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烙鐵頭蛇(學(xué)名:Ovophis makazayazaya),,屬于蝰科蝮亞科烙鐵頭蛇屬的管牙類毒蛇,,頭側(cè)具有頰窩,頭呈三角形,,與頸區(qū)分明顯,。體較粗短,尾較短,。頭被小鱗,,呈覆瓦狀排列。頭背橘紅色,。體,、尾背面黑灰雜陳,具20余道橘紅色橫斑,,占2-3枚背鱗寬,,有的橫斑在脊部錯開。尾背散布若干白色點(diǎn)斑,。腹面污白色,,散布深色點(diǎn)斑、塊斑,。生活于中高海拔山區(qū),。主要出沒于植被茂密的山路旁、溝谷,、石塊下,。主要取食食蟲類與嚙齒類動物。夜間活動,。
中國以內(nèi)分布于四川,、云南、貴州,、重慶,、湖北,、甘肅、河南,、陜西,、湖南、江西,、福建,、安徽、浙江,、香港,、臺灣、廣西,、廣東,。中國以外分布于越南。該物種的模式產(chǎn)地在中國臺灣省屏東縣北野村,。
臺灣烙鐵頭蛇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態(tài),、科學(xué)、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臺灣烙鐵頭蛇(Ovophis makazayazaya)由Takahashi在1922年依據(jù)中國臺灣屏東標(biāo)本命名為Trimeresurus makazayazaya,。隨后1930年Takahashi將其作為山烙鐵頭蛇(Trimeresurus monticola)的一個亞種,稱為山烙鐵頭蛇臺灣亞種{Trimeresurus monticola makazayazaya(=Ovophis monticola makazayazaya)},,認(rèn)為局限分布于中國臺灣,,該觀點(diǎn)一直被大多數(shù)學(xué)者所接受?;诰€粒體基因4個片段的系統(tǒng)關(guān)系重建和外部形態(tài)比較分析,,Malhotra等人在2011年恢復(fù)了山烙鐵頭蛇臺灣亞種(Ovophis monticola makazayazaya)的種級地位,稱臺灣烙鐵頭蛇(Ovophis makazayazaya),,并將其分布范圍擴(kuò)大到中國四川,、云南,以及越南北部,。
臺灣烙鐵頭蛇與越南烙鐵頭蛇的形態(tài)上的主要區(qū)別在于越南烙鐵頭蛇尾下鱗以單行為主,,腹鱗141~162枚(臺灣烙鐵頭蛇尾下鱗成對,腹鱗131~159枚),;
臺灣烙鐵頭蛇與山烙鐵頭蛇的形態(tài)上的主要區(qū)別在于山烙鐵頭蛇第3枚上唇鱗大于第4枚(臺灣烙鐵頭蛇第4枚上唇鱗大于第3枚),;
臺灣烙鐵頭蛇與察隅烙鐵頭蛇的形態(tài)上的主要區(qū)別在于察隅烙鐵頭蛇第3枚上唇鱗大于第4枚,尾下鱗以單行為主,,腹鱗160~176枚(臺灣烙鐵頭蛇第4枚上唇鱗大于第3枚,,尾下鱗成對,腹鱗131~159枚)。
分布于海拔300~2200m的山區(qū),。常見于灌木叢,、草叢、耕地中或枯木下,,有時也見于路邊,,夜間常進(jìn)入住戶周圍,甚至雞籠,、房內(nèi),。
國內(nèi)分布于四川、云南,、貴州,、重慶、湖北,、甘肅、湖南,、江西,、福建、安徽,、浙江,、香港、臺灣,、廣西,、廣東、河南,、陜西,。國外分布于越南北部。
頭背橘紅色,,身體背面棕褐色,,正背面有兩行略呈方形的深棕色或深黑色斑塊,彼此交錯或平行排列,,有時左右或前后相連,;兩側(cè)亦有兩行較小的深棕色或黑褐色斑塊,外側(cè)顯著,,內(nèi)側(cè)有時飾變?yōu)椴灰?guī)則的斑點(diǎn),。身體腹面灰白色,散布褐色細(xì)點(diǎn),。幼體尾末端磚紅色,,具白色小點(diǎn)。不同地區(qū)和年齡的個體顏色變異較大。
身體粗壯,,尾短,。雄性最大體全長543(445+98)mm,雌性最大體全長730(620+110)mm,。頭三角形,,頭背被覆平滑的小鱗,僅眶上鱗和鼻間鱗略大,。鼻間鱗相接或間隔1枚小鱗,;眶上鱗間一橫排有小鱗5~10枚。鼻鱗大,,與窩前鱗相接,,偶有相間1~2枚小鱗;鼻孔小,,略呈圓形,,開口于鼻鱗中部,朝向外后方:眶前鱗2枚,,上枚與鼻鱗間隔1~2枚鱗片:眶下鱗數(shù)枚,,較小。上唇鱗8~12枚,,以9~10枚為主,,第1枚小:第2枚構(gòu)成或不構(gòu)成頰窩前緣:第3枚??;第4枚最大,位于眼正下方,,與眶下鱗間隔2~3行小鱗,。下唇鱗9~12枚,以10~11枚為主,,第1對在頦鱗后相接,,前2~3對切頷片。背鱗行數(shù)變化較大,,25(27,29)-23(25,21)-19(21)行,,中段11~19行弱棱。雄性腹鱗131~159枚,,雌性腹鱗133~157枚:肛鱗完整雄性尾下鱗,;45~49對,雌性尾下鱗34~52對,。
頭骨長寬比約為1.95,。上頜骨頰窩腔邊緣無突起;頂骨骨嵴弱,呈"T"形,;后額骨與額骨接觸,;鱗骨后末端超出腦匣?;呛突砉峭黄疠^高,;外翼骨前外側(cè)突寬大。腭骨三角形,,分叉,,具齒4枚;翼骨齒17~18枚,;下頜骨齒13~15枚,。
收縮態(tài)半陰莖長達(dá)第6~10對尾下鱗,分叉于第4~5對尾下鱗,。半陰莖深分叉,,遠(yuǎn)端的萼區(qū)面積較大,約是近端刺區(qū)面積的3倍,;萼片大小較為規(guī)則,,但邊緣不整齊。半陰莖分叉處和基部光滑無刺,。離心式精溝分叉于第3對尾下鱗,在每支上有大約4枚大刺,。半陰莖大牽引肌起于第24~25對尾下鱗,,分叉于第8~13對尾下鱗。
主要取食食蟲類與嚙齒類動物,。夜間活動,。卵生。6~8月產(chǎn)卵,,每窩可產(chǎn)4~11枚,。雌蛇有護(hù)卵行為。
世界自然保護(hù)聯(lián)盟紅色名錄(IUCN):LC(無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