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起源
原產(chǎn)地澳大利亞,起源于19世紀,。別名卡爾比(Kelpie),,其中黑色毛皮的又稱作巴布(Barb)。許多人認為它是邊境柯利牧羊犬和澳大利亞丁格犬(Dingo)的混血種,但文獻表明它是英國北部鄉(xiāng)村柯利犬的后代,這種工作十分盡力的牧羊犬,像其他許多牧羊犬一樣,在19世紀后期進口到澳大利亞?,F(xiàn)在澳大利亞大約有10萬條這樣的犬,。盡管體型比較小,卻能夠放牧牛,,綿羊,、山羊和馴鹿。名字“卡爾比”來源于蘇格蘭作家羅波特·劉易斯·史特文森的小說《綁架》中提到的卡爾比,。
FCI標準
FCI編號:342
FCI所屬組別 :第一組:牧羊犬和牧牛犬(不含瑞士高山牧牛犬)組
身高:雄性澳大利亞卡爾比肩高20.1-22.9英寸(51.0-58.0厘米) 雌性澳大利亞卡爾比肩高18.1-20.9英寸(46.0-53.0厘米)
體重范圍:雄性澳大利亞卡爾比體重24.3-44.1磅(11.0-20.0公斤) 雌性澳大利亞卡爾比體重0.0-0.0磅(0.0-0.0公斤)
頭部(頭部,、面部、眼睛,、耳朵、鼻鏡,、嘴部,、口吻、鄂部,、牙齒)
頭部:頭部形狀精巧,,頭長而狹窄,頭部大小要與身體尺寸協(xié)調(diào),。頭骨:圓拱,,帶有明顯的枕骨,長度和寬度相等,。牙齒:整齊而均勻,,剪狀咬合。眼睛:顏色有棕色,,藍色,,黃色或任何的變化組合,包括斑點和大理石花紋,。眼睛成杏仁形,,不突出也不凹陷。藍黑顏色色素沉著眼睛輪緣,。紅色和肝臟棕色色素沉著眼睛周圍,。表現(xiàn)出專心致志,智慧,,警報和渴望,。暮光敏銳但應該有好。耳朵:中等大小,,三角形,,位置接近頭骨上部,柔軟手感佳,。扎耳朵和懸掛耳朵是嚴重缺陷,。
軀干(頸部,、胸部、肋骨,、腰部和背部,、軀體前部,、皮膚)
頸部:長度中等,肌肉強健,與肩部自然相連,。背線:緊挺,平直,從肩部緩緩向下至髖關節(jié)。臀部:適度傾斜,。胸部:不寬闊,,深,,延伸至肘尖,。
四肢(前驅(qū),、肩部、上肢,、膠骨關節(jié)、膠骨、足掌,、后軀,、大腿,、飛節(jié)、關節(jié)和飛節(jié)指甲)
肩部:雙肩平順,,肩胛骨向后傾斜,。上肢:前爪垂直于地面,。大腿:強壯直,骨量充足,,橢圓形。腳:結(jié)構(gòu)緊湊,,結(jié)合緊密,,呈橢圓形,拱形腳趾,,腳墊厚和有彈性,。肘部:略彎曲。膝關節(jié):明確,。
尾巴
尾巴:中等長度的尾巴自然下垂,。剪尾(國家對這一做法并不被禁止)或自然短,不超過10厘米,。
步態(tài)/運動
澳大利亞卡爾比犬有著瀟灑的步伐,自由和輕松的步態(tài),。它展現(xiàn)出非常敏捷的行動和良好的平衡是保證步態(tài)良好的前提條件,。澳大利亞卡爾比犬比較的靈活,能改變方向或改變步伐,。
失格條件
缺陷:任何與上述各點的背離均視為缺陷,,任何身體或行為上明顯表現(xiàn)失常之犬均為失格。
外觀特征
身體肌肉發(fā)達但結(jié)實緊湊,,身長略大于身高,。頭長而狹窄,耳朵直豎,,眼神堅毅有力,,似乎只憑眼神就能控制羊群。面部如狐貍模樣,。胸部寬闊,,四肢短小緊湊,骨骼強壯,,肌肉發(fā)達,。足比較小,,足趾微拱。中等長度的尾巴自然下垂,。毛分兩層,,有堅韌粗糙能抵御風雪的外層毛和濃密而短的內(nèi)層毛,外層毛有光澤,。顏色有黑色、紅色,,有的有其他顏色的斑紋,,如茶色,、淺黃色、巧克力色、藍色等,。它們的工作能力是豢養(yǎng)者喜歡它們的主要原因。
步態(tài)/運動
澳大利亞卡爾比犬有著瀟灑的步伐,,自由和輕松的步態(tài)。它展現(xiàn)出非常敏捷的行動和良好的平衡是保證步態(tài)良好的前提條件。澳大利亞卡爾比犬比較的靈活,,能改變方向或改變步伐。
失格條件
缺陷:任何與上述各點的背離均視為缺陷,,任何身體或行為上明顯表現(xiàn)失常之犬均為失格。
習性
直覺敏銳, 給人稍嫌粗野的印象。 警戒心極強,, 對陌生人可能會給以攻擊,?;顒雍脛樱?會突然改變速度。 而且,, 再怎樣奮力而為,, 都不會感到疲累,, 持久力是這種狗的特征,。 它的工作速度也很快。
護理
要每天帶它去廣闊的場所,, 讓它充分運動 盡可能不要養(yǎng)在都會區(qū), 養(yǎng)在保有自然風貌的郊外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