙戌,成王在京室誥訓(xùn)“宗小子”們,,說:“過去你們的父親能為文王效勞,。文王接受了大命,武王戰(zhàn)勝了“大邑商”,,就向天卜告,,說:‘我要住在中央地區(qū),從這里來治理民眾,?!瘑韬簦∧銈兓蛘哌€是小子,,沒有知識,,要看公氏的樣子,有功勞于天,,完成使命,,敬受享祀啊,!”王是有恭德,,能夠順天的,教訓(xùn)我們這些不聰敏的人,。王的誥訓(xùn)講完后,,何被賞賜貝三十串,何用來做□公的祭器,。這時是成王五年,。
探尋“何以中國”,必然繞不開“何尊”,,這件來自西周早期的青銅尊,,內(nèi)底部鑄有122字的銘文,其中“宅茲中國”就是“中國”一詞迄今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文字記載,。
何尊是一個很典型的酒銅器代表,,尊內(nèi)鑄有122字的銘文,。何尊銘文記載了周成王繼承周武王的遺訓(xùn),“中國”兩字作為詞組,,首次在何尊銘文中出現(xiàn),這是中國人應(yīng)該記住的一件大事,。青銅銘文,,就是用青銅鑄造出的寶貴歷史,可以印證史籍或彌補史籍的不足,。
“何尊的偉大在于它的銘文價值”,。何尊中銘文“唯王恭德欲天”中的“德”,表明三千多年前德政的出現(xiàn),,對中國社會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yuǎn)的影響,。
何尊是第一個出現(xiàn)“德”字的器物。何尊之前的器物,,無論青銅器還是甲骨文,都“德”字無心,。在這之前,無論是表示得到還是表示道德,,全部是無“心”,,全是“得”。何尊之后的銘文,,表示道德的有“心”,,表示其他如人名的無“心”。證明了周王朝以德治國的理念,。(《易中天中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