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安徽大學紅樓及敬敷書院舊址位于安慶市區(qū),,時代為清末—民國時期,。敬敷書院舊址建于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
是年,,清安徽巡撫鄧華熙命安徽布政使司于蔭霖在現(xiàn)址購地建院,,將在城內(nèi)的敬敷書院移至這里辦學。敬敷書院是清代安徽規(guī)模最大,、辦學時間最長的官辦書院,。著名桐城派文學大師姚鼐、劉大櫆曾為書院院長。安徽近代名人房秩五曾受業(yè)于此,。舊址位于安慶師范學院敬敷大道東,,1897年移建于此。書院為一座東朝西走向的清代建筑群,,包括門坊,、長廊、齋舍與碑廊,,總建筑面積936.9平方米,。原書院建院時講堂正梁、考生試卷等均保存完好,。
后書院歷為安徽大學堂,、安徽高等學堂、安徽武備學堂,、安徽陸軍小學堂,、安徽省女子蠶桑講習所、安徽省公立法政專門學校,。
1927年至1938年,,這里建起了安徽省立大學。1933年,,省立安徽大學對書院建筑進行過一次翻修,。1934年7月至1935年3月,民國安徽省政府撥款興建了安徽大學主教學樓,,因通體紅色,,人稱“安大紅樓”。這是一座北朝南的單體二層磚木結構樓,,總建筑面積3008.5平方米,。
安徽大學紅樓建造歷程
安徽大學紅樓,為民國時期省立安徽大學教學樓,。設計為上海大德工程設計社劉灝芳,,南京繆順興營造公司承建。工程造價原為21萬(教學大樓,、大禮堂,、科學館),后因經(jīng)費不足,,變動原設計中的古銅色金屬瓦(普通紅陶瓦),、鋼門鋼窗(洋木窗門)、鋼筋水泥廊柱(磚柱),、宮殿式屋頂?shù)?,將造價壓至18萬,。即便如此,仍遠離財政撥付的8萬元全,。后再改,,大禮堂與科學館緩建,教學大樓由三層降至二層,,取消廊柱及馬賽克貼面,、雕花裝飾等,造價縮至9.2萬,。1934年7月24日工程形式,,次年8月竣工,10月7日舉行落成典禮,。
安徽大學紅樓歷史意義
從安徽大學的成立,紅樓的命運就和其息息相關,。一代代學子走過紅樓,,走進更廣闊的社會,其中很多人成為時代的棟梁,。但他們的起點總是和紅樓系連在一起,。畢業(yè)之際,他們要在紅樓前合個影,,紅樓就成了他們?nèi)松囊粋€見證,。由此,紅樓穿越歷史,,歷久彌堅,。
一位位優(yōu)秀的學者在此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姚永樸,、劉文典,、王興拱、楊亮功,、何魯,、程演生、李順卿,、朱光潛,、 陶因等先后任校長。著名學者陳望道,、周建人,、郁達夫、劉大杰,、范壽康,、梅光迪,、汪靜工、趙景深,、馮沅君,、陸侃如、朱湘,、周予國,、許杰、蘇雪林,、烏以鳳等曾在此執(zhí)教,。這里還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安徽進步學生運動、左翼文化運動,、抗日救亡運動的重要策源地,。
紅樓保存完好,大門前兩側共有六根圓石柱,,門檐呈半圓形,。抗戰(zhàn)期間,,安徽大學停辦,,抗戰(zhàn)勝利后恢復,改為國立安徽大學?,F(xiàn)在的安徽大學,, 安徽師范大學、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都是從國立安徽大學獨立出去的,。解放后,,老安徽大學校址遷往合肥,原址即今安慶師范學院,。
菱湖岸邊的這塊風景之地,,注定是老城安慶的一塊人文淵藪。由此,,而在二十世紀初葉出現(xiàn)了這座后來聲名遠揚的紅樓,。可以說,,紅樓由菱湖而誕生,,菱湖也由紅樓而更具風韻。紅樓是一塊人文薈萃之地的象征,。方正謹嚴,、明亮敞達,紅樓的西洋風格顯示了西方文明的進入,,以及中國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