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萬佛堂建在萬佛堂西北側(cè)山崖上,。塔的平面為八角形,單層磚構(gòu),,由塔基,、塔身、塔頂三個部分組成。塔基是典型的遼塔形制,,即由須彌座及仿木構(gòu)的平座組成,。八角形塔身的四個正面砌出券門,南門可入塔心室,。其馀三面是假門,,塔外壁有浮雕菩薩、力士像,。塔身四個斜面上砌出直欞窗,。塔身之上有腰檐和平坐各一層,平坐以上即為華美的大塔剎,,塔剎外形如一根竹筍,,輪廓是弧線狀,其表面用磚砌成八層相疊的龕室,,最下一層仿城墻,,并具有城門和城樓。上七層都是單層佛龕,,龕內(nèi)有佛像,,龕下托以圓雕的獅、象等形式的龕座,,上下層龕位互相疊錯,,具有漸變的、有韻律的圖案組合,。最上即是剎頂,,已毀。華塔多盛行於中國北方一帶,,現(xiàn)存尚有七八座,。
唐萬佛堂早已廢圯,數(shù)處古建筑遺跡和幾方明清石碑,,零星散布在萬佛堂孔水洞旁?,F(xiàn)存萬佛龍泉寶殿是明代重建無梁建筑,堂內(nèi)三壁嵌滿唐大歷五年(770年)鐫刻的"萬佛法會圖"漢白玉浮雕,,造型生動,,栩栩如生。正中雕釋迦佛坐像,,兩側(cè)雕乘獅文殊菩薩像和乘象普賢菩薩橡,。前后有天王、神人,、侍者等,。或雙手合十,或獻花奉寶,,形態(tài)不一,。其中西南壁伎樂天浮雕最為精美,天人持各種樂器作彈奏狀,,肌肉豐滿,,形態(tài)自如,是唐代雕刻藝術(shù)的杰作,??姿丛袃缮染薮笫T,早已不見,,僅有寬尺許的石梁橫臥在洞口,人們可以跨越石梁,,緊貼洞壁,,穿過溪流潺潺狹長券洞至"求簾洞"洞囗,券洞盡頭石壁上有兩尊石雕佛像,,并有《蓮花經(jīng).觀世音普門二十四品》刻經(jīng),,這些珍貴的隋唐石刻,至今清晰可辨,??菟竟?jié),人們可徒步通過"水簾洞"進入第一大型洞廳,,然后還須乘小舟才能飽覺"水底洞天",。洞中有三大洞廳,其中以第三大洞廳最為壯觀,,廳前一排石鐘乳低俯水面,,廳后遍布潔白晶瑩的石花,廳南側(cè)有一張嘴瞪目的"大鱷魚"把守"九曲迷宮"入口,,游人至此,,莫不拍手叫奇。洞附近山丘上有遼代華塔,、元代磚塔各一座,,華塔上有"咸雍六年"、"壽昌七年"等題記,,為研究中國華塔出現(xiàn)年代提供了實物資料,。
萬佛堂、孔水洞是隋唐時代建筑,,元大德元年(公元1279年)重建,,名大歷禪寺。萬佛寺古跡最精華為三部分:一、鑲嵌于廟宇殿堂正面的唐代石雕;二,、孔水洞及洞內(nèi)石壁上三尊隋代石雕像;三,、花塔、密檐塔,?;ㄋ背希矫姘私?,挺拔俊秀,,塔上裝飾有三大塔瓣,并面佛龕及磚雕佛像等,。塔身有"咸雍六年"(公元1070年)和金,、元時代的墨書題數(shù)處。此種花塔據(jù)北京市文物部門考證,,北京僅有2座,。是今北京地區(qū)僅存的兩座花塔之一,位于萬佛堂孔水洞左側(cè)的小山岡上,,建于遼代,。塔平面呈八角形,單層亭閣式,,由青磚砌筑而成,,通高約28米。塔下部為高大的須彌座,,須彌座上部雕制出半拱和平座欄桿,。第一層塔身采用遼代磚塔常用的式樣,正面開券門,,門旁雕出金剛力士,,券面與佛像雕刻精致,其余四面磚雕直欞窗,。塔身出挑斗拱以承托塔檐,,檐上有斗拱平座,以承托巨大的圓形花束狀塔身,。第二層塔身極短,,檐子也用斗拱,采用密檐塔的方法,。自第二層以上做出城樓與角樓一層,,在上連續(xù)做單層屋宇形佛龕,共九層屋宇,,將塔圍成圓形,,而且逐層加收分,,由屋宇組成塔身,還采取十三天的象征,。這座塔造型與處理方法與一般常見的遼塔不同,,這種變化的手法,常常在遼代,、金代,、元代磚塔中出現(xiàn)。由若干個佛龕組成的塔身上部裝飾有各種繁復的花飾,,看去如同巨大的花束,。圓形花束狀塔身幾乎占全塔高度的二分之一?;ㄋ┓畹姆鹣駝t更為特殊,。花塔的塔身上部用層層蓮花瓣組成一朵大蓮花,,在每個花瓣上雕有一座佛龕,,可見佛龕下頭部朝外的獅和象的半身雕像,上面所托佛龕里必定是他們各自的主人--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最上一層為單層亭閣式小塔,塔頂冠以八角形小閣式塔剎,,結(jié)頂為寶珠,。塔身上曾有"咸雍六年"、"壽昌七年"等題記,。
萬佛堂花塔是遼南京(今北京)地區(qū)佛教興盛的實證,,反映了遼代統(tǒng)治者者推崇佛教、廣建寺院佛塔的社會背景,。其磚雕工藝,、力學結(jié)構(gòu)等為研究古代技術(shù)提供了實物范本,同時也是文化旅游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