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眼鏡蛇(學(xué)名:Naja fuxi)是眼鏡蛇科,、眼鏡蛇屬的一種中型前溝牙類毒蛇,。頸背有一呈單圈的“眼鏡”狀斑紋,邊緣深色,,核心為棕色橢圓形,。體背為淺棕色,,腹部為均勻的乳白色,頭側(cè)在上唇鱗逐漸變白,。身體中部至后部有淺黃色橫帶,。
西南眼鏡蛇在中國分布于四川西南部、云南,、廣西西部,,可能也分布于貴州西南部。中國以外可能分布于緬甸北部,、老撾,、越南北部、泰國北部,。常見于開闊灌木的緩坡或森林邊緣,,也到村莊農(nóng)舍附近活動覓食。食性廣泛,,有鼠,、鳥、蜥蜴,、蛇,、蛙等。受驚擾時,,常豎立前半身,,頸部平扁擴大,作攻擊姿態(tài),。
西南眼鏡蛇的發(fā)現(xiàn)及對中國眼鏡蛇的分類研究,,對厘清我國劇毒蛇類物種多樣性以及蛇傷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義。
2022年一支以中國學(xué)者為主的研究團隊,,在動物學(xué)期刊《Animals》上發(fā)表了一項對中國劇毒蛇類眼鏡蛇屬物種分類學(xué)厘定的研究,,該研究顯示除了西藏自治區(qū)以外,中國西南地區(qū)以往記錄的孟加拉眼鏡蛇與模式產(chǎn)地附近真正的孟加拉眼鏡蛇為不同的物種,,并將該物種描述為新物種——西南眼鏡蛇,。
西南眼鏡蛇Naja fuxi學(xué)名的種加詞“fuxi”源自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人類始祖之一——伏羲。蛇在人類文化歷史中有重要的角色,,在中國,,伏羲很早就有人首蛇身的形象,,這個形象類似于眼鏡蛇受刺激后豎起身體上半身的姿態(tài),。因此以伏羲作為西南眼鏡蛇學(xué)名的詞源,以紀(jì)念蛇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影響,。為便于人們在與眼鏡蛇打交道的過程中,,快速分辨它與舟山眼鏡蛇,,中文名取自它的主要分布地,中國西南地區(qū),。西南眼鏡蛇英文名“Brown Banded Cobra”則取自其背部具規(guī)律的棕色橫紋的形態(tài)特點,,用以區(qū)分中國以外潛在分布區(qū)內(nèi)可能同域分布的其它物種。
西南眼鏡蛇棲息于海拔1000~1400米的林地或山區(qū),。該物種在白天在開闊灌木叢的平緩斜坡或森林邊緣被發(fā)現(xiàn),。
在中國分布于四川西南部、云南,、廣西西部,,可能也分布于貴州西南部。中國以外可能分布于緬甸北部,、老撾,、越南北部、泰國北部,。
背為淺棕色,,腹部為均勻的乳白色,頭側(cè)在上唇鱗逐漸變白,;身體中部至后部有淺黃色橫帶,,寬度約為一枚背鱗的長度,有微弱的深色條紋,,近腹側(cè)不分叉,;頸背有一個棕色圓形標(biāo)記,邊緣深色,,核心為深色橢圓形,,未達(dá)腹部;腹鱗179~205枚,,肛鱗完整,,尾下鱗成對,50對,;背鱗平滑,,向腹側(cè)逐漸變寬,(19~29)-(19~27)-(12~19)行,;頭背鱗片平滑,,吻鱗近“u”形,從頭背略微可見,。鼻鱗大,,包括一枚前鼻鱗和一枚后鼻鱗,鼻孔主要被后鼻鱗包圍,;眶前鱗1枚,,廣泛與第三枚上唇鱗,,眶上鱗,前額鱗相接,;無頰鱗,;鼻間鱗成對,相互廣泛相接,;前額鱗成對,,呈右梯形,相互廣泛相接,;額鱗呈盾狀,,大小與前額鱗相似;頂鱗成對,,且大,,最大長度約為額鱗長度的1.6倍,與額鱗,、眶上鱗,、眶后鱗、前顳鱗和后顳鱗相接,;頭部上側(cè)有兩枚小鱗片,;眼圓;眶后鱗3枚,,大小相似,,約一半眶前鱗,最低部廣泛接觸第四和第五枚上唇鱗,;顳鱗2+3,;上唇鱗7枚(2-2-3式),前兩枚最小,,與鼻鱗相接,;第三枚和第四枚寬,與眼睛相接,;第七枚最長,;下唇鱗9枚;第一,、二,、三對下唇鱗接前頷片,第一對下唇鱗在頦鱗后相接,,第四對下唇鱗接前后頷片,;第五對下唇鱗小,在頭腹幾乎看不到,,第四和第六枚下唇鱗有廣泛接觸,;第六對下唇鱗接后頷片,;第七到第九枚下唇鱗拉長,,不接頷片,;頷片兩對,呈蝴蝶狀,,后頷片間有3枚或2枚小鱗片(極少為4枚或1枚),。
常見于開闊灌木的緩坡或森林邊緣,也到村莊農(nóng)舍附近活動覓食,。多于白晝活動,,食性廣泛,包括蛙類,、蛇類,、鳥類和小型哺乳動物。卵生,。
西南眼鏡蛇與孟加拉眼鏡蛇相比,,主要以下形態(tài)鑒別特征:①背面具規(guī)律的窄皮黃色獨立橫紋,橫紋的前后兩邊具黑色邊緣,,身體和尾部分別有(3–15, 7.9 ± 2.7, n = 32)和(1–6, 4.2 ± 1.1, n = 32)個,;而孟加拉眼鏡蛇南亞和東南亞地區(qū)的種群的身體背面無橫紋,或者不規(guī)則橫紋,,或多組成對的淺色橫紋,,或具網(wǎng)紋;舟山眼鏡蛇雖然具橫紋,,但是橫紋無黑色邊緣,。②頜片之間小鱗片多為3(40%)或2(37%),少數(shù)4(13%),,或1(10%)(n=30),;而孟加拉眼鏡蛇多數(shù)僅1枚(81%),少數(shù)2枚(19%)(n=28),;舟山眼鏡蛇主要為1枚(72%),,少數(shù)2枚(28%)(n=29)。(3)腹鱗較多179–205(195.4 ± 6.7, n = 33),;孟加拉眼鏡蛇南亞種群179–199(188.7±5.9,n=12),;東南亞種群168–186 (177.8 ± 4.9, n = 18)。
西南眼鏡蛇與舟山眼鏡蛇相比,,主要以下形態(tài)鑒別特征:①腹鱗較多179–205 (195.4 ± 6.7, n = 33),;舟山眼鏡蛇161–175 (170.9 ± 3.2, n = 29)。②頜片之間小鱗片數(shù)量多為3(40%)或2(37%),,少數(shù)4(13%),,或1(10%) (n=30),;而舟山眼鏡蛇主要為1(72%),少數(shù)2(28%)(n=29),。③背面具規(guī)律的窄皮黃色獨立橫紋,,橫紋的前后邊緣為黑色;而舟山眼鏡蛇雖然具橫紋,,但橫紋無黑色邊緣,。④頸背圖案主要為淺色圓形,內(nèi)外邊緣呈黑色,,形狀類似單片眼鏡,;而舟山頸背圖案多為淺色心形圖案,中心具黑色斑點,,中心左右各有1黑色較小斑點,。⑤半陰莖遠(yuǎn)心端的小刺基部相連形成褶皺;舟山眼鏡蛇的半陰莖遠(yuǎn)端小刺較為獨立,,基部鏈接細(xì)微,。在野外,可以根據(jù)頸背圖案形狀,、身體背部環(huán)紋是否有黑邊進行快速區(qū)分,。在分布上,西南眼鏡蛇分布在中國西南地區(qū),,含云南,、四川西南部、廣西西部,,國外可能分布到緬甸北部,、老撾、越南北部以及泰國北部,;而舟山眼鏡蛇記錄于中國長江以南的東南,、中南、華南地區(qū),,以及越南北部,。
西南眼鏡蛇是首次由中國學(xué)者發(fā)表的眼鏡蛇屬物種。該物種的發(fā)現(xiàn)及對中國眼鏡蛇的分類研究,,對厘清中國劇毒蛇類物種多樣性以及蛇傷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義,。由于不同物種之間的毒液成分存在差異,在蛇傷治療以及抗蛇毒血清開發(fā)時,,提供更科學(xué)全面的基礎(chǔ)分類學(xué)框架,,才能開展精準(zhǔn)的治療和藥物開發(fā)測試。將中國原記錄為孟加拉眼鏡蛇的物種獨立出來,從而便于醫(yī)學(xué)領(lǐng)域意識到西南眼鏡蛇與南亞和東南亞孟加拉眼鏡蛇存在物種之間的差異,,進而在處理蛇傷和抗蛇毒血清研究方面可以更有針對性,。
西南眼鏡蛇帶眼鏡蛇有毒,很容易被激怒,。根據(jù)對2007-2014年發(fā)生的126起蛇咬傷病例的分析,,該物種是云南省西雙版納造成蛇咬傷數(shù)量最多的肇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